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定语的类别
在句子里定语是用来修饰名词的,它表示事物的所属、内容或性状等。
定语,按照它们不同的性质,可以分为三类:
一、表示领属关系的定语,这种定语和被修饰的名词之间具有领属关系。
(一)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寿”,献礼。
(二)膑亦孙武后世之子孙也。(《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三)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史记·留侯世家》)——“先”,祖先。
例(一)的“秦”是“咸阳”的定语,表示咸阳是属于“秦”的;例(二)的“孙武后世”是“子孙”的定语,表示“子孙”是属于“孙武后世”的。这两个例子里的“之”字是定语的标志可以译为“的”。例(三)的“其”是代词,指代“留侯张良”,充当“先”的定语,表示“先”是属于“留侯张良”的,“其”字本身还隐含着一个“之”字,具有定语标志的作用。
二、表示同一关系的定语,这种定语用来说明被修饰的名词所表示的事物的内容。例如:
(一)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史记·商君列传》)——把卫鞅任命为左庶长,终于制定了改变旧法的命令。
(二)臣不幸,有罢癃之病。(《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罢癃”,老年人的一种驼背弯腰的病。“罢”(pí,夊í),“癃”(ㄧóng,ㄌ〤)。
例(一)的“变法”是“令”的定语,说明“令”的内容是“变法”。例(二)的“罢癃”是“病”的定语,说明“病”情是“罢癃”。
三、表示一般修饰关系的定语,这种定语用来表示事物的性质、数量、时间、范围等。例如:
(一)〔公孙鞅〕年虽小,有奇才。(《史记·商君列传》)
(二)草食之兽不疾易薮,水生之虫不疾易水。(《庄子·田子方》)——“疾”,怕。“薮”(sǒu,ㄙ),长草的低湿的地方。
(三)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史记·高祖本纪》)——隆准,高鼻子。“龙颜”,龙样的面貌。“股”,大腿。
(四)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彊于百万之师。(《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五)樊哙曰:“今日之事如何?”(《史记·项羽本纪》)
(六)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史记·项羽本纪》)
例(一)的“奇”是形容词,充当“才”的定语,是表示性质的。例(二)的“草食”、“水生”是两个词组,分别充当“兽”和“虫”的定语,也是表示性质的。例(三)的“隆”是形容词,充当“准”的定语,“龙”是名词,充当“颜”的定语,“美”是形容词,充当“须髯”的定语,都是表示状态的。例(三)的“七十二”和例(四)的“三寸”、“百万”两个词语,分别充当“黑子”、“舌”和“师”的定语,是表示数量的。例(五)的“今日”是名词,充当“事”的定语,是表示时间的。例(六)的“天下”是名词,充当“事”的定语,是表示范围的。
定语和它所修饰的名词构成主从词组。定语一般放在中心词之前,用助词“之”标志,有时也可以不用。定语有时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句法下面就要详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