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
1.赵简子①上羊肠之坂②,群臣皆偏袒③推车,而虎会独担戟④行歌⑤不推车。简子曰:“寡人上坂,群臣皆推车,会独担戟行歌不推车,是会为人臣侮其主。为人臣侮其主,其罪何若⑥?”虎会对曰:“为人臣侮其主者,死而又死。”简子曰:“何谓死而又死?”虎会曰:“身⑦死,妻子又死,若是谓死而又死。君既已⑧闻为人臣而侮其主者之罪矣,君亦闻为人君而侮其臣者乎?”简子曰:“为人君而侮其臣者何若?”虎会对曰:“为人君而侮其臣者,智者不为谋⑨,辩者不为使⑩,勇者不为斗。智者不为谋则社稷危,辩者不为使则使不通,勇者不为斗则边境侵⑪。”简子曰:“善。”乃罢⑫群臣推车,为士大夫置酒⑬与群臣饮,以虎会为上客。(《新序·杂事》)
【注解】
①赵简子,名鞅,春秋时晋国的卿。
②“羊肠之坂”,在今山西省晋城县。“坂”(bǎn,),山上的斜坡。
③“偏袒”,露出一个胳膊。
④“担戟”,把戟担在肩上,“戟”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在长柄的顶端附有枝状的利刃。
⑤“行歌”,边走边唱。
⑥“何若”,何如,怎么样。
⑦“身”,自身。
⑧“既已”,已经。
⑨“智者不为谋”,这儿的“为”字是介词,当“替”讲。“为”字的后面省略宾语代词“之”,指代“人君”。
⑩“使”,出使,进行外交活动。
⑪“边境侵”,边境受到侵略。
⑫“罢”,停止。
⑬“置酒”,摆酒席。
解题
虎会的话表现了他对“为人君而侮其臣”的赵简子的不满,他要求君王要尊重臣子的人格。这种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应当肯定。但这种思想又是从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的,是为了给统治者笼络更多的人才。
2.晋文公逐麋①而失之,问农夫老古曰:“吾麋何在?”老古以足指曰:“如是往②。”公曰:“寡人问子,以足指,何也?”老古振衣③而起曰:“一④不意⑤人君如此也!虎豹之居也,厌闲⑥而近人,故得⑦;鱼鳖之居也,厌深而之浅,故得;诸侯之居也,厌众而远游,故亡其国。《诗》云:‘维鹊有巢,维鸠居之⑧。’君放⑨不归,人将君之。”于是文公恐。归遇栾武子⑩,栾武子曰:“猎得兽乎?而有悦色。”文公曰:“寡人逐麋而失之,得善言,故有悦色。”栾武子曰:“其人安在乎?”曰:“吾未与来也⑪。”栾武子曰:“居上位而不恤⑫其下,骄也;缓令急诛⑬,暴也;取人之言而弃其身,盗也。”文公曰:“善。”还⑭载老古与俱归。(《新序·杂事》)
【注解】
①“麋”(mí,ㄇ),与鹿同类而稍大。
②“如是往”,这儿的“如”字是介词,当“按照”讲,这句话的意思是“按照这条路前往”。
③“振衣”,抖抖衣服,去掉尘土。
④“一”,副词,真的,实在。
⑤“不意”,料想不到。
⑥“闲”,防御,这儿指可以防御的处所(岩穴)。
⑦“故得”,所以被捕获。
⑧“维鹊有巢,维鸠居之”,这是《诗经·召南·鹊巢》篇里的两句诗。“维”是古代汉语的句首助词(发语词)。《毛传》说:“鸤鸠不自为巢,居鹊之成巢。”这儿引申开来比喻被他人占据了地位,坐享其成。“鸤”(shī,尸)。
⑨“放”,放纵,不检束。这儿是“远游”的意思。
⑩栾武子,春秋时代晋国的一位将军。
⑪“吾未与来也”,这儿的“与”字是介词,当“同”、“跟”讲。“与”字的后面省略宾语代词“之”,指代农夫老古。
⑫“恤”,同情,怜悯。
⑬“缓令急诛”,命令下达得很迟缓,而责成(要求)完成任务很急迫。
⑭“还”,回来。
【解题】
本章通过晋文公与农夫老古的对话,运用了一系列的比喻来说明“厌众而远游”则将“亡其国”的道理。这是一种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思想。
3.子贡问曰:“孔文子①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②,是以③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
【注解】
①孔文子是卫国的大夫孔圉,“文”是他死后的谥号。
②“不耻下问”,不以下问为耻。这儿的“耻”字为意动用法。“下问”,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不如自己的人问。
③“是以”,古代汉语介词的凝固结构,意思就是“因此”。
【解题】
孔子特别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他主张为了获得知识,应该向一切人学习,包括向不如自己的人学习,这无疑是对的。现在也应该提倡这种精神。
4.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①。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②,狄人③侵之。事之以皮币④,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属其耆老⑤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⑥。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⑦。二三子⑧何患乎无君?我将去之。’去邠,踰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⑨。邠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从之者如归⑩市。或曰:‘世守也⑪,非身之所能为也⑫,效死⑬勿去。’君请择于斯二者⑭。”(《孟子·梁惠王下》)
【注解】
①“竭力”,尽力。“则不得免焉”,这儿的“则”字跟“而”字的用法相同,当“但是”、“可是”讲。“不得免”意思就是不能避免大国的侵伐。
②大王就是太王,即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邠就是豳(bīng,ㄧㄣ),周人的祖先公刘所居的地方,在现在陕西栒邑。公刘传十世到古公亶父,避戎狄侵略,迁居岐山之下,岐山也在现在陕西境内。
③“狄”,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
④“皮”,狐貉等兽类的皮。“币”,缯帛等丝织品。
⑤“属”(zhú,),召集。“耆老”,老年人。“耆”(qí,ㄑ
),旧说六十曰耆。
⑥“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所欲者”,所要的东西,“所”字指示“的东西”。这个“者”字也可以省去,单说“所欲”就是“所要的”,这时“所”字兼有称代作用。
⑦“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这儿的“所以……者”当“拿(用)来……的东西”讲。“所以养人者”意思就是指“拿(用)来养人的东西”。这个“者”字就代替“的东西”,“所”字就只有指示的作用。如果省去“者”字,单说“所以养人”意思也一样,这时“所”字就兼有称代作用。
⑧“二三子”是古代汉语里的一个熟语,含有代词的性质,有时和“你们几个人”相当,有时和“他们几个人”相当。这儿当“你们几个人”讲。
⑨“踰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这儿的“邑”字是名词用作动词,当“作邑”讲。这儿的“焉”字等于“于是”。梁山、岐山都在现在陕西境内。
⑩“归”,归趋,趋向(动词)。
⑪“世守也”,这句话的主语是“土地”,这儿省略了。“世守”,世世代代保持。
⑫“非身之所能为也”,“身”,自己。“为”,处理。
⑬“效死”,献出生命。
⑭“君请择于斯二者”,这儿的“请”字是表示劝请的副词。
【解题】
孟子提出太王迁居于岐山之下和“效死勿去”两种对付大国侵略的办法让滕文公选择。但孟子的真正意思还是让滕文公和人民在一起固守抗敌,“效死勿去”。(按:孟子曾经向滕文公提出过这样的做法:“……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梁惠王下》)孟子所以提出太王的事情来,其目的可能是暗示滕文公要努力做一个象太王那样的“仁人”,事实上在当时滕文公是绝不可能象太王那样迁居到别处去的。
5.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①,其失天下也以不仁②。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③。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④;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⑤。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由⑥恶醉而强酒。”(《孟子·离娄上》)
【注解】
①“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这儿的“三代”指夏商周,实际上是指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注意:这句话比较平直的说法是:三代以仁得天下。
其中“三代”是主语,“以仁得天下”是谓语。在谓语中“以仁”是状语,修饰动词“得”。从句子成份来说,状语不是主要的部分,现在为了重视并强调这个部分,便得改变句法,让它突显出来。其步骤是:
1.先把“以仁”这个状语提到句尾;
2.在“三代”和“得天下”之间加“之”字;改变的结果是:
三代之得天下以仁。
这样“三代得天下”这个小句充当了全句的主语,加“之”取消它的独立性。于是“以仁”就上升为全句的谓语了。“以仁”从原来状语的地位上升为谓语,自然突显重要。
3.再在“三代之得天下”的后面加“也”字表示顿宕;这就成了“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这个句子。
②“其失天下也以不仁”,这儿的“其”等于“三代之”。这句话等于说“三代之失天下也以不仁”,这儿的“三代”实际上是指夏桀、商纣、周幽王、周厉王。
③“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这儿的“国”指诸侯之国。注意:这儿的“所以……者”当“……的缘故”讲。“所以废兴存亡者”,意思就是“废兴存亡的缘故”。这个“者”字就代替“之故”。“所”字就只有指示的作用。如果省去“者”字,单说“所以废兴存亡”,意思也一样。这时“所”字就兼有称代作用。
④“社稷”,“社”,土神;“稷”,谷神。古代天子诸侯有国家存在就得供奉社稷,这样“社稷”就成了“国家”的同义词。
⑤“四体”,身体的四肢。
⑥“由”,同“犹”,当“如同”讲。
【解题】
在这一章里,孟子列举了“不仁”的害处,并告诫统治者要专心致力于“仁”。但是,这儿说的“仁”,显然有它明显的阶级性。
6.楚庄王之弟春申君有爱妾曰余,春申君之正妻子曰甲①。余欲君之弃其妻也,因自伤其身,以示君而泣,曰:“得②为君之妾,幸甚③。虽然④,适夫人,非所以事君也⑤,适君,非所以事夫人也。身故⑥不肖⑦,力不足以⑧事二主。其势不俱适,与其死夫人之所者,不若赐死君前⑨,妾以⑩赐死,若复幸于左右⑪,愿君必察之⑫,无为人笑⑬。”君因信妾余之诈,为弃正妻⑭。余又欲杀甲,而以其子为后,因自裂其亲身衣之里,以示君而泣,曰:“余之得幸君之日久矣,甲非不知也,今乃⑮欲强戏余,余与争之⑯,至裂余之衣而此⑰。子之不孝,莫大于此矣。”故妻以妾余之诈弃,而子以之死。从是观之,父之爱子也,犹⑱可以毁⑲而害也。君臣之相与也⑳,非有父子之亲也;而群臣之毁言,非特㉑一妾之口也,何怪乎圣贤之戮死哉㉒!此商君之所以车裂于秦;而吴起之所以枝解于楚者也㉓。(《韩非子·奸劫弑臣》)
【注解】
①“春申君之正妻子曰甲”,这个“甲”字的用法和“某”相同,代替不知道的或是失传的人名。这儿代替春申君正妻的儿子的名字。这里的“楚庄王之弟春申君”一句,顾广圻认为与《楚世家》、《春申君列传》皆不合。
②“得”,能够。
③“幸甚”,很幸运。
④“虽然”,虽然如此。跟现代汉语的“虽然”不同。
⑤“适夫人,非所以事君也”,“适”,顺从。“非所以事君”,不是用来事奉你的办法(道理)。
⑥“故”,就是“固”,本来。
⑦“不肖”,不贤。
⑧“不足以”,不够。
⑨“与其死夫人之所者,不若赐死君前”,“死夫人之所”,就是“死于夫人之所”,“赐死君前”就是“赐死于君前”,这两个小句都省略了“于”字。又这两个小句在意思上有比较得失的关系,说话人打算采取的是“赐死君前”,打算舍弃的是“死夫人之所”,这里头有个选择。古代汉语把“与其”、“不若”前后照应起来用,以表示这种关系。又:这儿在“与其死夫人之所”底下用“者”字提顿,以唤起对下文“不若赐死君前”这个小句的注意。
⑩“妾以赐死”,“以”就是“已”。
⑪“若复幸于左右”,“幸”,宠爱。“左右”,指春申君身边的其他妇女。
⑫“察”,注意,留意。
⑬“无为人笑”,不要被人笑。
⑭“为弃正妻”,这个“为”(wèi,ㄨ)是介词。“为”下省略宾语代词“之”,指代妾余。
⑮“今乃”的“乃”当“竟然”讲。
⑯“余与争之”就是“余与之争之”,这儿省略的“之”字指代春申君正妻的儿子。
⑰“而此”,如此。
⑱“犹”,尚且,还。
⑲“毁”,毁谤。
⑳“相与”,在一块儿。
㉑“非特”,不只是。
㉒“戮死”,被杀戮而死。
㉓这句话里的两个“所以”都当“……的缘故(原因)”讲。商君,即商鞅,战国时秦相。吴起,战国卫人,是一个军事家。“车裂”、“枝解”是古代的极残酷的刑罚。“车裂”,是把被刑者的头和四肢分别系在五匹马的身上,然后鞭马四出,分裂其尸。“枝解”,有时写作“支解”,是分裂被刑者肢体的刑罚。
【解题】
这个故事,充分暴露了统治阶级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而争权夺利,尔虞我诈,互相陷害的情况,同时,也揭露了当时统治阶级内部的各种矛盾。
7.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①,奉而献之厉王②。厉王使玉人相之③,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④,而刖⑤其左足。及厉王薨⑥,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⑦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⑧?”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⑨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⑩,此吾所以悲也⑪。”王乃使玉人理⑫其璞而得宝焉,遂命⑬曰“和氏之璧”。(《韩非子·和氏》)
【注解】
①“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和氏就是卞和;“玉璞”,玉在石中还没有经过处理;“得玉璞楚山中”就是“得玉璞于楚山中”,这儿省略“于”字。
②“奉而献之厉王”,这儿的“之”指代“玉璞”;“奉而献之厉王”就是“奉而献之于厉王”,这儿也省略“于”字。
③“玉人”,玉工。“相”,鉴定。
④“诳”(kuáng,ㄎㄨ),欺骗。
⑤“刖”(yuè,ㄩㄝ),断足,古代的肉刑。
⑥“薨”(hōng,厂ㄨㄥ),古代诸侯死叫“薨”。
⑦“泣”,泪。
⑧“子奚哭之悲也”,你怎么哭的这样悲哀呢?
⑨“题”,品评,评价。
⑩“贞士”,正直之士。“名”,称。
⑪“此吾所以悲也”,译成现代的说法就是“这是我悲哀的缘故”。
⑫“理”,治玉。
⑬“命”,动词,“命名”的意思。
【解题】
“和氏璧”这个故事本身说明“论宝”很难。韩非子在原书里引用这个故事的目的是说明,要使君王认识“法”、“术”这两种政治手段的可贵和重要则更难,因为“人之于法术也,未必和氏璧之急也”,所以当时没有人敢于冒险向君王宣传“法”、“术”的主张。
“和氏璧”这个故事后来流传很广,常被一些人用来发泄那种“怀才不遇”的心情,这在今天是必须加以批判的。
8.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①。”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②,有以异乎③?”曰:“无以异也④。”“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⑤有肥肉,厩⑥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⑦: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⑧人恶之;为民父母⑨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⑩?仲尼曰:‘始作俑者⑪,其无后乎⑫?’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孟子·梁惠王上》)
【注解】
①“愿安承教”,愿意安心乐意地接受教训。
②“梃”,木棒。“刃”,锋快的刀。
③“有以异乎”,就是“有所以异乎”,意思是“具有用来区别之点吗”,“有什么不同吗”。
④“无以异也”,就是“无所以异也”,意思是“没有用来区别之点”,“没有什么不同”。
⑤“庖”,厨房。
⑥“厩”,马棚。
⑦“饿莩”,饿死的人。“莩”(piǎo,攵ㄧ),同“殍”。
⑧“且人恶之”,这儿的“且”字当“尚且”讲,副词。
⑨“为民父母”,儒家把统治阶级的君王或官吏叫做“民之父母”,集中体现出儒家政治理论中的反动和欺骗的因素。
⑩“恶在其为民父母也”,这儿的“恶”(wū,ㄨ)字是疑问代词,“恶在……”等于说“何在……”。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哪一点上他配作为人民的父母呢?
⑪“始作俑者”,开始发明用“俑”来殉葬的人。
⑫“其无后乎”,大概会没有后嗣(绝后代)吧。
【解题】
孟子指出了梁惠王“以政杀人”之“不仁”,暴露了统治阶级施行暴政以满足自己的侈奢享受的罪行。“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就是统治者“率兽而食人”的鲜明写照,反映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孟子在这里宣传了他的“仁政”和“民为贵”的思想,这种思想在当时是进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