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词“为”、“与”的宾语的省略

3 介词“为”、“与”的宾语的省略

在古代汉语的句法里,介词“为”字的宾语,常常可以省略。这被省略了的宾语是代词“之”。例如:

(一)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史记·刺客列传》)——“魂魄不愧”,意思是死无遗恨。

(二)〔张〕良曰:“沛公自度能却项羽乎?”沛公默然良久,曰:“固不能也。今为〔〕奈何?”(《史记·留侯世家》)——“度”(duò,ㄉ〤img),估计。

(三)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例(一)省略的“之”字指代“智伯”;例(二)省略的“之”字指代“项羽”;例(三)省略的“之”字指代上文所说的蔺相如对秦王的威胁。

在古代汉语的句法里,介词“与”字的宾语,也常常省略。这被省略了的宾语也是代词“之”。例如:

(一)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学而》)

(二)唉!竖子不足与〔〕谋!(《史记·项羽本纪》)——“竖子”,愚弱无能的人。

(三)王稽曰:“夜与〔〕俱来。”郑安平夜与张禄见王稽。(《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例(一)省略的“之”字指代“赐”;例(二)省略的“之”字指代“竖子”;例(三)省略的“之”字指代“张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