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问语气——哉、乎、邪

4 反问语气——哉、乎、邪

反问语气是表示说话人对一件事情无疑而问、明知故问的语气。反问和询问不同,它并不等待对方回答,而只是用问句的方式来表示否定或肯定:反问句中没有否定的字眼,这句话的用意就是否定;反问句中有否定的字眼,这句话的用意就在肯定,不直说而用反问,为的是加重语气,更有力量。古代汉语常用的表示反问的语气词有“哉”、“乎”、“邪”,常用的表示反问的语气副词有“岂”(其)、“独”、“宁”、“焉”。在反问句中,语气副词和语气词经常前后呼应着用。例如:

(一)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滕文公下》)——“不”,非。“诚”,真正的。“熄”,本义是“火灭”,在这里引申为“太平”的意思。

(二)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同上)

(三)一之谓甚,其可再乎?(《左传·僖公五年》)——一次已经是过分了,难道可以来第二次吗?

(四)且帝宁能为石人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再说皇上难道能变成石头人吗?

(五)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驽”(nǔ,ㄋimg)愚笨无能。“独”,难道。

(六)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同上)“岂”(其)、“独”、“宁”和现代汉语的“难道”相当,“哉”、“乎”、“邪”和它们前后呼应着用时,译成“吗”。“焉”和现代汉语的“哪儿”相当,“哉”、“乎”、“邪”和它前后呼应着用时,译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