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
1.淳于髠曰:“男女授受①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②则援之以手③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④也。”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⑤?”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⑥乎?”(《孟子·离娄上》)
【注解】
①“授”,给予。“受”,接受。
②“溺”(nì,ㄋ),淹没在水里。
③“援之以手”,这儿的“援”字当“牵引”,“援救”讲。
注意:“援之以手”,又可以说成“以手援之”。古代汉语表示某一动作行为凭借某物来实现的“以……”,放在动词前或放在动词后,比较自由。
④“权”,变通,机动,灵活。
⑤“夫子之不援,何也”,这是强调询问原因的句法。
⑥“手援天下”,就是“以手援天下”,古代汉语当“用”、“凭藉”讲的,“以”字往往可以省略。
【解题】
孟子主张办任何事情都要遵守“礼”,但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变通。淳于髠就抓住了这一点,劝说孟子在“天下溺矣”的情况下,变通一下,出来“援天下”。(按照“礼”来说,孟子的身份、地位都不允许他管“天下溺”的事。)但孟子认为“援天下”应该“以道”,所以他问淳于髠:“子欲手援天下乎?”
孟子在这里所说的“道”,是指“王道”,也就是孟子理想的“仁政”。
2.昔齐人有欲金者①,清旦,衣冠而之市②,适鬻金者之所③,因攫其金而去④。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⑤?”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⑥见金。”(《列子·说符》)
【注解】
①“昔齐人有欲金者”,这是个表示全体和部分关系的有无句。“齐人”和“有”字后面的成分“欲金者”,前者是全体,后者是部分,可在“有”字前加“之中”来理解。“欲金者”,想要金子的人。
②“衣冠而之市”,“衣冠”这儿用作动词,当“穿衣戴帽”讲。“之”,当“到”讲。
③“适鬻金者之所”,意思是到了卖金子〔的人〕的地方。“鬻(yù,Lì),卖。
④“因攫其金而去”,意思是“于是拿了那些金子就走了”。“攫”(jué,ㄐㄩ),拿,取。
⑤“子攫人之金何”,意思是“你为什么取人家的金子”。
⑥“徒”,只。
〔解题〕
这个故事描绘出一个利欲薰心的人的形象,“不见人,徒见金”,这六个字形象地描写出这个人的心理,既典型又有概括性。
3.公行子①有子之丧,右师②往吊。入门,有进③而与右师言者,有就④右师之位而与右师言者。孟子独不与右师言。右师不悦,曰:“诸君子皆与驩言,孟子独不与驩言,是简⑤驩也。”孟子闻之,曰:“礼,朝廷不历位⑥而相与⑦言,不踰阶⑧而相揖⑨也。我欲行礼,子敖以我为简⑩,不亦异乎⑪?”(《孟子·离娄下》)
【注解】
①公行子是战国时齐国的大夫。
②“右师”,官名。这儿指王驩,字子敖。孟子很讨厌这个人。
③“进”,走向前去。
④“就”,走近,凑近。
⑤“简”,简慢。
⑥“历位”,越过〔别人的〕席位。
⑦“相与”,一块儿,共同。
⑧“踰阶”,跨越台阶。
⑨“相揖”,互相作揖〔行礼〕。
⑩“以我为简”,译成现代的说法就是“以为我简慢”,“觉得我是简慢”。这几的“以……为”二字前后照应,含有“意谓”之意,跟现代的“以为(认为)……”、“觉得……是”相当。
⑪“不亦异乎”,这是古代汉语表示反问的习惯说法。“异”,奇怪。
【解题】
这一章写的是孟子的为人作风,他不肯趋炎附势,巴结权贵。右师子敖是齐国的贵人,此人品质恶劣,孟子很讨厌他,所以“独不与右师言”,并用“礼节”巧妙地回避了不与右师谈话的真正原因。
4.棘子成①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②?”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③!驷不及舌④。文犹质也,质犹文也⑤。——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⑥。”(《论语·颜渊》)
【注解】
①棘子成是春秋时卫国的大夫。
②“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在《论语》一书中,“质”和“文”是两个相对的概念:“质”指本质、内容,“文”指文彩、形式。具体到儒家思想说,“质”指仁义等道德品质,“文”指礼乐等仪节形式。棘子成认为,君子只要有好的本质就够了,还要那些文彩(仪节形式)干什么。
注意:这儿的“何以……为”是古代汉语表示反问的习惯说法。
③“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这是古代汉语表示感叹的句法。这儿的“夫子”是子贡对棘子成的尊称。这儿的“说”字是“谈论”的意思。
④“驷不及舌”,意思是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⑤“文犹质也,质犹文也”,意思是“文”和“质”同等重要。
⑥“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鞟”(kuò,ㄎㄨ),拔去了毛的皮革。这句话的意思是:〔虎豹的皮和犬羊的皮在“质”和“文”上都有区别,假如把这两类兽皮的作为文彩的毛拔去,〕虎豹的革和犬羊的革便差不多了,便没有区别了。
【解题】
子贡认为“质”和“文”(内容和形式)二者不可偏废,这意见是正确的,既要注意内容,也要注意形式。但是二者也不能等同起来,将“质”和“文”同等看待则是不对的。
5.靖郭君①将城薛②,客多以谏者。靖郭君谓谒者③曰:“毋为客通④。”齐人有请见者,曰:“臣请三言⑤而已,过三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进曰:“海大鱼,”因反走。靖郭君曰:“请闻其说。”客曰:“臣不敢以死为戏。”靖郭君曰:“愿为寡人言之。”答曰:“君闻大鱼乎?网不能止,缴不能絓⑥也,荡而失水,蝼蚁⑦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海也。君长有齐,奚以薛为⑧?君失齐,虽隆薛城至于天⑨,犹⑩无益也。”靖郭君曰:“善。”乃辍⑪,不城薛。(《韩非子·说林上》)
【注解】
①靖郭君是战国时齐威王的儿子田婴的号。
②“城薛”,这儿的“城”字是名词用作动词,“筑城”的意思,“城薛”就是在薛这个地方筑起城来。薛是靖郭君的封地,在今山东滕县东南。
③“谒者”,负责引见宾客传达通报的人。
④“通”,通报传达。
⑤“请三言”,请求〔准许〕说三个字。
⑥“缴不能絓”,“缴”(zhuó,ㄓㄨ),用绳子系在矢的一端的射具。“絓”(guà,ㄍㄨ
),牵制。
⑦“蝼蚁”,蝼蛄和蚂蚁。蝼蛄是一种对农作物有害的昆虫,又叫“喇喇蛄”。
⑧“奚以薛为”,就是“何以薛为”,这是古代汉语表示反问的说法,意思是“要筑薛城做什么呢?”
⑨“虽隆薛城至于天”,这儿的“虽”字是“即使”的意思。“隆”,高,这儿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隆薛城”,意思是“使薛城高”。
⑩“犹”,还是。
⑪“辍”,停止。
【解题】
这一篇写的是齐人谏止靖郭君在薛地筑城的故事。
靖郭君为了保住自己的封地,不惜劳民伤财,想在薛地筑起城来。齐人用“海大鱼”“荡而失水”的比喻告诉靖郭君首先要着眼于齐国的大局,说明了靖郭君的一切都是同齐国的存在和强大密切相关的:失去了齐,就好比是大鱼失去了水,不仅薛地没有任何用处,就连自己的贵族地位也保不住了。
6.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①?”子曰:“由也果②,于从政乎何有③!”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论语·雍也》)
【注解】
①“仲由可使从政也与”,意思是“仲由可以让他管理政事吗”。“从政”,管理政事。“也与”是两个语气词连用,表示疑问语气,其语气重点在“与”字上,和现代汉语的“吗”相当。
②“由也果”,“果”,果断。“也”是表示停顿的语气词。下文“赐也达”、“求也艺”的“也”字同。“达”,通达;“艺”,多才艺。仲由(子路)、赐(子贡)、求(冉有),都是孔子的学生。
③“于从政乎何有”,意思是“在管理政事方面有什么困难呢”。“乎”是放在句中表示停顿的语气词。“何有”是“何难之有”压缩成的凝固形式,意思是“有什么困难”,用来表示反问。
【解题】
子路、子贡、冉有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他们各有优点,孔子认为他们都可以管理政事。
7.子曰:“直哉史鱼①!邦有道②,如矢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④!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⑤!”(《论语·卫灵公》)
【注解】
①“直哉史鱼”,“史”,官名。鱼和下文的蘧伯玉都是春秋时卫国的大夫。这个句子是谓语倒装于主语之前的倒装句,表示比较强烈的感叹口气。比较平直的说法是:“史鱼直。”
②古书上“道”的意思比较笼统游移,必须在一定的上下文里才能大致确定它的某种具体涵义。这儿的“邦有道”大致的意思是国家的一切都合乎封建道德的规范。反之就是“邦无道”。
③“如矢”,象箭。这儿把史鱼为人的正直比喻为箭的直。
④“君子哉蘧伯玉”的句法特点和“直哉史鱼”相同。
⑤“卷”,收起来。“怀”,藏起来。“卷而怀之”,是“不仕”的婉转的说法。
【解题〕
孔子说史鱼“直”,是因为史鱼是个史官,他能如实地记录当时的历史事实。
孔子说蘧伯玉是“君子”,是因为孔子认为不论在“邦有道”或“邦无道”的时候,都应该出来做官,以推行其政治主张;而蘧伯玉还做不到这一点,因此他只能算个“君子”。
8.子曰:“甚矣吾衰也①!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②!”(《论语·述而》)
【注解】
①“甚矣吾衰也”是带有比较强烈的感叹口气的倒装句。比较平直的说法是:“吾甚衰。”
②“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句法与“甚矣吾衰也”相同。“不复”,不再。周公是西周初期的大政治家,他巩固了当时的政治局面,制定了礼法制度。
【解题】
周公是孔子心目中的榜样,孔子想用周公那套办法来求得安定的局面。虽然这种愿望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孔子希望天下安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要求。
9.杨子①之邻人亡②羊,既率其党③,又请杨子之竖④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⑤!”邻人曰:“多歧路。”既反⑥,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⑦,所以反也。”(《列子·说符》)
【注解】
①杨子,名朱字子居,战国时代的人。主张“为我”,与墨子的“兼爱”相反。
②“亡”,丢失。
③“党”,亲朋。
④“竖”,童仆。
⑤“何追者之众”,这是古代汉语表示感叹的句法,意思是:“追的人怎么这么多!”
⑥“既反”,已经回来,回来之后。
⑦“不知所之”,不知所往,不知道到哪儿去了。
【解题】
“歧路亡羊”后来成了一个经常被人引用的典故。它告诉人们:追求真理要有明确的方向,以免误入歧途,徒劳无益。
10.子夏丧其子①而丧其明②。曾子吊之,曰:“吾闻之也,朋友丧明则哭之。”曾子哭。子夏亦哭,曰:“天乎!予之无罪也③!”曾子怒曰:“商!女何无罪也④?吾与汝事夫子于洙泗⑤之间,退而老于西河之上⑥,使西河之民疑女于夫子⑦,尔罪一也。丧尔亲,使民未有闻焉,尔罪二也。丧尔子,丧尔明,尔罪三也。而曰⑧——女何无罪与?”子夏投其杖而拜曰:“吾过矣!吾过矣!吾离群而索居⑨亦已⑩久矣!”(《礼记·檀弓上》)
【注解】
①“丧其子”和下文的“丧其亲”、“丧尔子”的“丧”(sāng,ㄙ尢),当“哀悼”讲。
②“丧其明”和下文的“朋友丧明”、“丧尔明”的“丧”(sàngㄙ),当“丧失”讲。“明”,目精。
③“予之无罪也”,这是古代汉语表示感叹的句法。
④“女何无罪也”,这个“何”当“怎么”讲。
⑤“洙”、“泗”,是鲁国境内的两条水名。
⑥“退而老于西河之上”,意思是退休在西河之上度晚年。西河,今陕西境内黄河以西一带。
⑦“疑女于夫子”,“疑”读成“拟”,当“比拟”讲。“于”,如。
⑧“而曰”的“而”字通“乃”,这儿当“竟然”讲。
⑨“索居”,独居。
⑩“已”,太。
【解题】
本篇通过曾子对子夏的责备,说明子夏有三种罪过:对师长不尊敬;对父母不孝,对儿子过分疼爱。曾子认为,这些都不合乎儒家的礼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