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验案举例
验案1:吴某,男,52岁,干部,2004年11月14日初诊。
患者父母均有高血压病史,患者8年前体检时发现血压升高,波动在160~182/85~100mmHg,开始没有自觉症状,未引起注意,没有系统治疗。近3年来,血压逐渐升高,最高达202/105mmHg,时有头晕不适,目前服用多种降压药,如硝苯地平缓释片、美托洛尔片、吲达帕胺片,血压控制仍欠佳。两年前开始头部隐痛,劳累后明显,休息可缓解,症状反复发作,伴有胸闷、气短,心烦口干,夜寐差,小便黄,大便干结,2~3日一行。检查:血压198/102mmHg,神清,体胖,两肺呼吸音清晰,心率72次/分,律不齐,偶有早搏,每分钟3~5次,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双下肢无水肿。舌暗红,苔黄腻,脉沉细偶结。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偶发室性早搏,左室肥厚劳损。
中医诊断:眩晕(气阴两虚,痰瘀阻络)。
西医诊断:高血压3级。
治则:益气养阴,化痰祛瘀。
处方:党参20g,麦冬15g,五味子10g,玉竹15g,甘草6g,丹参15g,川芎10g,白芷10g,牡丹皮10g,延胡索10g,地龙6g,钩藤15g,菊花10,藿香10g,陈皮12g,法半夏15g。4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头晕减轻,但血压仍偏高,舌暗红,苔黄,但腻苔较前退,大便变软,1~2日一行。上方再进10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偶有头晕,睡眠、二便正常,仍宗上法加减调理,将降压药减至两种。
四诊:稍感头晕,无头痛,精神明显转好,舌暗,苔白,脉沉细。上方去菊花、藿香、玉竹,加山楂10g、茯苓15g。
后再用此方调理2个月,随访半年,血压控制在140/85mmHg左右,无头晕、头痛,正常上班。
按:本案患者病程较长,虽服用多种降压药,血压仍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属难治性高血压。其形体肥胖,口干苦,心烦不寐,小便黄,大便干结。舌暗红,苔黄腻,脉沉细偶结。中医辨为气阴两虚,痰瘀阻络,治疗上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痰通络为法,痰瘀同治,多年疾苦应手而解。虽未能完全单独控制血压,但减少了降压药,且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作用很大。
验案2:黎某,女,70岁,2004年5月14日初诊。
患者1年前开始头晕、头痛,疼痛以颠顶部隐痛为主,到医院检查发现血压升高,最高达186/90mmHg,予尼群地平片口服,症状稍缓解。因服药不规则,血压控制欠佳,症状反复发作,伴有胸闷、乏力,动则加重。发作时无视物旋转,无恶心呕吐,纳可,夜寐差,夜间小便次数增多,大便正常。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舌紫暗,苔薄白,脉沉细。
中医诊断:眩晕(气虚血瘀)。
西医诊断:高血压3级。
治则:益气活血通络。
处方:党参20g,黄芪20g,白术10g,茯苓15g,甘草6g,丹参15g,川芎10g,白芷10g,赤芍10g,延胡索10g,地龙6g,钩藤10g。6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药后头晕、头痛大减,夜寐转佳,测血压145/86mmHg,舌暗,苔薄白,脉弦细。守上方再进10剂,头痛痊愈。
按:眩晕之症,病机多种,气血亏虚则脑失所养,故头晕、头痛;舌紫暗,苔薄白,脉沉细,均为气虚血瘀之征。治以益气活血通络为法。另按李锡光教授经验,不论何种头痛,均可酌加丹参、川芎、白芷。
验案3:金某,男,52岁,2003年12月15日初诊。
患者头晕、头昏,后脑闷胀,伴耳鸣、耳聋,性情急躁,难以入睡,心烦多梦,舌红少苔,脉弦细数。头颅CT示:慢性脑供血不足。
中医诊断:眩晕(肝肾阴虚,肝阳上亢)。
西医诊断:慢性脑供血不足。
治则:滋阴潜阳。
方药:杞菊地黄汤加减。
枸杞子12g,菊花10g,山药15g,熟地黄20g,茯苓15g,泽泻12g,牡丹皮10g,玄参15g,蝉蜕6g,珍珠母30g(先煎),钩藤12g(后下)。5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眩晕减轻,后脑闷胀消失,仍难以入睡,耳鸣,口微干,舌红少苔,脉弦细数。阳亢渐平,阴虚未复,仍宗前方加减治疗。
处方:枸杞子12g,菊花10g,山药15g,生地黄20g,熟地黄20g,茯苓15g,泽泻12g,牡丹皮10g,赭石20g,玄参15g,麦冬15g,钩藤12g(后下)。5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眩晕未作,耳鸣消失,虚火已平。头微昏,睡眠时好时差,舌苔薄,脉细,治以养肝滋肾。
处方:当归12g,山茱萸12g,女贞子10g,山药15g,熟地黄20g,白芍15g,牛膝15g,泽泻12g,牡丹皮12g,枸杞子15g,茯神15g,钩藤12g(后下)。5剂,水煎服,日1剂。
四诊:眩晕已愈,睡眠尚佳,仍以原法巩固疗效。上方10剂,水煎服,隔日1剂。
按:本案患者因肝肾阴虚,肝阳偏亢,虚火上扰而致眩晕,阴虚为本,阳亢是标,只宜甘寒滋阴,不能苦寒泻火,故用杞菊地黄丸加减,以从本治。初用菊花、蝉蜕散风,钩藤、珍珠母平肝潜降;待虚火平后,再加当归、白芍等,旨在养血滋阴而收功。
验案4:秦某,男,73岁,退休干部,2006年6月28日初诊。
头晕、头胀,步态不稳1年余。患者自述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头胀,行走时尤为明显,有飘浮感,无视物旋转,无恶心呕吐,有时心悸,纳可,精神差,困倦乏力,大便烂,日1~2次。舌质暗红,苔黄腻,脉沉弦滑。头颅MRI示:左侧大脑前动脉A1段近端狭窄,右侧颈动脉起始段狭窄70%~80%。脑多普勒血流图示:右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供血不足。
中医诊断:眩晕(痰瘀阻络)。
西医诊断:右侧颈动脉狭窄。
治则:化痰祛瘀,通络止眩。
方药: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党参20g,茯苓15g,白术10g,甘草10g,陈皮10g,法半夏10g,竹茹10g,枳实10g,黄芪15g,丹参15g,牡丹皮10g,地龙5g,桃仁10g,红花6g,川芎10g,藁本10g。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药后仍头晕、头胀,步态不稳,但程度减轻,舌暗红,黄腻苔渐退,脉沉弦滑。宗上法,黄芪加至30g。6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头晕好转,但觉困倦,饮食少,大便烂,日1次。舌暗,苔白厚,脉弦滑。上方去藁本、竹茹,加山楂10g、炒麦芽10g。
按:本案患者脑供血不足,曾服用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的药物,效果不显,其症为头晕、头胀,步态不稳,肢软乏力,大便烂,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此为痰瘀同病,且有化热之趋势,故先用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后舌苔由黄变白,腻苔渐退,但脾胃气虚渐显,故去竹茹、藁本,加山楂、炒麦芽,健脾消食和胃,以图固本。
验案5:陈某,男,51岁,2006年6月28日初诊。
头晕、头胀8月余。患者8个月来时感头晕、头胀,行走时尤为明显,有飘浮感,恶心欲吐,双手时感麻木,纳少,夜寐不安,二便正常。既往身体健康,无特殊病史,平素嗜食肥甘厚腻。检查:血压140/90mmHg,神清,五官端正,心肺(-),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舌质暗,舌底络脉迀曲,苔黄腻,脉沉细。头颅MRI未见异常。
中医诊断:眩晕(痰瘀阻络)。
西医诊断:高血压1级。
治则:化痰通络。
处方:黄芪30g,丹参15g,川芎10g,白芷10g,延胡索10g,葛根15g,地龙6g,黄芩10g,法半夏15g,赤芍15g,桃仁10g,红花6g,威灵仙10g,金银花10g,藿香10g。7剂,水煎服,日1剂。
药后症状大减,舌苔渐退。继服10剂,诸症渐消。
按:本案患者时感头晕、头胀,行走时尤为明显,有飘浮感,恶心欲吐,双手时感麻本,纳少,夜寐不安,舌暗,舌底络脉迀曲,苔黄腻,脉沉细,既有舌质的改变,又有舌苔的改变,当辨为痰瘀同病,治宜化痰祛瘀,活血通络,方能一举奏效。
验案6:郭某,女,62岁,退休工人,2005年4月23日初诊。
头晕、头昏反复发作8年,逐渐加重半年。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2年,长期服硝苯地平缓释片、卡托普利片两种降压药,血压控制良好。8年前开始头晕、头昏,无视物旋转,多在劳累后明显,休息即可缓解,未予治疗。近半年来,上症明显加重,头晕眼花,四肢乏力,稍劳则加重,精神倦怠,不能久看书,影响日常生活,不思饮食,多食则腹胀,大便溏,每日一行。舌胖大暗淡,苔少,脉沉无力。
中医诊断:眩晕(脾气亏虚,生化乏源,脑失所养)。
西医诊断:高血压3级(高危组)。
治则:补中益气,健脾和胃。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炙黄芪20g,党参15g,柴胡10g,升麻10g,白术12g,茯神12g,当归10g,陈皮10g,炙甘草10g,炒远志10g,法半夏10g,丹参12g,首乌12g。6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药后头晕稍减轻,仍饮食少,稍劳则加重。舌暗淡,苔少,脉沉。上方加焦山楂10g、酸枣仁10g。6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如休息好,则无头晕、头昏,活动量较前增加,饮食较前好,大便成形。嘱其以补中益气丸继续服用3个月,随访诸症缓解。
按:眩晕之证,有风眩说,有痰眩说,有火眩说,亦有虚眩之说,其他如七情内伤、过劳等也均可引起眩晕,虽病因病机多不同,总宜辨证施治。本案非风、火、痰的实证,亦非肝肾不足之虚候,其脉沉无力,舌暗淡,苔少,不能看书用脑,当系久病不愈,脾气亏虚,生化乏源,脑失所养,而发为眩晕,故用补中益气汤。方中茯神、远志、首乌安神宁心,法半夏降逆止呕,药后诸症均减;后又加酸枣仁安神、宁心、养肝、补血,焦山楂健脾消食兼活血散瘀;最后用补中益气丸善其后。
验案7:钱某,女,75岁,2002年5月16日初诊。
患者平时即有头晕不适,胸闷,但不严重,就诊前1个周突然眩晕加重,昏昏欲倒,不敢睁眼,头重如裹。睁眼则四周景物似在旋转,闭眼则觉身体在晃动,并有胸闷,恶心欲吐,耳鸣,夜寐不佳,大便不畅。苔黄腻,脉弦细。
中医诊断:眩晕(肝肾阴虚,兼湿热痰浊上泛)。
西医诊断:梅尼埃病。
治则:平肝息风,清热化痰。
处方:天麻10g,钩藤15g(后下),牛膝15g,枸杞子15g,蝉蜕6g,法半夏10g,瓜蒌仁10g,竹茹10g,酸枣仁10g,远志10g,黄连6g,葛根12g,生龙骨30g(先煎),生牡蛎30g(先煎)。6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眩晕、胸闷减轻,已能睁眼,视房屋不旋转,但不能多活动,偶有恶心。舌脉如前。上方再进6剂。
三诊:稍感头晕、头昏,口干纳呆,睡眠欠佳。腻苔渐退,脉细。此为痰浊渐化,肝风渐平,但热犹未净,继以养肝息风为主,佐清痰热。拟方如下。
天麻10g,钩藤15g(后下),牛膝15g,枸杞子15g,蝉蜕6g,瓜蒌仁10g,竹茹10g,酸枣仁10g,远志10g,黄连6g,葛根12g,女贞子10g,墨旱莲10g,丹参12g。6剂,水煎服,日1剂。
按:本案患者年老体虚,肝肾不足,加之痰浊上干于头目,故发病。肝风上扰,则视物旋转,耳鸣;痰湿蕴阻,则胸闷,恶心欲吐。治以平肝息风,清热化痰。三诊时痰热减轻,再以养肝息风为主。数诊后,风平火清痰去,诸恙乃平。
验案8:吴某,女,47岁,退休干部,2006年3月5日初诊。
患者从年轻时起反复头晕,每次发作时头晕较剧,如坐舟车,感觉周围环境转动,动则加重,同时伴有恶心呕吐,有时有耳鸣,每次发作少则三五天,多则1周甚至更久方能缓解。曾于多家医院就诊,检查有内耳平衡失调,诊断为梅尼埃病。早期发作较多,每年发作2~3次,近十多年发作逐渐减少。上周感冒后头晕、头昏又作,伴有恶心欲吐,不能睁眼,不能起床,食欲减退,口干口苦,夜间睡眠较差,大便正常。舌红,苔薄黄,脉弦。
中医诊断:眩晕(少阳枢机不利)。
西医诊断:梅尼埃病。
治则:和解少阳。
方药:小柴胡汤加减。
柴胡15g,黄芩10g,法半夏10g,党参15g,甘草6g,生姜9g,大枣5枚,丹参10g,牡丹皮10g,白芷10g。5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药后眩晕、恶心缓解,能起床,但觉肢软乏力,仍有口干口苦,是少阳之邪已解,当益气养阴,滋肝补肾,方用生脉散合六味地黄丸加减以善其后。
按:《伤寒论》云:“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与小柴胡汤主之。”又云:“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综观本案,其症乃外感后复发,头晕目眩,口干口苦,恶心欲吐,食欲减退,此为小柴胡汤证。方中用柴胡透泄少阳之邪,是为君药,又助以党参,以助其上升之力,则少阳之邪能随少阳之气透膈上出矣;用半夏者,因其能通阴阳、和表里,且以病本喜呕,用半夏协同甘草、姜、枣降胃兼以和胃也;佐用黄芩,除热止烦,以其形原中空,故善清躯壳之热;大枣、甘草补胃以滋津液。本案迁延日久,亦有本虚之征,应属虚实夹杂,然则标实过盛,症状明显,惟当先治其标,以解少阳之邪,再议其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