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语的后置及其限制
定语一般在中心词之前,但有时可以移在中心词之后,这是为了使中心词突出,或是为了使文句流畅顺口。这种定语后置的句法,在古代汉语里常常见到。
定语移在中心词之后,要用“者”字煞尾。例如:
(一)严仲子恐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史记·刺客列传》)
“人”是中心词。“可以报侠累”,是定语,移在“人”之后,用“者”字煞尾。“报侠累”就是“向侠累报仇”的意思。
(二)婴乃言袁盎、栾布诸名将贤士在家者进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窦婴于是推荐袁盎、栾布等在家闲住的名将贤士,使他们得到任用。这个句子实际上就是“诸在家之名将贤士”的倒装。
(三)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史记·刺客列传》)——“白衣冠”,穿着白色的衣服和戴着白色的帽子。“宾客知其事者”也就是“知其事之宾客”的倒装。
有时在中心词和后置的定语之间加“之”字,使其表面上具有分母分子的关系。例如:
(四)五谷,种之美者也。(《孟子·告子上》)
(五)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孟子·万章下》)
例(四)“种之美者”,“之”字加在中心词和后置的定语之间,使“种”和“美者”之间表面上具有分母和分子的关系,这种用法的“之”字可以译为“里头的”。“种之美者”,意思是“种子里头的美好的”。例(五)的四个“之”字用法同。“圣之清者”,意思是“圣人里头的清洁的”;“圣之任者”,意思是“圣人里头的负责的”;“圣之和者”,意思是“圣人里头的随和的”;“圣之时者”,意思是“圣人里头的合乎时宜、机动灵活的。”
有时在中心词和后置的定语之间加“而”字。例如:
(六)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七)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穷民”,走投无路的老百姓。“无告”,没有人可告,无依无靠的意思。
这种用法的“而”字,不是连词,而是助词,有一种调协语句音节的作用。
定语的后置是有一定的限制的。
表示领属关系的定语和表示同一关系的定语,就只能放在中心词之前,而不能移在中心词之后。比方说,“秦之咸阳”,不能说成“咸阳之秦者”,“罢癃之病”,不能说成“病之罢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