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顿语气——者、也
在一个单句或复句的内部,在允许间歇的地方,用一定的语气词来表示语气未完而略有停顿,这叫做停顿语气。停顿语气可以分为“提顿”和“顿宕”两类:所谓“提顿”,是说话人有意作出的停顿,目的是为了明确句中各部分的关系,唤起听者(或读者)注意停顿以后的下文所作的说明或解释。所谓“顿宕”,一般是说话过程中自然的停顿和延宕,也有利用这种自然的顿宕来增加语句的情调或感情色彩的。
古代汉语常用的表示停顿的语气词有“者”、“也”等字,下面分别讨论它们的基本用法。
“者”——表示停顿语气的“者”字,一般用于下列三种情况:
第一,放在主语后面,表示提顿。例如:
(一)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孟子·滕文公上》)
(二)孙子武者,齐人也。(《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三)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诸公子”,贵族子弟。这在第一课里我们已经见过。也有放在一般句子的主语后面的。例如:
(四)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史记·刺客列传》)——“故”,从前。“质”,抵押。
(五)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孟子·梁惠王上》)——所谓古老的国家,不是说〔这个国家〕有着年代久远的高大的树木的意思,而是说有着世世代代富有政治经验的大官僚家族的意思。
主语后面用“者”字提顿,主要是为了着重点出主语的。
第二,放在复句中的上一分句之后,表示提顿。例如:
(一)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战国策·齐策》)——“纤介”,细小,一点儿。
(二)使武安侯在者,族矣。(《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使”,假使。“族”,满门抄斩。
(三)伍奢有二子,不杀者,为楚国患。(《史记·楚世家》——“患”,祸害。
例(一)“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是结果,“冯谖之计也”是原因。在陈述结果的分句之后,先用“者”字提顿,以唤起听者(或读者)注意原因分句所作的解释。例(二)“使武安侯在”是条件(假设),“族矣”是后果。在陈述条件(假设)的分句之后,先用“者”字提顿,以唤起听者(或读者)注意后果分句所作的说明。例(三)同。
第三,放在时间词的后面,表示顿宕。例如:
(一)古者棺椁无度。(《孟子·公孙丑下》)——“棺”,里棺。“椁”(guō,ㄍㄨ),外棺。“度”,标准,尺度。
(二)昔者公刘好货。(《孟子·梁惠王下》)——“昔”,从前。“货”,财物。
(三)昔者疾,今日愈。(《孟子·公孙丑下》)——“昔”,昨天。
(四)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战国策·燕策》)——“曝”(pù,夊),晒太阳。
这种后面用“者”字顿宕的时间词,都是放在句子开头的状语。
“也”——表示停顿语气的“也”字,一般用于下列三种情况:
第一,放在主语后面,表示顿宕。例如:
(一)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
(二)或曰:“雍也仁而不佞。”(《论语·公冶长》)——“佞”(nìng,ㄋㄧ),口才好。
(三)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论语·子张》)——“食”,同“蚀”。
(四)二子之不欲战也宜。(《左传·哀公十一年》)——“宜”,应当,应该。
上面四个例子的主语后面,都用了“也”字表示停顿。——主语后面用“也”字停顿和用“者”字停顿有所不同:用“者”字,有提示解释的意味,是提顿;用“也”字,提示解释的意味较少,主要是曼声延宕,舒缓语气,从而使句子多少带有一点感情色彩。
表示顿宕的“也”字,和现代汉语的语气词“啊”字相当。
第二,放在复句中的上一分句之后,表示顿宕。例如:
(一)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论语·雍也》)
(二)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及于难”,遭难。
(三)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论语·学而》)这种“也”字大都用在陈述时间的分句之后,像例(一)例(二)就是。用在其它上一分句之后的比较少见。——上一分句之后用“也”字顿宕,表示语气未完,引起下文。
第三,放在时间词或其它状语的后面,表示顿宕。例如:
(一)古也墓而不坟。(《礼记·檀弓上》)——“墓”,修墓。“坟”,修坟。我国古代的墓葬都没有坟堆。
(二)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孟子·滕文公上》)——“仓廪”,贮藏粮食的地方。“府库”,存放财币的地方。
(三)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论语·颜渊》)——“乡”,刚才。“知”,智。
(四)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暴虎”,赤手空拳和虎博斗。“冯河”(冯,píng,夊ㄧ),不用船只渡河。赤手空拳去和老虎搏斗,渡河不用船只,这样死了还不后悔的人,我是不跟他在一起共事的。〔我所共事的人〕一定要是面临任务便小心谨慎,善于计谋并且能够完成任务的人。
(五)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后面用“也”字的时间词,和后面用“者”字的时间词一样,都是放在句子开头的状语。例(四)副词“必”字用作状语,它的后面习惯上只能用“也”字顿宕,而不能用“者”字。例(五)的“于人”是状语,后面用“也”字顿宕,这种用法的“也”字,一般只限于用在当“对于”讲的“于……”的后面。
古代汉语表示顿宕的语气词还有“乎”、“与”、”焉”等字。例如:
(一)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孟子·万章下》)——做官不是因为贫困,可是有时是因为贫困。
(二)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论语·公冶长》)
(三)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庄子·秋水》)但是这种情况并不常见,我们就不详细讨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