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词“者”的用法
在古代汉语中,作为助词的“者”字,它本身不能单独使用,一定要粘附在别的词语之后,构成一个名词性的主从词组,含有“……的人”、“……的事情”、“……的东西”等意思,有称代的作用。例如:
(一)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论语·子张》)
“贤者”、“不贤者”,意思是“贤德的人”、“不贤德的人”,分别充当这两个小句的主语。“大者”、“小者”,意思是“重大的道理(或事情)”、“细小的道理(或事情)”,分别充当这两个小句动词“识”的宾语。这个例子中的“者”字是粘附在形容词“贤”、“大”、“小”的后面的。
(二)射者正己而后发。(《孟子·公孙丑上》)这个例子中的“者”字是粘附在动词“射”的后面的。“射者”,意思是“射箭的人”,充当句子的主语。
(三)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史记·项羽本纪》)这个例子中的“者”字是粘附在动宾词组“夺项王天下”的后面的。“夺项王天下者”,意思是“夺取项王天下的人”,充当句子的主语。
(四)从天坠者,从地出者,从四方来者,皆离吾纲。(《吕氏春秋·异用》)——“离”,遭罹。
这个例子中的三个“者”字粘附在“从天坠”、“从地出”、“从四方来”的后面,构成三个名词性的词组,作为全句的主语。
(五)吾未见力不足者。(《论语·里仁》)
这个例子中的“者”字粘附在“力不足”的后面,“力不足者”,意思是“力量不够的人”,充当动词“见”的宾语。
助词“者”字放在数词之后,仍有称代作用,但是不当“……的东西(事情)”讲,而是当“……样(件)东西(事情)”讲。例如:
(六)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告子上》)
这个例子里的“二者”,意思是“两样东西”,指上文的“鱼”和“熊掌”。
用“似”、“若”与“者”构成的“似……者”、“若……者”,意思是“好象……似的”。例如:
(一)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论语·乡党》)——“于乡党”,在本乡地方上。“恂恂”,非常恭顺。
(二)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史记·刺客列传》)
(三)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史记·魏公子列传》)
例(一)“似不能言者”,意思是“好象不能说话似的”;例(二)“旁若无人者”,意思是“旁边好象没有人似的”;例(三)“似若无所容者”,意思是“好象无地自容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