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身代词“之”、“其”的活用
在古代汉语里,第三身代词“之”和“其”可以灵活运用于指代第一身和第二身,这种用例,在古书上常常见到,应该特别注意。下面分别讨论。
第一,“之”字活用于指代第一身。例如:
(一)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出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吕氏春秋·高义》)——“致”,送致,给予。“当功以受禄”,跟功劳相当来接受俸禄。“说”(shuì,ㄕㄨ),劝说。“趣驾”,就是“促驾”,赶快驾起车来。
(二)(侯生)曰:“……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三)朱亥笑曰:“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史记·魏公子列传》)——“市井鼓刀屠者”,市场中动刀宰牲的屠夫。“亲”,亲自。“数”(shuò,ㄕㄨ),屡次。“存”,慰问。“秋”,时候。
例(一)“赐之廪丘”等于说“赐我廪丘”;例(二)“公子恨之复返”等于说“公子恨我而复返”;例(三)“公子亲数存之”等于说“公子亲数存我”。这些“之”字都是活用于指代第一身的。
第二,“之”字活用于指代第二身。例如:
(一)襄子击金而退之。军吏谏曰:“君诛中牟之罪而城自坏者,是天助之也,君曷为而退之?”(《韩诗外传六》)——“曷为”,为什么。
(二)通说范阳令徐公曰:“臣,范阳百姓蒯通也。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汉书蒯通传》)——“吊”,警告。例(一)“是天助之也”,意思是这是上天帮助你;例(二)“故吊之”,意思是所以警告你。这些“之”字都是活用于指代第二身的。
第三,“其”字活用于指代第一身。例如:
(一)民知穷困,而受盟于楚。孤也与其二三臣不能禁止。不敢不告。(《左传·襄公八年》)
(二)〔滕世子〕谓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子为我问孟子。”(《孟子·滕文公上》)——“父兄”,指同姓诸臣。“百官”,指异姓诸臣。
(三)昔者宋昭公出亡,谓其御曰:“吾知其所以亡矣。”(《韩诗外传六》)——“御”,驾车的人。
例(一)“其二三臣”等于说“孤之二三臣”,意思是我的臣子们;例(二)“恐其不能尽于大事”的“其”字等于“我之”,其中隐含的“之”字是用来取消这个小句的独立性的,因为它充当了动词“恐”的宾语;例(三)“吾知其所以亡矣”等于说“吾知我之所以亡矣”,意思是我知道我出亡的原因了。这些“其”字都是活用于指代第一身的。
第四,“其”字活用于指代第二身。例如:
(一)天子发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墨子·尚同上》)——“而”,与。“上”,上司。
(二)此子材,吾受其赐;不材,吾怨子。(《史记·晋世家》)
(三)今子爱谗以自危也,甚矣其惑也!(《左传·昭公二十七年》)——“惑”,糊涂。
例(一)“告其上”,意思是报告你们的上司;例(二)“吾受其赐”,意思是我接受你的恩惠。例(三)“甚矣其惑也”,等于说“甚矣子之惑也”,意思是你太糊涂了。这儿的“其”字等于“子之”,其中隐含的“之”字是用来取消“子惑也”这个小句的独立性的,因为它充当了全句倒装的主语。
第三身代词“之”、“其”的活用,决定于具体的上下文,并没有什么规律。因此,我们在阅读古书时必须仔细研究上下文意,才不致发生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