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词的凝固结构

3 动词的凝固结构

所谓动词的凝固结构,是指古代汉语里的“奈……何”、“如……何”、“若……何”、“奈何”、“若何”等词组来说的,这儿的“奈”字、“如”字、“若”字在古代是一声之转,是动词,含有“办”、“处置”、“对付”、“安顿”一类的意思。这儿的“何”字是疑问副词,当“怎么”、“怎样”讲。由于“奈”、“如”、“若”经常跟“何”字配合起来用,形成一个用来询问办法的熟语,所以我们称之为动词的凝固结构。

就其意义说,“奈(若)何”是“怎么办”、“怎样对付”。例如:

(一)诸侯不从,奈何?(《史记·留侯世家》)

(二)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张〕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史记·项羽本纪》)——“料”,估计。“固”,本来,根本。

这一类问句都是先提出一种情况,然后用“奈何”询问办法。例(三)的“为之奈何”,意思是“对他怎么办”。

“奈……何”、“如……何”、“若……何”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或别的词组。意思是“怎样对付(处置、安顿)……”,“把……怎么办”,“拿……怎么样”。例如:

(四)公叔病有如不讳,将奈社稷何?(《史记·商君列传》)——“病”,病况严重。“有如”,假使。“不讳”,死去。古人忌讳说“死”,后来就用“不讳”代替“死去”。

(五)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形王屋何?(《列子·汤问》)——“曾”,竟。“损”,铲除。“太形”、“王屋”,均为山名。

(六)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

(七)项羽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时”,时运。“骓”(zhuī,ㄓㄨㄟ),苍白杂色的马。“不逝”,跑不快。

(八)晋侯谓庆郑曰:“寇深矣,若之何?”对曰:“君实深之,可若何?”(《左传·僖公十五年》)——“深”,深入。

这类问句也都是先提出一种情况,然后用“奈……何”、“如……何”或者“若……何”来询问办法。在这种凝固结构中,例(四)、例(五)插入的是名词,例(六)插入的是动宾词组“正人”,例(七)、例(八)插入的是代词“若”(汝)和“之”。

这里需要附带说明一下,古代汉语的语句中,如果动词前面用了“奈何”、“若何”、“如之何”,它们就不是用来询问办法的,而是用来询问原因的。例如:

(一)奈何弃之?(《史记·项羽本纪》)

(二)非国家之利也。若何从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三)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孟子·梁惠王下》)在这种情况下,“奈何”、“若何”、“如之何”一律译成现代汉语的“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