介词的凝固结构

4 介词的凝固结构

在古代汉语里的所谓介词的凝固结构,是指“是以”、“所以……”、“有以……”、“无以……”来说的。这些结构在古书上经常出现,所以我们把它们汇总起来加以讨论。

第一,“是以”。在这个结构里,介词“以”当“因”讲,“是以”就是“以是”,也就是“因此”。“以是”说成“是以”,这是因为介词“以”的宾语可以无条件地提前。在古代汉语里,“是以”成为一个凝固的结构,表示因果关系。例如:

(一)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孟子·梁惠王上》)

(二)小人者,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也。(《荀子。子道》)

(三)太后好黄、老之言,而魏其、武安、赵绾、王臧等务隆推儒术,贬道家言,是以窦太后滋不悦魏其等。(《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黄、老”,指道家。“务隆推儒术”,专心致力推崇儒家学说。“滋”,越发。

“是以”在古代汉语里也有说“以是”的,但比较少见。例如:

(四)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以是”就是“是以”。

第二,“所以……”。在古代汉语里,“所以……”有两种用法:其一,如果介词“以”字当“用”(拿)讲,那么,助词“所”字就指示并且称代某一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工具或凭藉的事物。这时,“所以……”就当“用(拿)来……的东西(方法、道理)”讲。例如:

(一)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荀子·议兵》)

(二)笾豆所以食也,而君捐之;席蓐所以卧也,而君弃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笾”(biān,ㄅㄧㄢ)、“豆”,都是食器。“捐”,弃,扔掉。“席”、“蓐”(rù,ㄖimg),都是卧具。

(三)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孟子·离娄上》)——“贼”,伤害。

例(一)的“所以禁暴除害”,意思是“用来禁暴除害的〔东西〕”;例(二)的“所以食”、“所以卧”,意思是“用来吃饭的〔东西〕”、“用来睡觉的〔东西〕”;例(三)的“所以事尧”,意思是“用来事奉尧的〔道理〕”;“所以治民”,意思是“用来治理人民的〔方法〕”。

其二,如果介词“以”字当“因”讲,那么,助词“所”字就指示并且称代某一情况产生的原因。这时“所以……”就当“···…的缘故(原因)”讲。例如:

(四)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庄子·天运》)——“矉”(pín,夊丨img),皱眉。

(五)此吾所以不受也。(《庄子·让王》)

(六)〔钟离〕眜曰:“汉所以不击取楚,以眜在公所。……”(《史记·淮阴侯列传》)——“公”,指韩信。

例(四)的“所以美”,意思是“美的缘故”;例(五)的“所以不受”,意思是“不接受的原因”;例(六)的“所以不击取楚”,意思是“不击取楚的原因”。

在古代汉语里,有时又有“所以……者”的说法。这个“者”字,或者代替“的东西(方法、道理)”,或者代替“的缘故(原因)”,这要看具体的上下文。这里应该指出的是,在“所以……者”这种说法里,既然“者”字已有所指代,那么,“所”字就只有指示的作用,而没有称代的作用了。例如:

(一)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孟子·离娄下》)

(二)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孟子·告子上》)——“拱”,两手合持。“把”,一手握住。“桐”、“梓”(zī,ㄗ),两种树名。

(三)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乐其所以亡者。…”(《孟子·离娄上》)——“菑”(zāi,ㄗㄌ),同“灾”。“安其危,利其菑”就是“以其危为安,以其菑为利”。例(一)的“者”字代替“的东西”;例(二)的“者”字代替“的方法”;例(三)的“者”字代替“的原因”。这三个例子里的“所”字都只有指示的作用,而没有称代的作用。

第三,“有以……”、“无以……”。在古代汉语里,我们常常见到“有以……”、“无以……”的说法。有人认为,在这种结构里,“以”字是介词,“有以……”、“无以……”是“有所以……”和“无所以……”的习惯性的省略。例如:

(一)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史记·刺客列传》)

(二)乌江亭长杈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史记·项羽本纪》)——“杈”(yí,img),拢船靠岸。

(三)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昼伏,至于陵水,无以餬其口。(《史记·范睢蔡泽列传》)——“橐”(tuó,ㄊㄨimg),囊,口袋。“橐载而出昭关”,意思是藏在口袋里混出昭关。

例(一)“有以报”就是“有所以报”,意思是“有用来报效你的机会”;例(二)“无以渡”就是“无所以渡”,意思是“没有用来渡江的东西”;例(三)“无以餬其口”就是“无所以餬其口”,意思是“没有用来餬口的东西(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