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

课文

1.盆成括仕于齐。孟子曰:“死矣盆成括!”盆成括见杀。门人问曰:“夫子何以知其将见杀?”曰:“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孟子·尽心下》)

【注解】

①“死矣盆成括”,这是谓语倒装于主语之前的倒装句,表示比较强烈的感叹口气。盆成括,孟子的学生。

②“见杀”,这儿的“见”字用在动词“杀”的前面,表示被动。“见杀”就是“被杀”的意思。

③“门人”,这儿当“学生”讲。

④“其为人也……”,等于说“盆成括之为人也……”这是古代汉语常见的表示大名和小名关系的句法:“之为”的前面的一项是小名,“之为”的后面的一项是大名。这句话译成现代的说法是:“他(盆成括)这个人啊……”。

⑤“小有才”,就是“稍有才”。这儿的“小”字当“稍微”讲。

⑥“躯”,身体。

【解题】

孟子通过“盆成括见杀”的例子说明:一个人“小有才”不能急于去做官,而要学得君子之大道。这里所谓的“君子之大道”即儒家的那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封建大道理。

2.孟子曰:“求也为季氏宰。无能改于其德,而赋粟倍他日。孔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由此观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弃于孔子者也;况于为之强战?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故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孟子·离娄上》)

【注解】

①“求也为季氏宰”,求是孔子的学生冉有。季氏是春秋时鲁国的贵族。“宰”,家臣。

②“其德”,这儿指季氏之德。

③“赋粟”,征收粮食作为租税。

④“他日”,这儿当“往日”讲。

⑤“徒”,门徒,学生。

⑥“小子鸣鼓而攻之”,“鸣鼓”就是“使鼓鸣”,把鼓敲响,“鸣”字用作致使性动词。“攻”,声讨。

⑦“由此观之”,这儿的“之”字不是指代词,而是用来凑足一个音节的助词。

⑧“君不行仁政而富之”,这儿的“富”字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之富”,这儿的“之”字指代“不行仁政”的“君”。

⑨“弃于孔子”,被孔子弃绝。这儿的“于”字放在动词之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跟现代的“被”字相当。

⑩“况于为之强战”,“况于”是一个词。古代汉语“况”字后头常常加个“于”字,其实这个“于”字是没有意思的。“况于”就是何况的意思。“强战”,勉力作战。

⑪“率”,率领。

⑫“罪不容于死”,意思是“其罪之大,虽至于死,犹不足以容之。”

⑬“故善战者服上刑”,这儿的“服”有“罚”、“受”的意思。“上刑”,重刑。

⑭“连”,连结。

⑮“辟草莱”,这儿的“辟”字就是“闢”,当“开闢”讲。“莱”(lái,ㄌimg),荒地里的野草。

⑯“任土地”,意思是强迫人民担负起耕种荒地的任务。

【解题】

从这一章里,可以看出孟子的政治主张:他要求诸侯行“仁政”,痛恨那些不行“仁政”而求富国强兵的统治者;他反对“善战”的兵家(如孙矉、吴起等人),“连诸侯”的纵横家(如苏秦、张仪等人)和“辟草莱、任土地”的法家(如李悝、商鞅等人)。

孟子在这里揭露了战国时代诸侯兼并战争的罪恶——“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并表示十分痛恨。从这一点出发,他反对兵家和纵横家,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因为当时的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了许多的负担和灾难。但是孟子反对开阡陌尽地力的法家,则反映了孟子思想落后保守的一面,因为法家的主张对于发展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社会发展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

3.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韩非子·五蠹》)

【注解】

①“株”,木桩。

②“走”,跑。

③“因释”,于是放下。

④“耒”(lěi,ㄌimg),古代农具。

⑤“冀”,希望。

⑥“身为宋国笑”,就是“自己被宋国人笑”,这种句法是古代汉语表示被动的方式之一。

⑦“先王”,古代帝王。

【解题】

守株待兔的故事,讽刺和批判了经验主义者。

4.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⑤”。(《论语·公冶长》)

【注解】

①季文子是春秋时代鲁国的大夫,名行父。

②“三思”,从字面上解释是“想三遍”的意思,其实这儿的“三”不一定实指三次,而是表示“多”。古代汉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次数,除“两次”用“再”表示外,其余一般用数目字加在动词之前。

③“而后”是一个连词,跟现代汉语“才”相当,表示有上一事方始有下一事。

④“之”指代上文“季文子三思而后行”这件事情。

⑤“再,斯可矣”,〔想〕两次,就可以了。“斯”和“则”相同,当“就”讲。

【解题】

这一章说明做事要经过仔细的考虑,但也不能过分“谨慎”,以至犹疑不前。

5.齐欲伐魏,淳于髠谓齐王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其兵,弊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齐王惧,谢将休士也。(《战国策·齐策》)

【注解】

①淳于髠,战国时代的齐国人,滑稽家。

②“韩子卢”,犬名。

③“疾犬”,跑得最快的犬。

④“东郭逡”,兔名。“逡”(qūn,ㄑㄩㄣ)。

⑤“环山者三,腾山者五”,“环山”,围绕着山追;“腾山”,跳越过山头追。这儿的“三”、“五”提升为谓语,是强调动量的句法。

⑥“极”,疲乏。

⑦“废”,困倦。

⑧“罢”(pí,攵img),同“疲”。

⑨“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意思是不费一点力气,坐享其成。“擅”,独得,据为己有。“功”,功效,利益。

⑩“顿其兵,弊其众”,这儿的“顿”、“弊”都是困倦疲劳的意思。用作致使性的动词,就是“使其兵顿,使其众弊”。

⑪“承”,继。

⑫“谢”,辞去,遣散。

⑬“休士”,使士兵休息,“休”字在这儿是使动用法。

【解题】

淳于髠的话说明齐魏两国之间应该停止战争,休养生息,以免强秦大楚这些侵略者坐收渔人之利。

6.延陵季子适齐,于其反也,其长子死,葬于赢博之间。孔子曰:“延陵季子,吴之习于礼者也。往而观其葬焉。”其坎深不至于泉,其敛以时服,既葬而封,广轮揜坎,其高可隐也。既封,左袒,右还其封且号者三,曰:“骨肉归复于土,命也;若魂气,则无不之也!无不之也!”而遂行。孔子曰:“延陵季子之于礼也,其合矣乎?”(礼记·檀弓下》)

【注解】

①延陵季子是春秋时吴国的公子季札,延陵是他的居地,所以叫延陵季子。“延陵”,今江苏武进县。

②赢博是齐国的两个地名。“赢”,在今山东莱芜县西北部;“博”,在今山东泰安县东南部。

③“习”,通晓。

④“坎”,墓穴。

⑤“其敛以时服”,“敛”就是“殓”,给死者换衣入棺。“时服”,时行的平常服装。

⑥“广轮揜坎”,“广轮”,指坟底的面积。“广”当“横”(宽)讲;“轮”当“纵”(长)讲。“揜”就是“掩”,遮盖。

⑦“其高可隐也”,这是指坟的高度而言。这儿的“隐”当“按到”讲(人站在坟前,手下垂,可以触到坟顶)。

⑧“左袒”,解开衣服露出左臂。“袒”(tǎn,imgimg)。

⑨“右还其封且号者三”,这儿的“还”就是“环”。“右还其封”,围绕着坟按顺时针方向环行。“号”(háo,厂img),哭。这儿的“者”字用来表示停顿。“三”,三匝(三周)。这是强调动量的句法。

⑩“若”,至于,是连词,用来表示另提一事。

⑪“无”,通“末”,没有地方,是无指代词。

⑫“而遂行”,这儿的“而”通“乃”,“乃”、“遂”都当“于是”、“就”讲。“行”,离去。

⑬“其”,表示测度语气的语气副词,跟现代的“大概”、“恐怕”相当。

7.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

【注解】

①“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这句话“有”字前面的成分“王之臣”和“有”字后面的成分“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之间,有全体和部分的关系,这儿的“于”字当“给”讲。

②“比”,及(等到,到了)。“反”回来。

③“则冻馁其妻子”,这儿的“则”字有“原来已经”的意思。“馁”(něi,ㄋimg),饿。这儿的“冻”、“馁”二字都是使动用法。“冻馁其妻子”,译成现代的说法就是“使他的妻子受冻挨饿”。

④“如之何”,“如……何”是古代汉语用来询问办法的熟语,是动词的凝固结构,意思是“拿……怎么办”,“把……怎么样”。“如之何”,拿他怎么办,把他怎么样。

⑤“士师不能治士”,士师是狱官。这儿的“治”是“管理”的意思。这儿的“士”指“士师”所管辖的“乡士”、“遂士”等属官。

⑥“四境之内不治”的“治”当“太平”讲。

⑦“顾”,回过头来看。“左右”,左右之人。“他”,别的。

【解题】

孟子揭露了齐宣王的不务政事,使齐国政治不上轨道;用两件小事做比喻,暗示出“四境之内不治”应由齐宣王负责。并讽刺齐宣王象这样下去,是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

8.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孟子·滕文公下》)

【注解】

①戴不胜是战国时代宋国的大夫。

②“子欲子之王之善与”,在这句话里,两个“之”字的用法不同:“子之王之善”的“之”标志“子”是“王”的定语,“子之王之善”的“之”加在主语“子之王”和谓语“善”之间,取消这个小句的独立性,因为它充当了动词“欲”的宾语。

③“欲其子之齐语也”,这个“之”字也是用来取消“其子齐语”这个小句的独立性的,因为它充当了动词“欲”的宾语。“齐语”,(说)齐国话(齐方言)。

④“傅”,教导。

⑤“咻”(xiū,ㄒㄧㄡ),吵。

⑥“虽日挞而求其齐也”,这儿的“虽”字当“即使”讲。“日挞”,天天打(每天打)。

⑦“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引”,带领。“置”,放。“庄”和“岳”,是齐国的街里名。

注意:“引而置之”是两个动词“引”和“置”共同管辖一个宾语“之”(指代上文的楚大夫之子)。又这儿“置之”之后省略“于”字(当“在”讲),这种省略,古代汉语里常常见到。

⑧“王所”的“所”字当“处所”讲。

⑨“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这儿的“于”字可以不用,下文“在王所者”就没有用。又薛居州此人是宋国的善士,在这句话里,“薛居州”这个专有名词用作普通名词,拿薛居州来代替一般的善士,这是一种修辞性的说法。下文“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同。

⑩“王谁与为不善”,“谁与”就是“跟谁”,古代汉语介词的宾语如果是疑问代词,则放在介词之前。“不善”,不善之事。

⑪“独如宋王何”,“独”,难道(表示反问)。“如宋王何”,拿宋王怎么办,把宋王怎么样。

【解题】

孟子指出了周围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因此他认为宋王若能多接近薛居州那样的善士,就能变善。但是,事实上一个人的“善”与“不善”,绝不仅仅是环境影响的结果,根本原因还在于他的阶级立场;不同阶级的人对待“善”与“不善”的标准也是不同的。

9.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孟子·告子上》)

【注解】

①“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这儿的“无”字跟“毋”相通,当“不要”讲;“或”,就是“惑”,当“疑惑”、“奇怪”讲;“无惑”就是“莫怪”。这儿的“乎”字是表示停顿的语气调。“王之不智”,这儿的“之”字用来取消“王不智”这个小句的独立性,因为它充当了动词“或”的宾语。

②“暴”(pù,攵img),是就“曝”,当“晒”讲。“寒”,冷却。

③“吾退而寒之者至矣”,这儿的“而”字顺接“吾退”和“寒之者至矣”这两个小句,可译成“就”,也可以不译。

④“吾如有萌焉何哉”,这句话在“如……何”之间插入了“有萌焉”;其实可以换一个说法:“有萌焉,吾如何哉?”“如…何”、“如何”,是用来询问办法的熟语,是动词的凝固结构。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在齐王身上有一点儿(为善的)萌芽,我又能怎么样呢?(我怎么能让这点萌芽生长茁壮起来呢?)

⑤“今夫”,在古代汉语里,“今”“夫”二字往往连起来用:在连续的议论中,当上文说完了一件事情,然后调换话题继续陈述时,用“今夫”二字。“今”字用来提起下文,这样用法的“今”字不必是用来表示具体时间的,换句话说,不必把它看作和“昔”字相对待的时间词。“夫”字多少有点儿指示作用。以前有的学者认为“今夫”是“顶接虚字”或“承接连词”。

⑥“弈之为数”,这也是古代汉语表示大名小名关系的句法。“弈”,下棋,在这里是小名;“数”,技术,在这里是大名。这句话译成现代的说法是,下棋这种技术。

⑦奕秋,下棋的名手叫秋的。“通”,全。

⑧“使”,假使。

⑨“其一人”,其中之一人。

⑩“惟弈秋之为听”,“惟”,只。“听”,听从。这句话是“惟听弈秋”的倒装,宾语“弈秋”被强调而倒装于动词“听”之前,并在倒装了的宾语之后加“之为”标志。又这种“惟……之为……”的句法表示了动作行为对象(宾语)的单一性、排他性。

⑪“一心”,满心。“鸿鹄”,就是鹄,又叫天鹅。

⑫“缴”(zhuó,ㄓㄨimg),有绳子系在矢上的射具。

⑬“为”读为“谓”,认为,以为。

【解题】

孟子认为齐王不致力于为善,不顾国家政事,并不是由于齐王“不智”,而是由于他亲近小人,自己不肯努力。孟子通过“弈秋诲二人弈”的故事,说明一个人聪明不聪明不关重要,重要的是看他是否专心学习,是否刻苦努力。

10.邹与鲁。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孟子·梁惠王下》)

【注解】

①邹与鲁是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家。

②“哄”(hòng,厂ㄨimg),战斗。

③穆公是邹国的君王。

④“有司”,官吏,替君王管事的。

⑤“而民莫之死也”,“莫之死”就是“莫死之”,因为这是用无指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动词的宾语是代词“之”(指上文的“有司”),所以放在动词“死”的前面。“死之”就是“为之而死”(为他们牺牲),这种动宾关系比较特殊,值得注意。

⑥“诛”,处死。

⑦“不可胜诛”,不能杀尽,杀也杀不完。这儿的“胜”(shèng,尸img),当“尽”讲。

⑧“疾视”,恶视(恶狠狠地瞧着)。“长上”,这儿指有司。

⑨“凶年”、“饥岁”意思相同,都当“荒年”讲。

⑩“转乎沟壑”,旧说这儿的“转”字是“饥饿辗转而死”的意思。这儿的“乎”字是介词,当“在”讲。“壑”(huò,厂ㄨimg),坑。

⑪“几千人矣”,这儿的“几”字有两种讲法:(1)“儿”(jī,ㄐㄧ),当“将近”讲;(2)“几”(jǐ,ㄐimg),当“数”讲。

⑫“仓廪”,储藏谷物的仓库。“实”,充实。

⑬“府库”,储藏财物的仓库。“充”和上句的“实”是同义词。

⑭“上慢而残下”,“上”指统治者。“慢”,骄慢。“残”,残害。“下”,指人民。

⑮“曾子”,春秋时鲁国武城人,名参,字子舆,孔子的学生。

⑯“戒之”,“戒”,警惕。这儿的“之”字不是指代词,而是用来凑足一个音节的助词。

⑰“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你怎样对待人家,人家将怎样对待你。“出乎尔”的“乎”字是介词,当“从”、“自”讲。“反乎尔”的“乎”字也是介词,当“到”讲。“反”,返,这儿有回答、回报的意思。

⑱“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而后”,才。这儿的“之”字指代上文的“有司”。

⑲“君无尤焉”,这儿“无”字跟“毋”相同,当“不要”讲。“尤”是动词,当“责备”、“归罪”讲。

⑳“行仁政”,采取于民有利的政治措施。

㉑“亲其上”,爱护他们的长上。

㉒“死其长”,为他们的长上而牺牲。这种动宾关系和注⑤所讨论的“死之”相同。

【解题】

孟子告诉统治者:你怎样对待人民,人民就将怎样对待你。因此要想使人民“亲其上,死其长”,就必须施行“仁政”。

从这一章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人民的悲惨处境,和统治者不顾人民疾苦,残害人民的情况。

11.孔子闲居,喟然而叹曰:“铜鞮伯华而无死,天下其有定矣!”子路曰:“愿闻其为人也何若?”孔子曰:“其幼也,敏而好学;其壮也,有勇而不屈;其老也,有道而能以下人。”子路曰:“其幼也敏而好学则可,其壮也有勇而不屈则可,夫有道又谁下哉?”孔子曰:“由不知也!吾闻之:以众攻寡,而无不消也;以贵下贱,无不得也。昔者周公旦制天下之政,而下士七十人,岂无道哉?欲得士之故也。夫有道而能下于天下之士,君子乎哉!”(《说苑·尊贤》)

【注解】

①“喟然”,叹息的样子。“喟”(kuì,ㄎㄨimg)。

②“铜鞮伯华而无死”,“铜鞮伯华”,晋大夫羊舌赤,铜鞮是赤的封地,伯华是他的字,所以世称铜鞮伯华。“而”当“如果”讲。这句话的意思是“铜鞮伯华如果不死”。

③“其有定矣”,“其”是表示测度的语气副词。在句中它常与语气词“乎”、“矣”连用,表示测度语气,但有时也可单独表示。

④“何若”,怎么样。

⑤“下人”,对人谦下。这也是特殊的动宾关系。

⑥“消”,尽,消灭。

⑦周公旦,姓姬,周武王之弟,西周初期的一个政治家。

【解题】

孔子从士人的利益出发,希望统治者“礼贤下士”,抬高士人的地位。其中也可以看到统治者“礼贤下士”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持自己的统治地位。士人阶层依靠统治阶级而“生”,统治阶级依靠士人阶层而“治”。

12.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出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说苑·敬慎》)

【注解】

①孙叔敖,楚人,是春秋时楚国的名相。

②“粗衣”,粗布衣。“衣粗衣,冠白冠”,就是穿粗衣,带白冠。这句话里的前一个“衣”、“冠”都是普通名词用作动词。

③“不肖”,不贤。

④“垢”同“诟”,辱骂的意思。说自己无能力,政事管不好,应当受到官吏和百姓的诟责,这是表示谦虚的话。

【解题】

老父告诫孙叔敖:只有身贵不骄人,位高不擅权,禄厚而知足,才能得民心,治好国家。这些话都是从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出发的,有明显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