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验案举例

(二)验案举例

验案1:韦某,男,53岁,2004年8月30日初诊。

咳嗽、咳痰反复4个月。开始为感冒,鼻塞、流涕、咳嗽,后表证已愈,但咳嗽不止。现症见:咳嗽、咳痰,痰色白质黏难咳,量少,晨起明显,无畏寒发热,口干多饮,夜眠较差,头晕乏力,饮食、二便正常。反复检查血常规,在正常范围内。胸部正侧位片、肺部CT均未见异常。曾多次在我院门诊予青霉素、头孢呋辛等静滴,效果不明显,症状时轻时重。查体:体温36.8℃,神清,咽部充血,扁桃体不肿大,两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80次/分,节律整齐,无杂音。舌暗红,苔薄黄,脉弦。

中医诊断:咳嗽(肺热咳嗽)。

治则:清热化痰,宣肺止咳。

处方:黄芪20g,陈皮10g,法半夏10g,茯苓15g,白术10g,竹茹10g,枳实10g,黄芩10g,鱼腥草10g,丹参15g,赤芍15g,莱菔子10g,桔梗10g,杏仁10g,浙贝母10g。5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咳嗽明显减少,痰稍增多,容易咳出。

上方再进5剂,咳嗽消失,睡眠正常。后以玉屏风散调理1个月,未再复发。

按:患者咳嗽、咳痰迁延4个月,痰虽色白,但质黏难咳,口干多饮,是仍为热证,方以温胆汤加减取效。

验案2:黄某,男,26岁,2005年1月16日初诊。

咳嗽1周。患者1周前曾因受凉而患感冒,当时见恶寒发热、汗出、头痛、口渴、咽干等症状。患者稍懂医药知识,遂自购银翘散冲剂治疗。次晨已无恶寒发热、汗出、头痛等症状,但仍有咳嗽,痰多色白而黏,口渴咽干。虽连服化痰止咳药多天,但咳嗽逐日加重。现症见:咳嗽,痰多而黄稠,口渴咽干,无寒热,纳可,小便黄,大便结。舌红苔黄,脉弦细,脉律整齐,脉率80次/分。

中医诊断:咳嗽(肺热证)。

西医诊断:急性支气管炎。

治则:清热宣肺,化痰止咳。

方药:麻杏石甘汤合温胆汤加减。

炙麻黄6g,杏仁10g,石膏50g,黄芩15g,桑白皮15g,地骨皮15g,鱼腥草15g,桔梗10g,百部15g,法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5g,竹茹9g,枳实15g,丹参10g,甘草10g。3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药后咳嗽即止,咳痰明显减少,纳眠可,二便调,舌尖边红,苔微黄。肺热证候已轻,继续上法治疗以清余热。

处方:黄芩15g,桑白皮15g,地骨皮15g,鱼腥草15g,桔梗10g,杏仁10g,百部15g,法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5g,竹茹9g,丹参10g,甘草10g。3剂,水煎服,日1剂。

1年多后,某日偶遇患者,述及1年多来从无咳嗽发作,亦无其他不适。

按:本案属急性咳嗽范畴,缘于风热感冒,邪热由表入里,损及肺脏而发病。外邪侵袭,则肺失清肃,肺气上逆而发为咳嗽。治疗当以清热宣肺、化痰止咳为法。用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3天,咳嗽即止,显然不是疾病的自愈过程,而是中药治疗作用的效果。

验案3:刘某,男,43岁,农民,2004年8月30日初诊。

咳嗽、咳痰反复1个月。患者1个月前感冒,当时发热、咽痛、轻咳少痰,自服感冒药,症状无缓解,继而热势增高,咳嗽,咳浓痰,痰有腥味。到医院检查,肺部CT提示左下肺支气管扩张。曾反复静滴多种抗生素,用药时症状缓解,但不能痊愈。现症见:低热、咳嗽、咳痰,痰黏稠难咯,色黄,咳嗽剧烈时左侧胸痛,食欲减退,口干,大便秘结。查体:体温38.8℃,神清,面色潮红,少气懒言,精神较差,两肺呼吸音稍粗,左中下肺可闻及大量湿性啰音,心率94次/分,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下肢无水肿。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

中医诊断:咳嗽(痰热郁肺)。

西医诊断:支气管扩张。

治则:清热肃肺,化痰止咳。

方药:麻杏石甘汤合温胆汤加减。

麻黄8g,杏仁10g,石膏40g(先煎),甘草10g,陈皮10g,法半夏12g,竹茹12g,茯苓15g,枳实10g,黄芩12g,鱼腥草10g,丹参15g,桔梗15g,瓜蒌仁10g。4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患者诉服药2剂后咳嗽反多,痰量增加,感恶心欲吐。患者及家属疑虑,谓何以服药后症状反而加重?经多方解释方肯再服。服完第3剂后,痰量开始明显减少,仍感恶心,不思饮食,低热,大便5日未行,舌脉同前。上方加大黄6g,桔梗减至10g。5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大便已通,咳嗽、咳痰明显减少,不发热,食欲不振,腹胀满,舌暗红,腻苔渐消退,热势已退,痰湿仍重。上方去麻黄、石膏,加山楂10g、莱菔子10g。4剂,水煎服,日1剂。

四诊:偶有咳嗽,痰少,腹胀纳呆,口渴,舌暗苔少,脉弦。痰热已去,气阴两伤。治宜益气养阴,清养补肺。

处方:党参20g,黄芪20g,麦冬12g,五味子10g,杏仁10g,地骨皮10g,天花粉12g,玉竹15g,甘草6g,丹参15g,牡丹皮15g,神曲10g。5剂,水煎服,日1剂。

按:本案患者开始为外感风热,迁延不愈,入里化热,致痰热郁肺,先以麻杏石甘汤合温胆汤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方中桔梗可开宣肺气、祛痰、排脓、引药上行,重用桔梗加强祛痰排痰作用,但因其所含桔梗皂苷有反射性兴奋呕吐中枢作用,故服后咳痰反多,恶心欲吐。三诊后,痰热已清,舌暗苔少,脉弦,为肺气阴两伤,以生脉散为主方加减,清养补肺。

验案4:罗某,男,56岁,2007年11月12日初诊。

咳嗽反复发作10年余,加重2月余。患者生活在农村,自家种烟草,父亲嗜烟,因受家庭影响,少年时即已抽烟,烟瘾逐年加大,20多岁时,抽烟已成嗜好。参加工作后烟瘾不减,又因不甚了解吸烟的害处,并自以为身体健康,故对吸烟无所顾忌,抽烟量最多时每日两包以上。10多年前即常有咳嗽、咳痰症状,且逐年加重,秋冬为甚,夏日稍缓。近年来咳嗽、咳痰症状日重,每年发病达数月之久。曾到某西医院就诊,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并肺气肿。现症见:咳嗽,痰白量多,稍劳即气短,乏力,恶风怕冷,无寒热,纳眠尚可,大便溏,小便清,唇紫暗,舌质瘀斑,尖边红,苔微黄,脉沉细,脉律整齐。血压130/80mmHg。

中医诊断:咳嗽(气阴两虚夹瘀)。

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

治则:益气养阴,宣肺化痰,活血祛瘀。

处方:党参20g,黄芪20g,麦冬10g,山茱萸15g,白术15g,防风10g,炙麻黄6g,杏仁10g,甘草10g,黄芩15g,桔梗10g,白芥子10g,莱菔子15g,紫苏子10g,丹参10g,川芎10g,白芷10g,延胡索10g,鱼腥草15g,仙鹤草15g。12剂,水煎服,日1剂。

医嘱:立即戒烟。

二诊:咳嗽明显减少,痰量减大半,气短乏力改善,二便调,舌脉同前。仍以益气养阴法为治。上方去麻黄,加当归15g。

三诊:服药1个月,咳嗽已轻微,痰已少有,劳力时已无气短乏力。嘱患者可长期间断服上药:咳嗽痰多时服初诊方,平时可服二诊方。

按:本案患者为慢性咳嗽,治疗时当标本同治,祛邪与扶正同用,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本案用三拗汤、三子养亲汤,以宣肺化痰止咳。久病多虚,故加入党参、黄芪、白术、防风、甘草等;久病多瘀,故加入丹参、川芎、白芷、延胡索、当归等;久郁化热,故加入黄芩、鱼腥草等。仙鹤草在此处用以止咳,为经验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