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验案举例

(二)验案举例

验案1:张某,女,38岁,工人,2004年3月29日初诊。

失眠、头晕反复2年。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失眠,逐渐加重,有时彻夜难眠,休息不好则第2天头目眩晕,容易心悸,纳少,精神差,胸闷不畅。舌暗苔根厚腻,脉弦细。

中医诊断:不寐(气阴两亏,痰热扰心)。

西医诊断:睡眠障碍。

治则:益气养阴,清热化痰。

处方:党参15g,麦冬10g,五味子6g,陈皮10g,法半夏10g,枳实10g,竹茹10g,茯神15g,甘草6g,钩藤10g(后下),生龙骨30g(先煎)。5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药后稍能入睡,胸膈较畅,但仍感头晕、神疲,肢软乏力。舌红,苔微黄,脉弦细。上方加滋养肝肾之品。

处方:党参15g,麦冬10g,五味子6g,陈皮10g,法半夏10g,枳实10g,竹茹10g,茯神15g,甘草6g,钩藤15g(后下),枸杞子12g,制首乌12g,女贞子10g。4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夜寐转宁,头晕未减,口干。舌暗红,苔薄,脉弦细数。治宜益气养阴,滋养肝肾。

处方:党参20g,太子参15g,麦冬15g,五味子10g,沙苑子10g,女贞子10g,首乌15g,酸枣仁10g,黑芝麻10g,竹茹10g,白芍10g,陈皮10g。7剂,水煎服,日1剂。

按:本案系气阴两虚,虚火上扰,兼有痰热,肝肾阴亏,水不涵木,致肝阳上扰,乃虚中夹实之证。治疗上当先清热化痰,用温胆汤加减;热清而痰化,则宜顾其本,继以益气生津,滋养肝肾;最终痰热清而神明安,滋肝肾则内风息,失眠得愈。

验案2:孙某,男,41岁,2004年5月23日初诊。

患者因长期酒食无节、工作劳累而渐感周身乏力,精神不能集中,头昏脑涨,夜寐不安,进而饮食无味,胃脘胀闷,夜不能寐,每夜只能入睡3个小时左右。在某医院诊为神经官能症,每天要靠安眠药才能入睡。现症见:形体肥胖,精神萎靡,舌质淡红,舌苔滑腻,脉弦滑。

中医诊断:不寐(痰浊上蒙清窍)。

西医诊断:神经官能症。

治则:化痰清热,健脾和胃安神。

方药:二陈汤合保和丸加减。

陈皮10g,法半夏12g,茯苓15g,甘草6g,生姜10g,焦白术12g,焦神曲10g,焦麦芽10g,焦山楂10g,连翘10g,莱菔子10g。5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身疲乏力、胃脘胀闷好转,舌苔转白滑,仍时失眠,纳呆。上方去连翘、莱菔子,加炒酸枣仁10g、五味子6g、远志6g。

再服5剂后,诸症消失,夜间已能安睡6小时。嘱其继服9剂,巩固疗效。半年后随访,已如常人。

按:“胃不和则卧不安”,患者长期思虑劳倦,酒食无节,损伤脾胃而致脾失健运,湿痰内生,壅遏中焦,以致胃气不和而卧不安,神不得宁。二陈汤化痰利湿,保和丸消食化积、和胃清热,佐以焦白术健脾醒脾,最后加酸枣仁、远志安神定志,故而收效。

验案3:韦某,女,59岁,2005年8月14日初诊。

患者有高血压、2型糖尿病病史13年,近2年来失眠多梦,夜间容易惊醒,醒后再难入睡,健忘,尤其是近期记忆力明显减退,刚说过的话转身即忘,头晕目眩,耳鸣,有时夜间盗汗,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细数。

中医诊断:不寐(肝肾阴虚,肝阳上亢)。

西医诊断:睡眠障碍。

治则:滋养肝肾,平肝息风。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0g,菊花10g,钩藤15g(后下),生地黄15g,黄芩10g,决明子20g(先煎),女贞子10g,杜仲10g,白芍10g,竹茹10g,首乌藤15g,橘红10g,茯神15g。4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头晕、耳鸣略有减轻,睡眠不见改善,舌红苔黄,脉弦细。上方去橘红,加龟甲15g(先煎)、生龙骨30g(先煎)。5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眩晕继续减轻,耳鸣未作。心肾阴血得养,故夜寐转宁,夜间睡眠质量较前提高。但口干而苦,食纳不多,大便仍干结,舌红苔微黄,再以滋阴清肝,佐和胃气为治。

处方:生地黄20g,玄参15g,麦冬10g,杜仲10g,白芍15g,菊花10g,黄连6g,竹茹10g,砂仁10g,山楂10g。5剂,水煎服,日1剂。

四诊:药后食纳增进,夜能安睡,再予知柏地黄丸调理3个月。

按:本案为阴虚阳亢之证,水亏于下,火炽于上,水火不济,心阳偏亢,心神不宁,故不寐;水亏阴虚,骨髓不充,脑髓失养,则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首以平肝息风立法,佐清心热。服后,症状未见明显改善,二诊加龟甲滋阴潜阳,加生龙骨重镇安神,方得夜寐转宁,最后予知柏地黄丸巩固疗效。

验案4:孙某,男,42岁,2006年4月5日初诊。

患者平时脾气暴躁,近2个月因工作紧张、劳累,无法放松,睡眠渐差,渐至彻夜难眠,白天精神紧张、容易生气。曾在多个医院诊治,诊为焦虑症,服帕罗西汀、乌灵胶囊、七叶安神片等中西医药物无效,亦曾服中药,具体方药不详,无效。最近半个月服用氯硝西泮,每晚需服3~4片才能睡1~2小时。患者茶饭不思,身体逐渐消瘦,工作经常出差错,思想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常无故发怒,慕名求诊于李锡光教授。现症见:入夜难眠,胡思乱想,心烦,心慌,胸闷不适,口干口苦,小便短黄,大便2~3日一行。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中医诊断:不寐(气郁化火,痰火扰心)。

西医诊断:睡眠障碍。

治则:清肝泻火,理气化痰。

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

黄连10g,半夏10g,陈皮10g,竹茹10g,枳实12g,茯苓15g,生龙骨40g(先煎),甘草6g,胆星10g,生牡蛎40g(先煎),龙胆8g,大黄6g。3剂,水煎服,日1剂。

西药氯硝西泮片减量,继续服用,嘱患者清淡饮食。

二诊:药后诸症减轻,能睡3~4小时,信心增强。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效不更方,继拟上方4剂,并嘱患者停服西药。

三诊:患者不服西药,每晚可睡4~5小时,思想能集中,可正常工作,口干口苦明显缓解,大便稍干,每日一行,黄腻苔较前消退。上方去生龙骨、生牡蛎、大黄,加西洋参10g(另煎),再服6剂,后以丹栀逍遥散调服1个月,诸症消失。

按:郁怒伤肝,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日久郁而化火,灼津为痰,痰火扰心而致心神不宁,阴阳失调,阳不入阴则失眠。《古今医统大全》谓:“痰火扰乱,心神不宁,思虑过伤,火炽痰郁而致不眠者,多矣。”《景岳全书》云:“偶为痰火所致,不得眠者,宜先用滚痰丸,次用安神丸、清心凉膈之类。”临床中当师其法,而不泥其方,据证遣药,故以黄连温胆汤加胆星以去顽痰,加大黄泄热通腑,加生龙骨、生牡蛎镇心安神。除药物治疗外,应注意起居有时,忌食肥甘厚腻之品。

验案5:李某,男,51岁,干部,2006年8月24日初诊。

患者平时外出应酬多,经常饱餐多食,尤其嗜酒。本周连续4天出去应酬,现失眠多梦,白天则头晕、头昏、胸闷,胃脘胀满,口气秽热,时呃逆,大便干。舌暗,苔厚腻,脉弦滑。

中医诊断:不寐(痰热阻中,胃气不和)。

西医诊断:睡眠障碍。

治则:祛痰清热,和胃安神。

方药:温胆汤加减。

竹茹10g,枳实10g,陈皮10g,法半夏10g,远志10g,茯苓20g,山楂10g,炒鸡内金10g,首乌藤15g,柏子仁10g,黄连6g,莱菔子12g,甘草6g。5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药后胸闷、头晕明显减少,睡眠稍改善,舌暗,苔白厚腻,脉弦滑。宗原法以温胆汤加减。上方去炒鸡内金、莱菔子,加川芎10g。5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药后胸闷、头晕消失,觉胸膈舒畅,入夜能寐,但胃脘胀满,食后更甚。苔白,厚腻苔消退,脉弦滑。此为痰热渐解,而脾胃气虚之象显露,治以健脾和胃,佐养心安神。方以六君子汤加减。

处方:党参20g,白术15g,茯苓15g,甘草6g,法半夏10g,陈皮10g,郁金10g,丹参15g,远志10g,酸枣仁10g,木香6g(后下),枳壳10g。6剂,水煎服,日1剂。

药后诸症基本消失,嘱其改变生活习惯,减少应酬,服香砂六君丸调理善后。

按:本案系食滞胃脘,中焦痰阻,胃失和降,气机阻滞,郁而化热,“胃不和则卧不安”,故不寐。头晕胸闷,苔厚腻,脉弦,是痰热内阻的征象。方以温胆汤加减,祛痰清热,和胃安神。初诊后热已清而痰湿未除,脾胃气虚,中焦失运之征为主要矛盾,当健脾和胃以治其本,并嘱其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巩固疗效。

验案6:覃某,女,55岁,机关干部,2006年6月10日初诊。

患者长期从事文字工作,经常加班至深夜写材料。近1年来渐觉精神恍惚,思想不能集中,夜间难以入睡,每遇思考问题则头晕,最近半个月甚至不能坚持工作,饮食减少,曾至多家西医院就诊,考虑神经衰弱,予谷维素、复合维生素B片、补肾安神口服液等药物口服,效果不显。现症见:面色苍白,肢软乏力,动则气短、自汗出,食后腹胀,大便溏烂。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中医诊断:不寐(心脾两虚)。

西医诊断:睡眠障碍。

治则:健脾益气,养心安神。

方药:归脾汤加减。

党参15g,黄芪20g,当归10g,白术10g,茯神15g,炙甘草10g,酸枣仁10g,远志10g,龙眼肉10g,五味子6g,麦冬12g,制首乌12g。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气短渐平,入夜稍能入睡,仍易汗出,大便溏。唇舌淡白,脉沉细。上方加浮小麦30g。6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药后夜间睡眠质量明显提高,虚汗减少,但仍不能坚持正常工作,食欲欠佳,舌淡脉细,仍宜补气养血,健脾和胃。

处方:党参15g,黄芪20g,白术15g,茯神15g,白芍12g,当归10g,龙眼肉10g,木香6g(后下),远志10g,陈皮10g,山楂10g,炒麦芽10g。7剂,水煎服,日1剂。

按:本案患者夜不能安睡,气短,自汗出,头晕乏力,唇舌淡白,脉沉细,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脾气亏虚,则食少便溏,气短乏力;心失所养,则头晕、自汗;失眠、唇舌淡白、脉细均为气血不足之象。治以健脾益气,养血安神,方选归脾汤加减。二诊因虚汗较多,加浮小麦益气止汗,收得良效。

验案7:张某,男,67岁,2004年8月9日初诊。

失眠反复发作10年,加重1周。患者近10年来经常失眠,白天精神差,头部发胀,曾多方求医无效,病情时轻时重。1周来,失眠加重,夜不能寐,伴手足心热,纳可,大便结,1~2日一行,小便正常。现症见:表情痛苦,情绪烦躁,舌暗淡,苔根薄黄,脉沉细。

中医诊断:不寐(气阴两虚,肝肾不足)。

西医诊断:睡眠障碍。

治则:益气养阴。

处方:党参20g,麦冬10g,五味子10g,丹参15g,牡丹皮15g,首乌藤10g,生龙骨40g(先煎),生牡蛎40g(先煎),远志10g,酸枣仁15g,白芍15g,甘草6g,延胡索10g,白术15g,金银花10g。3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药后失眠稍好转,可入睡,但睡不沉,口渴多饮,喉中有痰,舌紫暗,苔根黄,脉沉。上方加败酱草10g、竹茹10g。6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药后睡眠继续好转,每夜间断可睡3~4小时,大便干,每日一行,舌暗红,苔薄黄,脉沉细。上方去白术、延胡索、败酱草,加枸杞子12g、女贞子10g。6剂,水煎服,日1剂。

四诊:每夜间断可睡4~5小时,易惊醒,夜间有时感燥热,舌暗红,苔少,脉沉细。治疗仍宜益气养阴,滋肝补肾。上方生龙骨、生牡蛎均减至25g,加浮小麦15g。6剂,水煎服,日1剂。

4个月后,患者因他病再次就诊,诉8月就诊后,因症状明显改善,且经济上有一定困难,故未再复诊。现睡眠尚可,但劳累、紧张后睡眠质量仍差,嘱其服用天王补心丹继续调养。

按:失眠虽有虚有实,但肝肾阴虚是最重要的病机之一。本案患者长期失眠,伴手足心热,大便干结,为气阴两虚、肝肾不足之证,故开始治以益气养阴,最终以滋补肝肾调养善后。

验案8:李某,男,30岁,2006年8月23日初诊。

失眠4年。患者4年前下岗,精神受到刺激,开始出现失眠,此后多方求治,服用多种中西医药物,效果不佳。近2年症状加重,有时彻夜不眠,伴脱发,腰部酸痛,下肢乏力,纳可,二便正常。现症见:神清,消瘦,面色萎黄,舌质暗,苔薄黄,脉沉细。

中医诊断:不寐(气阴两虚)。

西医诊断:睡眠障碍。

治则:益气养阴,宁心安神。

处方:党参20g,麦冬10g,五味子10g,黄芪20g,丹参15g,陈皮10g,法半夏10g,茯苓15g,藿香10g(后下),佩兰10g,制首乌15g,川芎10g,白芷10g,远志10g,酸枣仁15g。6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失眠较前好转,仍乏力,腰部酸痛。舌尖红,苔黄,脉沉细。上方去远志、酸枣仁,加竹茹10g、金银花10g。6剂,水煎服,日1剂。

按:本案患者因情志不遂而发病,渐至失眠、消瘦、乏力,舌暗苔薄黄,脉沉细,是为气阴两虚,心神不宁,故治宜益气养阴,宁心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