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验案举例
验案1:丁某,女,55岁,干部,2004年1月21日初诊。
胸闷痛反复发作4年,加重1年。患者2000年6月3日于活动中突然出现胸部剧烈疼痛,伴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即到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查心电图,确诊为冠心病,急性前壁、下壁心肌梗死,经药物治疗后好转。2000年8月行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术后长期服用培哚普利片、阿司匹林肠溶片、美托洛尔片、阿托伐他汀钙片等药,病情稳定。近1年来胸闷痛反复发作加重,尤于快步行走时多见,持续5~10分钟,经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发作时伴汗出、肢冷、乏力,夜寐欠佳,纳可,大便烂,日行3次。腹部脐周隐痛,无呕吐、心悸、气喘、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及下肢浮肿等。既往有2型糖尿病病史11年,自服盐酸二甲双胍片治疗,空腹血糖正常,餐后2小时血糖8~10mmol/L之间。尿蛋白阴性,肾功能正常。检查:体温36.2℃,脉搏6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0/70mmHg,神清,精神好。叩诊心界不扩大,心率60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舌质暗红,苔薄白,脉沉细律齐。心电图示:窦性心律,ST-T改变。
中医诊断:胸痹心痛(气阴两虚夹瘀)。
西医诊断:冠心病;2型糖尿病。
治则:益气养阴,活血化瘀。
处方:党参30g,黄芪20g,麦冬10g,五味子10g,玉竹10g,白芍15g,白术10g,丹参15g,赤芍15g,当归15g,檀香3g(后下),木香6g(后下),桂枝10g,炙甘草10g。6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药后症状稍减,但胸痛仍于活动后发作2次,伴乏力、汗出,夜寐欠佳,二便调。舌质暗红,苔薄白,脉沉细。证法同前,守上方加酸枣仁15g、首乌藤15g。6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药后无胸闷痛发作,汗出减少,但仍乏力,夜寐得安,纳可,二便调。舌质暗红,苔薄白,脉沉细律齐。证治同前,前方有效。守原方10剂,日1剂,水煎服,以巩固疗效。
按:患者胸闷痛反复发作4年,虽已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但近1年来症状加重,动辄尤甚,伴汗出、乏力,夜寐欠佳,大便烂,舌质暗红,苔薄白,脉沉细,仍属气阴两虚夹瘀之胸痹心痛。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的病机特点是本虚为主,兼有标实,治疗应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治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用养心通脉饮奏效。
验案2:黄某,男,56岁,干部,2004年2月25日初诊。
胸闷痛反复发作3年余,劳累后加重1个月。患者自述胸闷痛反复发作3年余,曾于2004年1月9日突发左胸剧痛伴冷汗出,随即到本市某医院急诊,心电图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立即行急诊PCI术,冠脉造影提示前降支有一处90%狭窄,血栓负荷较重,于前降支植入药物支架1枚,住院半个月,好转出院。出院后规律服药,但1个多月后,胸闷痛、心悸、气短等症状又复出现,劳累后加重,且肢体沉重乏力,睡眠欠佳,纳呆,二便正常。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脉律齐。
中医诊断:胸痹心痛(痰瘀交阻)。
西医诊断:冠心病。
治则:益气化痰祛瘀。
处方:党参20g,黄芪20g,白术10g,五味子10g,茯苓15g,丹参10g,赤芍10g,当归15g,延胡索10g,檀香3g(后下),砂仁10g,木香3g(后下),陈皮10g,半夏10g,枳实10g,甘草10g。
以上方为主,视病情变化随症加减,连服半年,胸闷痛、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消失。随访半年多,胸闷痛等症状未见发作。多年来,当病者自觉有胸闷痛先兆时,即自行服上方1~2周,每能取效。
按: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胸闷痛,心悸、气短等症状又复出现,肢体沉重乏力,纳呆,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属痰瘀交阻之胸痹,治当益气化痰祛瘀,用养心通脉饮合温胆汤加减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