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兼词

3 兼词

在古代汉语中有为数不多的字代表了两个词的结合,这个字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词的意思和作用,我们管它叫兼词。它的读音一般也就是这两个词的声音的拼合。

(一)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论语·阳货》)——“归”,就是“馈”,赠送。“时”,当“伺”讲,侦候观察的意思。“亡”,出外。“涂”,途。

这句话里的“诸”字就是兼词,它是“之”“于”的合音。其中隐含的“之”是代词,指代“阳货”;隐含的“于”是介词,当“在”讲。

(二)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梁惠王下》)——“囿”(yoǔ,ㄧimg),养禽兽的园地。“方七十里”,长宽各七十里。

这句话里的“诸”也是兼词,它是“之”“乎”的合音。其中隐含的“之”是代词,指代上文“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这件事,隐含的“乎”是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三)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孔子说:“爱他,能够不锻炼他吗?对他忠实,能够不教育他吗?”

“忠焉”,即“忠于之”,其中隐含的“于”是介词,当“对”“向”讲;隐含的“之”是第三身代词。但是这个“焉”字,不是“于”和“之”两个词的声音的拼合。

非合音的兼词,古代汉语中非常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