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位名词用作动词

2 方位名词用作动词

古代汉语除普通名词能用作动词外,方位名词也可以用作动词。例如:

(一)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史记·淮阴侯列传》)——我也打算到东方去呢,哪儿能沉闷地长久呆在这里呢?

(二)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史记·项羽本纪》)——“以故”,当“因为这个缘故”或“因此”讲。

(三)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䣛之前于席也。(《史记·商君列传》)——“䣛”,膝。卫鞅又去见秦孝公,孝公跟他谈话,自己都没觉察到两膝向前移动到〔卫鞅的〕坐席上去。

(四)语曰:“骐骥之衰也,驽马先之;孟贲之倦也,女子胜之。”(《战国策·齐策》)——“骐骥”(qí,ㄑimg;jì,ㄐㄧ),良马。“驽马”(“驽”nú,ㄋimg),劣马。孟贲,相传是战国时代的一个勇士。

(五)滕侯曰:“我,周之卜正也;薛,庶姓也;我不可以后之。”(《左传·隐公十一年》)——“卜正”,卜官之长。“庶姓”,跟周天子不同姓的国家。

(六)语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俗语说:“太阳运行到中天就渐渐偏斜,月亮圆了就渐渐亏缺。”例(一)“吾亦欲东”的“东”字,意思是“到东方去”,是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前面有助动词“欲”字。例(二)“不能过荥阳而西”的“西”字,意思是“到西方去”,是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前面有连词“而”字跟动词“过〔荥阳〕”连接起来,表示在时间上一先一后的动作行为。例(三)“䣛之前于席”的“前”字,意思是“向前移动”,是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后面有介宾词组“于席”作为处所补语,它前面的“之”字放在主语“䣛”和谓语“前于席”之间,取消这个小句的独立性,因为它充当了动词“知”的宾语。例(四)“驽马先之”的“先”字,意思是“跑在前面”,是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后面有代词“之”字(指代骐骥)作为宾语。例(五)“我不可以后之”的“后”字,意思是“排在后面”,是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前面副词“不”字作为状语,又有助动词“可以”;后面有代词“之”字(指代薛侯)作为宾语。例(六)“日中则移”的“中”字,意思是“运行到中天”,也是方位名词用作动词。

方位名词用作动词,是方位名词在其本义转化的情况下的活用。在古代汉语里,方位名词大部可以用作动词。我们鉴别一个方位名词在句中是不是用作动词,和鉴别一个普通名词在句中是不是用作动词一样,需要从整个句子的意思来考查,同时还要注意它在句中的地位,以及它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和它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