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

课文

1.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论语·阳货》)

【注解】

①阳货,名虎,字货,貌似孔子,是春秋时鲁国大夫季平子的家臣(大夫手下管事的),季平子死后,阳货专权管理鲁国的政事。这一章记载的是阳货劝说孔子出来做官的故事。

②“归”就是“馈”,赠送。“豚”(tún,imgimg),小猪。

③“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这儿的“时”字当“伺”讲,侦候观察的意思。“亡”,出外,不在家。“拜”,拜会(答谢)。注意:这儿的“而”字是连词,当“而后”、“然后”讲,它放在两个动词之间,表示有上一事方始有下一事。这句话译成现代的说法就是“孔子瞧他不在家然后去拜谢他”(意思是不打算跟阳货直接会见)。

④“遇诸涂”,就是“遇之于涂”,“诸”是兼词;“涂”就是路途的“途”。

⑤前人说,自此以下的三个“曰”字,都是阳货的自问自答。

⑥“怀”,藏起来。“宝”,当“身”讲;又有一说,指个人的才德。“怀其宝”就是“隐居起来不出来做官”的婉转的说法。

⑦“迷其邦”就是“使其邦迷”,意思是“让自己的国家混乱下去”。“迷”字的这种用法,以后还要讨论。

⑧“可谓仁乎”,可以叫做仁爱吗?“仁”,是儒家所认为的一种最高的道德品质。

⑨“好从事”,喜欢做事情。

⑩“亟失时”,累次失去机会。“亟”(qì,ㄑimg),屡次。

⑪“可谓知乎”?可以叫做聪明吗?“知”,同“智”。

⑫“日月逝矣”,时光过去了。

⑬“岁不我与”,时间不等待我(们)。这儿的“岁”当“时间”讲,“与”当“等待”讲。这是个否定句,动词“与”的宾语是代词“我”,放在动词的前面。

⑭“诺”,古代汉语的应答词,大致跟现代汉语的“好”、“好吧”相当。

⑮“将”,打算。“仕”,做官。

【解题】

阳货把持鲁国的政事,想利用孔子帮助他,孔子不愿意,但又不便正面拒绝,只好敷衍一番。从这一章可以看出孔子对阳货的憎恶。

2.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论语·卫灵公》)

【注解】

①“陈”,就是后来的“阵”字,指军队的行列,特别指作战的阵势。

②“俎”(zǔ,ㄗimg)和“豆”是古代两种盛肉食的礼器,这儿的“俎豆之事”,指行礼的事情。这是修辞性的说法。

③这儿的“则”字当“倒是”讲,是表示对待关系的连词,一个句子里用了这样的“则”字,就表示下文还有跟这句话相对待的话。

④“尝”,曾经,副词。

⑤“军”和“旅”是军队的两种单位,这儿的“军旅之事”,指用兵的事情。这也是修辞性的说法。

⑥“未之学也”,这是否定句,“之”这个代词(指代“军旅之事”)充当动词“学”的宾语,放在动词“学”的前面。比较上文“尝闻之矣”,这是肯定句,代词“之”(指代“俎豆之事”)充当动词“闻”的宾语,则放在动词“闻”的后面。

⑦“遂”,于是,就,副词。

【解题】

从这一章里可以看出,孔子主张以礼治国,而不要凭藉武装力量。因此当卫灵公问他“军旅之事”的时候,他就婉言拒绝而离开了卫国。

3.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论语·宪问》)

【注解】

①“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荷”(hè,厂img),挑。“蒉”(kuì,ㄎㄨimg),草编的筐子。“过”,经过。这儿的“而”字,连接“荷蒉”和“过孔氏之门”这两个同属于一个主动者的动作行为,并表示前者是后者的方式。这种说法译成现代汉语,就在第一个动词的后面加“着”字,但不用“而”字,即:挑着草筐子经过姓孔的门前。

②“有心哉”,有深意啊,有心思啊。

③“既而”,过了一会儿。

④“鄙哉,硁硁乎!”粗野呀,磬声硁硁的!“硁”(kng,ㄎㄥ),磬声,又形容人的鄙贱。

⑤“莫己知也”,“莫”,意思是“没有人”,是无指代词,这儿充当主语。这是一个否定句,动词“知”的宾语是代词“己”,放在“知”的前面。这句话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没有人知道我自己啊”。

⑥“斯已而已矣”,“斯”,这就,就。“已”,是个动词,当“罢休”、“算了”讲。“而已”是一个语气词。“而已”、“矣”两个语气词连用,古代汉语里常常见到,语气的重点在“矣”字上。

⑦“深则厉,浅则揭”,这是引用《诗经·邶风·匏有苦叶》这篇诗里的两句话。“深”“浅”指河水而言。“厉”,连衣下水而渡河。“揭”,揽起衣裳走过去。引用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必拘泥成见,看情况办理。

⑧“果”,坚决。

⑨“末之难矣”,“末”字是无指代词,具体到这里的上下文,当“没有办法”讲,它在这儿充当主语。“难”,动词,当“说服”讲。这是一个否定句,动词“难”的宾语是代词“之”,放在“难”字的前面。这句话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没有办法说服他了”。

【解题】

孔子为了推行他的政治主张,曾经周游列国,他常常遭到冷淡的待遇,甚至受人嘲笑,但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的信念始终是坚定的。这和“荷蒉者”那种逃避现实的态度比起来,还是积极的。

4.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

【注解】

①“病”,忧虑,动词。

②“焉”,用在这儿是语气词。

③“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这儿的“之”字加在“人不己知”这个小句的主语“人”和谓语“不己知”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因为它充当了动词“病”的宾语。又:“不己知”意思是“不知道自己”。这个否定句动词的宾语是代词“己”,放在动词前面。

【解题】

这一章告诉人们要从各方面充实自己,不要患得患失。

5.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矣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

【注解】

①司马牛是孔子的学生。在《论语》中,“司马牛问君子”这种句法,意思是司马牛问关于君子的问题,而不是向某一君子发问。这是值得注意的。

②这儿的“斯”字是承接上文的连词,可以译为“就”或者“这就”。“谓之君子”,叫他(做)君子。

③“内省不疚”,内心反省不惭愧,就是“于心无愧”的意思。“疚”(iiù,ㄐ丨img)。

④“夫”,彼,古代汉语第三身代词,这儿指代君子。

⑤“何忧何惧”,忧虑什么,恐惧什么。疑问代词“何”充当动词“忧”和“惧”的宾语,放在动词的前面。

【解题】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是“内省不疚”、“不忧不惧”的人。但内心的“疚”和“不疚”,在孔子看来则决定于人们的思想、言论和行动是否合乎儒家的道德规范。而儒家的道德规范是服从于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的。由此看来,决不能离开阶级观点来说内心“疚”和“不疚”的问题。

6.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

【注解】

①宰予,字子我,亦称宰我,是孔子的学生。“昼寝”,白天睡觉。

②“杇”(wū,ㄨ),粉刷。

③“于予与何诛”,这儿的“于”字当“对于”讲,这儿的“与”字是用在句中表示停顿的语气词,可以译为“啊”。“何诛”,责备什么(意思是不值得责备)。疑问代词“何”充当动词“诛”的宾语,放在动词的前面。

④“始”字和下文的“今”字对举,当“当初”讲。

⑤“于予与改是”,这儿的“于”字当“从”讲。“与”字的用法跟注③所讨论的相同。

【解题】

宰予不勤勉,孔子深表不满,把他比作朽木和粪土之墙。从而可以看出孔子对不好学的人是很厌恶的。

“听其言而观其行”,这句话是正确的,在今天对我们的实践仍有一定指导意义。

7.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论语·阳货》)

【注解】

①公山弗扰是春秋时鲁国大夫季氏的地方官。“费”(mì,ㄇimg),地名,在山东境内。

②“以费畔”,“以”字原来有“凭藉”的意思,这儿引申开来当“占据”讲。“畔”,叛变。

③“说”,同“悦”,乐意。

④“末之也已”,“末”字是无指代词,具体到这里的上下文,当“没有地方”讲;“之”是动词,当“往”(去)讲;“已”当“止”讲。这句话译成现代的说法就是:“没有地方去嘛就呆下来。”

⑤“何必公山氏之之也”,这儿的第二个“之”字是动词,当“往”(去)讲。这句话其实是“何必之公山氏也”的倒装,宾语“公山氏”提到动词“之”的前面,再加助词“之”作标志。

【解题】

这一章说明孔子想到一个新的地方去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8.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

【注解】

①“德之不修”,是“不修德”(不修养道德品质)的倒装,“学之不讲”是“不讲学”(不讲习学业)的倒装。这都是宾语提前,加“之”来标志的句法。

②“闻义不能徙”,论字面“徙”当“迁移”讲,可是这儿的意思没有这么具体。看上下文,“徙”指全力以赴努力做到“义”的过程。

③“是吾忧也”,这(是)我的忧虑啊。

注意:这句话的“是”复指上文“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这句话是判断句,不用系词“是”。

【解题】

孔子提倡人们修养道德品质,讲习学业,努力做到有过必改。这种修身治学的态度是正确的。但是他所说的“德”、“学”、“义”、“善”都是符合于当时的贵族统治阶级的利益的,有其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

9.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孟子·离娄下》)

【注解】

①徐子就是徐辟,是孟子的学生。

②仲尼,就是孔子。

③“何取于水也”,对水取哪一点呢?疑问代词“何”充当动词“取”的宾语,放在动词的前面。

④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人。他是孔子的孙子子思门人的学生,是一位儒家的学者。

⑤“原泉”,就是“源泉”,有源头的活水,就是从地下流出的有本源的水。

⑥“混混”,滚滚,形容水涌出的样子。

⑦“不舍昼夜”,昼夜不停息。

⑧“盈”,填满。“科”,坎,低陷不平的地方。“盈科而后进”,是说水填满了低陷不平的地方才继续向前流。

⑨“放乎四海”,流到四海。这儿的“放”当“流”讲,这儿的“乎”字是个介词,跟“于”相同,当“到”讲。

⑩“有本者”,有本有源的活水。

⑪“是之取尔”,其实是“取是尔”的倒装,宾语代词“是”被强调提到动词的前面,加“之”字标志。“尔”,而已,是语气词。这句话的意思是:“取这点而已”。

⑫“苟为”,假如,这是古代汉语表示假设的连词,一般用于否定句。

⑬“浍”(kuài,ㄎㄨimg),田间水沟。

⑭“涸”(hé,ㄏimg),水干竭。

⑮“可立而待”,很快的意思。

⑯“声闻”,名声。“情”,实(指一个人的实际才德)。“声闻过情”,徒有虚名的意思。

⑰“君子耻之”,君子以之为耻(认为这可耻)。“耻”字的这种用法,以后还要讨论。

【解题】

孟子藉流水的有本有源不断前进,来说明人应有真才实学,要不断进步;不要“声闻过情”,徒有虚名。这种看法,在今天看来,还是有现实意义的。

10.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吾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进》)

【注解】

①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早亡。

②“恸”,悲哀过甚。

③“夫人之为恸”,“夫人”,彼人(那个人),指颜渊,“夫人之为恸”其实是“为夫人恸”的倒装。“为”是介词,“夫人”是它的宾语,为了强调,把它提到介词的前面,并加助词“之”标志。

④“谁为?”译成现代的说法就是“为什么人?”介词“为”的宾语是疑问代词“谁”,放在介词的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