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动量的表示法

2 动量的表示法

古代汉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数量的句法,一般是把数词直接放在动词的前面,而不用表示动量的量词。例如:

(一)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怿”(yì,img),高兴。“缶”(fǒu,ㄈimg),古代盛酒的瓦器。

(二)汤三使往聘之。(《孟子·万章上》)——“使”,派人。

(三)齐王四与寡人约,四欺寡人。(《史记·苏秦列传》)——“约”,订约。

(四)五就汤五就桀者,伊尹也。(《孟子·告子下》)

(五)凡六出奇计。(《史记·陈丞相世家》)

(六)宋殇公立,十年十一战,民不堪命。(《左传·桓公二年》)

例(一)“一击缶”就是“敲了一下缶”;例(二)“三使”从字面上看就是“派了三次人”;例(三)“四与寡人约”就是“跟寡人订了四次约”,“四欺寡人”就是“欺骗寡人四次”;例(四)“五就汤五就桀”就是“就汤五次就桀五次”;例(五)“六出奇计”就是“出了六次奇计”;例(六)“十年十一战”就是“十年打了十一次仗”。和现代汉语比较,现代汉语表示动量,一般是把表示动量的数量词放在动词的后面的。

在讨论古代汉语动量的表示法时,以下三点需要加以注意:

第一,古代汉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两次”,在动词前面不用“二”而用“再”。例如:

(一)吾再逐于鲁。(《庄子·山木》)

(二)曾子再仕而心再化。(《庄子·寓言》)

例(一)“再逐”意思是“被驱逐两次”;例(二)“再仕”意思是“做官两次”,“再化”意思是“变化两次”。

第二,古代汉语数词“三”、“九”等常常是用来表示多数的虚数,因此,当这些数词放在动词的前面表示动量的时候,可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多次”,不一定准是“三次”或“九次”,这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例如前面举过的——

(一)汤三使往聘之。(《孟子·万章上》)

从字面上看是“派了三次人”,其实是“多次派人”的意思。再如:

(二)公输般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墨子·公输》)——“机变”,机械。“距”同“拒”,抵抗。

这儿的“九”字放在动词的前面表示动量,也是表示“多次”的意思。

第三,在古代汉语的句法里,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动量的数词,是作为状语来修饰动词的。假如说话人要强调动作行为的数量,可以改变句法:把数词从动词的前面提到句尾,并在这个数词的前面用“者”字,让它跟前面的词语隔开,这样,“者”字前面的词语就充当了全句的主语,“者”字表示提顿,提到句尾的数词就充当了全句的谓语。例如:

(一)于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战国策·赵策》)

(二)范增数目项,举所佩玉玦以示者三。(《史记·项羽本纪》)——“玦”(jué,ㄐㄩimg),半圆形的璧。

表示动量的数词,从动词前面的状语的位置提升到全句的谓语的位置,自然就显得重要而突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