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名词用作动词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名词可以用作动词。例如:
(一)秦军军武安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史记·淮阴侯列传》)——在诸侯的盟约上,大王你应该统治关中,关中的人民都知道这事。
(三)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叱”(chì,),大声斥骂,“靡”(mí,ㄇ
),吓退。
(四)范增数目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五)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史记·李将军列传》)——难道我的像貌不应该被封为侯吗?还是本来是我的命运呢?
(六)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国赵奢的〕军垒筑成了,秦人听说了这事,全都穿上铠甲赶来。例(一)“军武安西”的“军”字当“驻扎”讲,是名词用作动词,后面有表示处所的词语“武安西”作为宾语。例(二)“当王关中”的“王”字当“统治”讲,是名词用作动词,前面有助动词“当”字,后面有处所词“关中”作宾语。例(三)“欲刃相如”的“刃”字原义是古兵器锋利的部分,这儿当“砍杀”讲,是名词用作动词,前面有助动词“欲”字,后面有人名“相如”作为宾语。例(四)“数目项王”的“目”字当“看”讲(在这儿有“用眼色示意”的意思),前面有副词“数”字作为状语,后面有人名“项王”作为宾语。例(五)“不当侯”的“侯”字当“封为侯”讲,是名词用作动词,前面有副词“不”字作为状语,又有助动词“当”字。例(六)“悉甲而至”的“甲”字原义是“铠甲”,这里当“穿上铠甲”讲,是名词用作动词,前面有副词“悉”字作为状语;后面有连词“而”字跟动词“至”字连接起来,表示在时间上一先一后的动作行为。
名词用作动词,是名词在其本义转化的情况下的活用。在古代汉语里,究竟哪些名词可以用作动词,哪些名词不可以用作动词,这完全决定于古代的语言习惯,现在已经很难考查。我们鉴别一个名词在句中是不是用作动词,需要从整个句子的意思来考虑,同时还要注意它在句中的地位,以及它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和它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