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中医的优势
李锡光教授认为,虽然中西医理论体系、思维模式有很大的不同,临床诊治的优势与不足各异,但中西医面对的都是患者,因而中西医之间必定有其共同点。所以,中医临证中要吸取西医学之长以补自己之短,使之成为中医临床诊疗技术的补充手段,或使之成为中医辨证论治的一个组成部分。
譬如,可将心电图作为脉诊的延续。李锡光教授认为,当代中医仅了解中医固有的脉象含义是不够的,应把脉象与心电图知识结合起来,使之从更高的层次上了解中医的脉象本质。例如,结脉,它在脉诊中的表现是“缓而时止,止无定数”(即脉率慢而不规则),它可以包含着多种心律失常,如室早、房早、缓慢型房颤及窦房传导阻滞、窦性停搏、二度房室传导阻滞(下传比例不一致时)等。又如迟脉(脉率<60次/分),可见于窦性心动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交界性心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等。了解这些深层的知识,对辨证论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医能治病,这是千百年来有目共睹的事实,是不容否定的。但时至今日,我们又不能不正视现实:中医并不是什么病都能治,能治的病也不是在疾病的各个不同阶段都具有治疗优势。因此,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有特色并不意味着就有优势,但有优势者必具特色。
中医与西医,各有所长,亦各有不足之处。虽然中医无须与西医争高低,但中医在掌握治病优势的同时也要正视自己的不足。临床中要了解疾病发展的普遍规律,要善于掌握疾病不同阶段的发病机理,准确选择干预的时机,以发挥中医治疗的优势。比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的治疗,尤其是重症,需立即进行介入治疗的时候,西医的治疗往往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尤其是心功能方面能立即得到改善。相比之下,中医对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的治疗则不具优势。但是,在急性心肌梗死的缓解期,中医治疗有很大的优势。因为冠心病病机的根本在于本虚标实,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搭桥术只是局部治疗,是一种治标之法。尽管术后仍服用多种西药,有些患者甚至进行第2次介入治疗,但并未从根本上纠正本虚状态,患者胸闷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并未消除,生活质量低下。中医学认为,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病机为脏腑亏虚,心之气血阴阳不足,痰浊、瘀血、寒邪阻塞心脉,属正虚邪甚、本虚标实之证。心之气血阴阳亏虚为本,其中以心气虚为主;瘀血、痰浊、寒邪阻塞心脉为标,其中又以瘀血为主。因此,李锡光教授常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为法,用自拟的养心通脉饮(人参或党参、黄芪、麦冬、五味子、白芍、丹参、赤芍、当归、檀香、桂枝、木香等)治疗,效果极佳,可明显减轻或消除患者胸闷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显著改善其生活质量。该方对介入治疗后的无复流、再狭窄、左室功能受损等亦具疗效。这才是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优势所在。
又如,高血压的治疗。对于高血压的治疗,降压是硬道理,是治本之治。中药对高血压所致的头晕、头痛、肢麻、乏力等症状的治疗具有优势。有不少高血压患者,服降压药以后,虽然血压降了,但头晕、头痛、肢麻、乏力等症状没有改善,影响生活质量。经中医药辨证治疗后,上述症状明显改善或消除,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同时也有助于平稳降压。由此可见,不管是疑难病还是危重病,只要熟悉疾病的发病机理及其发展的不同阶段的证候,选择好用药时机,就可以发挥中医治病的特色与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