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
1.子谓子贡①曰:“女与回也孰愈②?”对曰:“赐也何敢望③回?回也闻一以知十④,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⑤,吾与女⑥弗如也。”(《论语·公冶长》)
【注解】
①子贡姓端木,名赐,是孔子的学生。
②“女与回也孰愈?”“愈”,贤,好。“也”,表示停顿的语气词·下面三句中的“也”字的用法也一样。
③“何敢”,怎么敢。“望”,比。
④“闻一以知十”的“以”是个连接词,它把“闻一”和“知十”这两件事情连接起来,并且表示后一件事情是前一件事情的结果,当“以至”讲。“闻一以知二”的“以”字用法相同。
⑤“弗如也”,在古代汉语里,一般地说,“弗”并不完全等于“不”,而是等于“不之”,“弗如也”就是“不之如也”,这个隐含的“之”字指代上文的“颜回”。“也”是表示直陈语气的语气词,下句的“也”字用法相同。
⑥“吾与女”的“与”字有两个讲法:第一种是当“和”讲,第二种是当“许”讲,类似赞同的意思。如果采取第二种讲法,要在“女”字下加逗号,这样意思才清楚。
【解题】
颜回在学习上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而受到了孔子和子贡的称赞。
2.哀公①问弟子孰②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③,不迁怒,不贰过④,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⑤,未⑥闻好学者也。”(《论语·雍也》)
【注解】
①哀公是春秋时鲁国的君王。
②“孰”这儿当“那一个”讲,用来询问人。
③“有颜回者好学”,这是一个用“有”字开头的无主语句,这个“有”字一般用来介绍上文没有出现过的,对听者(或读者)说来是生疏的新鲜的人物。这儿的“者”字是表示提顿的语气词,是为了着重点出“颜回”的。
④“不贰过”,不重复犯过错。
⑤“亡”,同“无”,没有,是否定“有”的。
⑥“未”,没有,否定某一动作行为曾经发生。
【解题】
这一章写的是孔子对颜回的才德的估价,和对他短命的惋惜。颜回的“好学,不迁怒,不贰过”的品质是值得学习的。
3.齐宣王①问曰:“人皆谓②我毁明堂,毁诸③,已乎?”孟子对曰:“夫明堂者④,王者⑤之堂也。王欲行王政⑥,则勿毁之矣。”……(《孟子·梁惠王下》)
【注解】
①齐宣王,战国时齐国的君王,姓田氏,名辟疆。
②“谓”,劝说。
③“诸”是兼词,等于“之乎”,其中隐含的“之”字指代上文的“明堂”。
④“夫明堂者”,据旧注,这儿的明堂指泰山下的明堂,周王到东方视察时,在这个明堂里接见诸侯。这儿的“夫”字,前人管它叫发语词,在议论开端的地方常常用它,它表示语句属于议论的性质。其实这种用法的“夫”字也还是多少带有一点儿指示作用的。这儿的“者”字用在主语“明堂”后面,表示提顿,唤起听者(或读者)注意下文对“明堂”所作的解释。
⑤“王者”的“王”(wàng,ㄨ),是动词,意思是“做王”。
⑥“王政”就是“仁政”,“行王政”就是采取于民有利的政治措施。
【解题】
孟子认为“明堂”是“行王政者”之堂,他劝齐宣王不要毁掉明堂,就是劝齐宣王“行王政”。“王政”就是孟子所理想的政治——仁政。孟子反对当时的兼并战争,主张减轻人民的经济负担,减少刑罚,使人民能过安居乐业的生活,并对人民加以教育。这些虽然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巩固贵族阶级统治而提出的,但孟子也表示了对人民的同情。他的主张如果能够实现,也确实能给当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带来很大好处。
4.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①,环②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③,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④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⑤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⑥,固国不以山谿之险⑦,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⑧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⑨。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⑩,故君子有不战⑪,战必胜矣。”(《孟子·公孙丑下》)
【注解】
①“郭”,外城。
②“环”,围绕。
③“然而不胜者”,这儿的“然而”应该分开来理解,“然”等于“如此”,“而”表示转折。这儿的“者”字用在结果小句之后表示提顿,以唤起听者(或读者)注意下文原因小句所作的解释。
④“池”,护城河。
⑤“委”,抛弃。
⑥“域”,拘限,限制,范围,这儿用作动词。“域民”就是限制人民〔居留在本国境内〕。“封疆之界”就是疆界(国境线)。
⑦“固国”,巩固国家。“谿”,两山之间的水。
⑧“得道”的“道”指“仁”“义”一类的东西。
⑨“寡助之至”、“多助之至”,“之至”,到了极点。旧有一说:这两个“至”字或作“主”。“亲戚”,父母。“畔”,叛离。
⑩“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这两句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凭天下人所顺从的〔君王〕,攻打父母所叛离的〔君王〕。”
⑪“故君子有不战”的“有”字跟现代的“除非”“要就”相当。
【解题】
孟子说明了战争胜负的决定性条件是“人和”,也就是人心所向;至于“天时”、“地利”那都是次要的,因而孟子提示统治者: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就得争取“多助”,使“天下顺之”。孟子的这种观点虽然是从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的,但他也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这在孟子生活的时代里,还是不容易的。
5.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①,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②。”曰:“臣弑③其君可乎?”曰:“贼④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⑤,谓之一夫⑥。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
【注解】
①“汤”,指商汤,商代的开国之君;“武王”,周武王,灭商而取天下。在孟子看来,这两人都是古代的贤君。“桀”指夏桀,夏代的亡国之君;“纣”,指商纣,商代的亡国之君。在孟子看来,这两个人都是古代的暴君。“放”、放逐。历史上记载夏桀被商汤放逐而死。
②“于传有之”,意思是“在古文献中有这件事”。
③“弑”,杀。古时臣杀君,子杀父叫做“弑”。
④“贼”当“害”讲,动词。
⑤“残贼之人”,即伤仁害义的人。
⑥“一夫”,众叛亲离不得民心的君主。
【解题】
这一章反映了孟子思想中具有民主性的一面,他认为君王如果伤仁害义,残害人民,就不配称为君,人民就可以杀掉他。
6.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①。事齐乎,事楚乎?”孟子对曰:“是谋②非吾所能及③也。无已④,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⑤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孟子·梁惠王下》)
【注解】
①“间于齐楚”,处在齐楚两国之间。这儿的“间”(jiàn,ㄐㄧ)是动词,意思是处在中间。
②“谋”,计谋,策略。
③“及”,用在这儿当“想得到”讲,是动词。
④“无已”,不得已。
⑤“效死”,尽死力,准备贡献生命。
【解题】
孟子认为不论国家大小,都应该团结人民自卫,以保持国家的独立。不要事奉大国,徒然受人奴役。
7.赵襄子①饮酒,五日五夜不废酒②,谓侍者曰:“我诚邦士③也,夫饮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④病!”优莫曰:“君勉之!不及纣二日耳!纣七日七夜,今君五日。”襄子惧,谓优莫曰:“然则⑤吾亡乎?”优莫曰:“不亡。”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⑥能相亡!然亦殆⑦矣!”(《新序·刺奢》)
【注解】
①赵襄子,名无恤,赵简子的次子。
②“废酒”,停止饮酒。
③“邦士”,国中杰出的人。
④“殊不”,意思是“一点也不”。
⑤“然则”,在这里应该分开来理解:“然”,〔既然〕如此;“则”,那末。
⑥“焉能”,哪能。
⑦“殆”,危险。
【解题】
赵襄子的侍者优莫所说“天下尽桀”这句话,说明当时所有的统治者都是生活腐化、追求享受、剥削压榨人民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当时社会的黑暗。
8.鲁人身①善织屦②,妻善织缟③,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④。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⑤,其可得乎⑥?”(《韩非子·说林上》)
【注解】
①“身”,自己。
②“屦”(jù,ㄐ),古代的一种草鞋。
③“缟”(gǎo,ㄍ),白色的生绢。根据《礼记》的说法,只有周人才用缟做帽子。
④“冠”,是名词,这儿当动词用,就是“戴〔帽〕”。“跣”(xiǎn,ㄒㄧ),光着脚。“被发”,就是“披发”。
⑤“欲使无穷”,就是“欲使之无穷”,这儿省略了代词“之”字。但须注意,这个被省略的“之”字不是指第三身的人或事物·而是指说话的对方(鲁人夫妇)。
⑥“其可得乎”,难道可能吗?
【解题】
这个故事,说明一个人做事要从客观需要出发。作社会上所不需要的事情,是没有什么价值的。
9.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③乎?”平公曰:“安④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⑤?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⑥?”平公曰:“善哉!”⑦(《说苑·建本》)
【注解】
①晋平公,名彪,悼公之子。
②师旷,乐师,名旷。
③“炳烛”,燃点蜡烛。
④“安”,哪儿,哪里。
⑤“盲臣安敢戏君乎”,“盲臣”,师旷是盲乐师,所以自称盲臣。“戏君”,意思是“跟您君王开玩笑”。
⑥“孰与昧行乎”,“昧行”,昏昧的行动,这句话的意思是:“和昏昧地行动相比较怎么样?”
⑦“善哉”,其中的“哉”是感叹语气词,与现代汉语的“啊”相当。
【解题】
师旷认为人老了学习虽然晚了些,但仍比不学习强,因而主张人应该不断地进行学习,要“活到老,学到老”。
10.晋文公①之时,宰臣上炙②,而有发绕之。文公召宰人而谯③之曰:“女欲寡人之哽④耶?奚为以发绕炙?”宰人顿首⑤再拜,请曰:“臣有死罪三:援⑥砺⑦砥⑧刀,利犹干将⑨也,切肉肉断,而发不断,臣之罪一也;援木而贯⑩脔⑪,而不见发,臣之罪二也;奉炙炉炭⑫,火尽赤红,而炙熟而发不焦,臣之罪三也。堂下得微⑬有疾⑭臣者乎?”公曰:“善”。乃召其下而谯之,果然⑮,乃诛⑯之。(《韩非子·内储说下》)
【注解】
①晋文公,献公次子,名重耳,春秋时五霸之一。
②“宰臣”,掌管君王伙食的官,就是下文的“宰人”。“炙”(zhì,),烤肉。
③“谯”(qiào,ㄑㄧ),大声责骂。
④“哽”,噎。
⑤“顿首”,叩头至地。
⑥“援”,操拿。
⑦“砺”,磨刀石。
⑧“砥”,也是一种磨刀石,这儿当“磨”讲。
⑨“干将”,古代传说:干将和他的妻子莫邪是铸剑的能手,后来,“干将”一词成为锋利的剑的别名。
⑩“贯”,穿。
⑪“脔”(luán,ㄌㄨ),切成小块的肉。
⑫“奉炙炉炭”,“奉”,捧。“奉炙炉炭”就是“奉炙于炉炭”,这儿省略了“于”字,这种省略的情况,古代汉语里常常见到。
⑬“得微”,就是“得无”,“只怕”,是表示测度语气的副词。
⑭“疾”,憎恨。
⑮“果然”,果真如此,果然如宰臣所说。
⑯“诛”,杀。
【解题】
这个故事暴露了统治阶级的残酷和互相谋害的内部矛盾。
11.子在川上,曰:“逝者①如斯②夫③!不舍④昼夜。”(《论语·子罕》)
【注解】
①“逝者”,过往的〔事物〕。
②“如斯”,象这(指“水”)。
③“夫”字用在句尾,是表示感叹的语气词,相当现代的“啊”。
④“不舍”,不停息。
【解题】
孔子指出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如同流水一样,昼夜不停。这反映出孔子思想中具有一定的朴素的辩证法的因素。
12.子曰:“已矣乎①!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②也③。”(《论语·公冶长》)
【注解】
①“已矣乎”,“已”,止,这里有算了的意思。“矣乎”是两个语气词连用,表示强烈的感叹,语气重点在“乎”上。
②“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意思是能够看见他自己的错误就在内心里责备自己的人。“讼”,责备。
③“也”,表示直陈语气的语气词。
【解题】
孔子认为一个人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就应该及时地检查自己,责备自己,改正错误。但是这种人在当时很少见,所以孔子很慨叹。
13.子夏之徒问于子墨子①曰:“君子有斗②乎?”子墨子曰:“君子无斗。”子夏之徒曰:“狗狶③犹④有斗,恶⑤有士而无斗矣?”
子墨子曰:“伤矣哉⑥!言则称于汤文,行则譬于狗狶⑦,伤矣哉!”(《墨子·耕柱》)
【注解】
①子夏,姓卜,名商,子夏是他的字,是孔子的学生。“徒”,门徒,弟子。“子墨子”,就是墨子,古代唯物主义的思想家,墨家的创始人。
②“斗”,斗争。
③“狶”(xī,ㄒㄧ),同“豨”,猪。
④“犹”,尚且,还。
⑤“恶”,何,哪儿,“恶……矣”前后呼应表示反问语气。
⑥“伤矣哉!”可悲啊,“矣哉”两个语气词连用,语气重点在“哉”字上。
⑦“言则称于汤文,行则譬于狗狶”,这两个“则”字分别用在这两个句子的相应的位置上,表示对待关系。前一个“则”字可译成“就”(也可不译),后一个“则”字可译为“却”。
【解题】
儒家和墨家是中国古代两个对立的学派,他们之间的斗争非常激烈,这一章写的是墨家对儒家的攻击和嘲讽。
14.孟子曰:“伯夷①辟纣,居北海之滨②。闻文王作③,兴④曰:‘盍归乎来⑤!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⑥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归之,是天下之父归之也。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⑦?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⑧,七⑨年之内必为政于天下矣。”(《孟子·离娄上》)
【注解】
①“伯夷”,商末隐者。
②“滨”,水边。
③“闻文王作”,这个“作”字当“起”讲,意思就是出来为政行王道。“文王”即周文王,即下文的“西伯”。
④“兴”,就是“闻风兴起”的“兴”,当“起来”讲。
⑤“盍归乎来”,“盍”等于“何不”,是一个兼词。“归”,归从,归附。“乎来”是语气词。
⑥“太公”,就是姜尚,亦称姜太公。
⑦“其子焉往”,译成现代的说法就是“他们的儿子去哪儿”。
⑧“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有”前的成分“诸侯”和“有”后的成分“行文王之政者”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⑨“七”是虚数,表示“多”的意思。
【解题】
在这一章里,孟子告诉给统治者:如果想“为政于天下”,那就必须“行文王之政”。这里所谓的“文王之政”也就是“仁政”。
孟子想用周朝初年的“文王之政”来治理战国时代的天下,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事,因为时代不同,历史条件不同。孟子这样提,显然是复古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