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练习资料(五)
1.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不得见也从者曰万乘之主布衣之士一日三至不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之慠爵禄者固轻其主其主慠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慠爵禄吾庸敢慠霸王乎五往而后得见天下闻之皆曰桓公犹下布衣之士而况国君乎……(《新序·杂事》)
注:“万乘之主”本指天子,古制:天子有兵车万乘,这儿指齐桓公。“布衣之士”指小臣稷。“慠”,同傲。“庸敢”等于说“岂敢”。“而况”,何况。
【说明】从这段资料中,可以看出古代君王和士人之间的关系。齐桓公之所以礼贤下士,不过是为了想利用士人以达到自己称王称霸的目的。
2.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刘厥敌使靡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说苑·贵德》)
注:“乌”,疑为屋脊上的装饰,如后世鸱吻之类。“余胥”,一作“储胥”,又作“胥余”,里落之壁。“咸刘”,消灭,杀绝。“厥”,那些。“在予一人”,意思是由君王来承担。(“予一人”,古君王之称)
3.孟浩然游京师张九龄王维雅称道之维因邀入内省俄而明皇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闻其人矣而未之见也何惧而匿诏出问所为诗浩然自谓云不才明主弃明皇曰卿自不求仕非朕弃卿也奈何诬我因放还(《古今诗话》)
注:“京师”,指唐代都城长安。“雅”,极,甚,副词。“内省”,就是禁省,指皇帝居住的地方。“俄而”,一会儿。“诏”,皇帝的命令叫“诏”,这儿是动词。“卿”,君对臣的称谓。
4.邹穆公有令食凫雁必以秕无得以粟于是仓无秕而求易于民二石粟而得一石秕吏以为费请以粟食之穆公曰去非汝所知也夫百姓饱牛而耕暴背而耘勤而不惰者岂为鸟兽哉粟米人之上食奈何其以养鸟且尔知小计不知大会周谚曰囊漏贮中而独不闻与夫君者民之父母取仓之粟移之于民此非吾之粟乎鸟苟食邹之秕不害邹之粟也粟之在仓与在民于我何择邹民闻之皆知私积与公家为一体也此之谓知富邦(《新序·刺奢》)
注:“凫”(音扶),野鸭。“秕”(bǐ,勹),不饱满的谷粒。“于是”,在此时。“暴”,晒。“耘”,除草。“小计”,打小算盘。“大会”,算大账。“贮”,储藏之处,“囊漏贮中”,意思是从袋子里漏到储藏的地方去。“何择”,有什么区别。
【说明】邹穆公主张节约粮食是对的。但是他认为“君者民之父母,取仓之粟移之于民,此非吾之粟乎?”这充分暴露出封建统治者的阶级本质。
5.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论语·宪问》)
注:公子纠是齐桓公的哥哥,召忽和管仲是公子纠的师傅。“如其仁”,这就是他的仁德。
6.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注:“泾”同径,河水的宽度。一说,借为“”;“
”,水脉。“辩”,辨。“两涘渚崖”,两岸边。“渚”,沙洲。“崖”,高岸。“河伯”,黄河之神,姓冯名夷。“若”,海神的名字。“百”,百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