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中西精神,就医家大业
李锡光,国家级名老中医,长期专注于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其医学修养广涉古今中西,博厚深广。回顾一生从医历程,李锡光教授给自己的评价是一名“现代中医”。这一路走来,在中医方面,他积淀了深厚的理论知识,通读并能活学活用中医发展史上的经典医学典籍;对于西医,他亦颇有涉猎,在临床能够中西活用,互补长短。他长期致力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治与研究,临床经验丰富,并时刻关注学科发展,与时俱进地进行知识更新。作为一名现代中医,李锡光教授无愧“博古通今,融贯中西”八个字。
从1964年学成毕业并投身于医疗事业开始,李锡光的医学人生已经走过了50余载。他毕业于人才辈出的医学名校——广州中医学院(现广州中医药大学),之后一生的大部分时光都献给了广西中医学院和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现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他从住院医师晋升为中医内科主任医师,被聘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由于贡献突出,自1993年起即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先后担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委员会审评委员、国家中药品种保护委员会审评委员、广西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学会主任委员等职位,其学术造诣和专业素养深受同行认可与推崇。2003年1月,已退休在家的李锡光教授响应由人事部(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发起的“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号召,再度“出山”担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以自己的医学智慧继续服务于苍生大众和他身后的梓梓后学。
作为一名出生在旧社会、跟随着新中国的脚步一起成长的老中医,李锡光与和他同一代的人们一样,见证和亲历了太多时代和历史的沧桑。沧桑之磨砺与历练,让他一生历尽曲折,也最终使他在医学上有所成就。
1937年,李锡光教授出生在广东新会一个工人家庭。他本名麦玉麟,小名阿麟,生父麦伟兴,是一位以打工为生的底层工人。阿麟出生后不久,生父在一次工伤事故中炸伤了腿,并遭到狠毒贪婪的雇主的无情解雇。因为没有经济来源,加上战争时期的百业俱废,麦家的日子过得非常拮据。在阿麟五岁的时候,其生母迫于贫困窘迫的万般折磨与无奈背着他离家出走,在外面过起流浪乞食的生活。后来几经沦落,阿麟最终与母亲失散并落入了人贩子之手,辗转被拐卖到广西桂平,被一个好心人——即后来的养父李劲球收为养子。他现在的名字李锡光,便因此而来。李劲球膝下无子,对李锡光视若亲子,甚或亲之更甚,疼爱有加。在后来的成长求学路上,这位可敬的长者成为对李锡光影响最深的人。
李锡光就是在李劲球的影响下走上了从医之路的。在广西桂平下湾圩(李家所在地,今广西桂平市下湾乡),李劲球算是一个见多识广的人物。李家以生意谋生,家境算是中上。开阔的视野和相对富裕的经济条件使李劲球非常重视且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子女的文化教育上。从李锡光7岁开始求学到1958年高中毕业,这期间中国经历了多次的战争、变局与动荡,李家也几经波折,但是在父亲及家人的督促和支持下,李锡光没有中断或放弃自己的学业,直到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当时刚刚成立的广州中医学院。
1958年,在养父的建议下,李锡光攥着自己刻苦学习得来的优异成绩单,填报了广州中医学院,并如愿以偿地被录取,正式步入中医学殿堂。他就读的是医疗系,学制六年,课程安排大致为中医60%,西医40%。在六年的大学时光里,李锡光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课堂和图书馆。除了完成学业规定的课程外,他利用学校图书馆丰富的藏书资源,通读中医经典文献和外文医学资料,这无疑为他日后所取得的医学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64年,李锡光以优异的成绩学成毕业。在组织的安排下,他回到广西,到刚组建的广西中医学院担任讲师,教授方剂学。从那时起,他结束了求学生涯,开始用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回报社会。
1966年,“文革”开始,李锡光教授的教书生涯刚满两年就宣告结束。1968年,为支援“抗美援越”,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抗疟药物研发,李锡光教授也以一名基层医疗人员的身份参与到寻找抗疟中草药的临床研究工作当中。此后的3年,李锡光教授与其他医务人员一起,跋山涉水,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走遍了广西大部分边远山区和村庄。正是在这一段艰苦的岁月里,李锡光教授开始了他的行医之路。1971年,抗疟药物的研究工作结束,李锡光教授回到南宁,调到当时的广西中医药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974年,他晋升为主治医师,在研究所领导的安排下,开始从事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及科研工作。为了更好地开展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李锡光教授自学了心电图学。当时,在中国特别是在广西,有关心电图的相关知识和信息并不多,很多基层医院连心电图机都没有,但心电图却是了解现代心血管疾病学的必备技术手段。为了学好这门技术,李锡光教授克服种种困难,最终不仅学有所成,编写了《临床心电图学基础》一书,还在以后的工作中定期给同事和下属免费开设培训课程,为心电图的普及与推广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1982年,李锡光教授重返故地,从广西中医药研究所调到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置身于医疗、科研第一线,从事心血管疾病临床诊疗和研究工作。1985年,李锡光教授晋升为副主任医师;1987年,担任内科主任;1992年晋升为主任医师,受聘为广西中医学院教授,并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199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担任内科主任期间,在他的带领下,内科逐渐发展壮大,在1992年成立了独立的心血管内科,并在以后的数年间不断成熟分化,至今已有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肾病风湿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消化内科、肿瘤科、血液科等9个独立的专科,业务范围得到极大的发展。这其中,由他创建并一直担任主任的心血管内科更是成绩骄人,已成为国家重点专科,成就了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最辉煌的专业科室的发展传奇。2003年,经人事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遴选,李锡光教授被确定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如今,李锡光教授仍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专家门诊坐诊,继续其治病救人的事业。李锡光教授将最辉煌的时光献给了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也收获了这一生最值得珍视与自豪的荣誉。
李锡光教授思想开放,性情豪爽不拘谨。这一点体现在医学上就是他对于中西医关系的理解和把握。李锡光教授认为,中西医各有长短,作为一名医生,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应克服并摒弃偏见,善于将两者结合运用,做到取长补短。因此,李锡光教授不但掌握了坚实深厚的中医药理论知识和诊疗技能,同时也掌握了相关的特别是自己专科领域的西医学知识。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工作期间,李锡光教授融汇中西,为患者诊治疾病,疗效显著,已经成为医院的一块“金字招牌”。
李锡光教授多年为之倾注心血的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无疑是其医学人生最值得自豪的成就。对于老年心血管疾病的形成,李锡光教授有独特的见解。他认为,老年心血管疾病的病因病机多为虚实夹杂,虚者表现为阴阳气血的虚损,尤以气血虚损为主,实者则表现为血瘀、痰阻、气滞等,虚为致病之常,痰、瘀为致病之变。根据老年心血管疾病以虚、痰、瘀为主要病机,且三者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特点,李锡光教授主张治疗心血管疾病时总以补虚、祛痰、化瘀为基本治法。首先,重在补虚,尤其重视补益气血;其次,注意祛瘀化痰。痰瘀是标,治标以疏通为贵,应避免黏腻;虚是本,治本要扶正补虚,以恢复脏腑阴阳及气血津液的功能,从而消除产生痰、瘀的根源。
李锡光教授从医50余年,医德高尚,且有着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50年来,经他诊治的患者不计其数,他用精湛的医术创下了一个又一个起死回生的奇迹,用博大的爱心赢得了众多患者的信任和赞誉;50年来,他不辞劳苦,言传身教,释疑解惑,培养了无数的后辈人才,桃李满天下;50年来,他始终如一,成为患者眼中的“苍生大医”,也成为我们终生学习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