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七怪脉

7.七怪脉

(1)雀啄脉:连连凑指,顿有顿无,如雀啄食之状。心电图表现:阵发性房颤、房扑,阵发性房性、结性或室性心动过速。

(2)弹石脉:脉来坚而促,来迟去速,如指弹石(弹石脉相当于弦与数的复合脉)。心电图表现:快速心律失常。

(3)屋漏脉:如屋漏雨,良久一滴,溅起无力。心电图表现:窦性停搏,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逸搏心律。

(4)鱼翔脉:脉来头定而尾摇,浮浮泛泛。心电图表现:室速、尖端扭转型室速等。

(5)虾游脉:脉在皮肤,如虾游水面,杳然不见,须臾复来。心电图表现:房颤伴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6)釜沸脉:有出无入,如汤涌沸,息数俱无。心电图表现: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快速房颤,预激综合征。

(7)解索脉:脉来动数,随即散乱无序。心电图表现:心房颤动。

七怪脉为二十八脉以外的7种脉象,这些脉象都是由于心律失常所致,前人谓之“真脏脉”。因为脉象毫无规则,或失去冲和之象,故认为是胃气将绝,多属死候。但在医疗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除临终时患者出现的屋漏脉外,如能积极救治,多能生还。

关于房颤时中医脉象的归属问题,有人认为属结脉,有人认为属涩脉,也有人认为属散脉,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绝不能说谁的见解是最正确的。因为有的脉象自古以来认识就是不一致的,如涩脉,有“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指复来”之说,但《诊家正眼》认为此脉只是“不流利、不爽快”而已,并无节律异常,故其在涩脉条下的注释中说:“盖涩脉往来迟难,有类乎止,而实非止也。”因此,按《诊家正眼》的见解,房颤时的脉象就不应属涩脉。

由此说明,脉象与心律失常的相关性还没有被大家公认的统一标准,但可以知道,中医的一种脉象可能包含着多种心律失常,要了解心律失常时脉象的现代含义,必须借助于心电图知识,或者说,透过心电图知识,可以从另一个视野上去理解中医的脉象。

关于脉象与心律失常,李锡光教授有以下几点认识:①心律失常的脉象是很复杂的。有些心律失常者其脉律和脉率可以是“正常”的,如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便是。几种心律失常可形成同一种脉象,如房性早搏、室性早搏都可表现为结脉。同一种心律失常又可表现出多种脉象,如房颤,可以表现为促脉、结脉、涩脉、散脉,也可表现为雀啄脉、解索脉。②脉律失常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亦可见于心脏病以外的其他疾患;还有部分脉律失常属功能性的,如偶发室性、房性早搏,阵发性房颤等,是可以自愈的。所以,对上述复杂情况,应四诊合参,结合心电图等检查,全面分析,然后再进行治疗。③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脉象的传统认识上,要进一步追究脉律、脉率失常的疾病本质。时至今日,当我们的中医师在患者首诊时见到有脉律或脉率失常,若只停留在对传统脉象的认识上,连心电图都不做,那是对患者不负责任的表现。④就心血管病的诊治而言,脉诊中不应拘泥于“数热迟寒”之说,要知常达变。要追究疾病的病因,在辨证的基础上辨病,做到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才能准确认识疾病的本质,用药才能得当。如脉律失常(如结脉)、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其可见于冠心病、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等器质性心脏病中,也可以出现在非器质性心脏病中。虽然它们之间可能有着相似的病机,但若只辨证不辨病,是难有好的疗效。⑤中医脉象的临床意义,除了用中医理论解释之外,还必须结合西医学,用生理和病理机制进行解释。如病脉中的沉脉、弱脉、细脉等也常见于健康人。沉脉,可能是由于血管解剖部位的深在,或是由于皮下脂肪多和肌肉丰厚所致,无病理意义。细脉,可能是由于血管形态细小,常见于健康女性。弱脉多兼沉,也常见于健康女性。⑥对待中医理论,不要盲从古人所说。比如古人说疾脉主热极,这并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很多时候出现的疾脉都和热毫无关系。预激综合征患者在发作时表现为疾脉,可以在短时间内自行终止,就与热毫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