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验案举例
验案1:黎某,女,70岁,2004年11月12日初诊。
患者有高血压病史11年,一直未予系统治疗,血压最高达210/115mmHg。6年前开始头痛,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尼莫地平片,症状可稍缓解。因服药不规律,血压控制欠佳,症状反复发作,伴有胸闷气紧、头晕,纳呆,夜寐差,二便正常。舌暗,苔薄白,脉沉涩无力。
中医诊断:头痛(气虚血瘀)。
西医诊断:高血压3级。
治则:益气活血,通络止痛。
处方:党参20g,黄芪30g,白术15g,茯苓15g,甘草6g,丹参15g,川芎10g,白芷10g,赤芍15g,延胡索10g,地龙6g,钩藤10g(后下)。6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患者头痛明显减轻,活动后稍有胸闷、气紧,血压控制平稳,脉象较前有力。继服原方15剂,头痛、头晕已愈,纳食增加,夜寐安。嘱其规律服用降压药,并以补中益气丸长期调养。
按:该患者有高血压病史11年,症见头痛、头晕、胸闷,纳呆,舌暗,苔薄白,脉沉涩无力,是为气虚血瘀证,以益气活血之中药配合西药降压,血压控制平稳。
验案2:吴某,男,62岁,2003年8月21日初诊。
头痛反复发作2年,加重3个月。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4年,间断服用吲达帕胺片、卡托普利片等降压药,血压波动在142~175/75~86mmHg。2年前开始头部隐痛,劳累后明显,休息可缓解,症状反复发作。近3个月来,上述症状明显加重,伴有胸闷气短,心烦口干,夜寐多梦,二便正常。舌暗红,苔少,脉细数。
中医诊断:头痛(气阴两虚夹血瘀)。
西医诊断:高血压2级。
治则: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止痛。
处方:党参20g,太子参15g,麦冬15g,五味子10g,玉竹15g,甘草6g,丹参15g,川芎10g,白芷10g,牡丹皮10g,延胡索10g,地龙6g,钩藤10g,菊花10g。4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药后头痛大减。继以上方加减,再进10剂而愈。
按:本案患者头痛难解,伴胸闷不适,心烦口干,多梦,舌暗红,苔少,脉细数,此为气阴两虚夹有血瘀,属本虚标实之证,治宜标本兼治,不可偏废。
验案3:陈某,女,46岁,干部,2001年6月17日初诊。
患者因工作压力较大,十分劳累而渐感周身倦怠乏力,头重、头痛,如休息较好则症状稍轻。头痛严重时伴有恶心呕吐。开始疑诊为脑肿瘤,后经脑CT、脑电图检查均未见异常,最后确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现症见:头痛、头重,胸脘满闷,精神疲倦,头痛发作严重时伴恶心呕吐,口苦,纳呆,舌苔白腻,脉弦滑。中医诊断:头痛(痰浊阻窍)。西医诊断:血管神经性头痛。治则:燥湿化痰,理气止痛。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半夏10g,白术12g,天麻10g,陈皮10g,茯苓15g,甘草6g,生姜5片,大枣5枚,白蒺藜10g,白芍12g,山楂10g。6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药后头晕明显减轻,继以前方调理。10剂,水煎服,日1剂。
按:本案患者劳倦伤脾,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痰浊上扰,阻遏清阳,故发为头痛。李杲云:“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旋,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除。”治宜健脾化痰,理气止痛,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取效甚捷。
验案4:罗某,女,48岁,2004年5月17日初诊。
后枕部疼痛反复发作3年,再发加重1周余。患者自诉3年前春季曾涉寒远行,遂患头痛。后脑勺常感发凉,颈项部强痛,夜间尤甚,全身乏力,懒言,困倦,喉间堵塞憋胀,胸痹,时有恶心,纳少,夜寐差。舌紫暗,苔黄腻,脉沉细。
中医诊断:头痛(痰瘀交阻)。
治则:活血祛瘀,化痰通络。
处方:桃仁10g,红花6g,黄芪20g,当归15g,川芎10g,地龙6g,陈皮10g,枳实10g,竹茹10g,法半夏10g,茯苓15g,甘草6g,白芷10g,延胡索10g,桔梗10g,牛膝15g,砂仁10g。6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药后上症减轻,舌紫暗,苔黄略腻,脉沉细。上方去桔梗,加首乌15g。6剂,水煎服,日1剂。
按:痰浊阻于太阳脑络,故头痛不解,头痛日久;且位置固定不移,入夜尤甚,是为血瘀之象。舌紫暗,苔黄腻,脉沉细,舌质和舌苔同时改变,可辨为痰瘀同病,治宜活血祛瘀,化痰通络,痰瘀同治方愈久病顽疾。方用桃红四物汤合温胆汤加减。桃红四物汤养血活血祛瘀;温胆汤清热化痰,理气和胃。二者一祛血瘀,一化痰湿。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白芷具有祛风解表、燥湿、止痛的作用;地龙散瘀通络,搜剔息风。诸药合用,共收奇效。
验案5:温某,男,29岁,2006年7月8日初诊。
患者平素身体健康。3天前突然出现头痛,发热,热势不高,但头痛剧烈,以头后部为主,不咳无痰,咽喉疼痛,口渴欲饮,小便黄。舌尖红,苔微黄,脉浮数。
中医诊断:头痛(风热头痛)。
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
治则:疏风清热止痛。
处方:桑叶10g,菊花10g,蔓荆子10g,杏仁10g,连翘10g,甘草6g,薄荷8g(后下),知母10g,川芎10g,白芷10g。3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药后头痛大减,无发热,咽部不适,继用上方3剂而愈。
按:本案患者头痛为外感风热所致,火热之邪,其性炎上,上扰清窍,故头痛而胀。治宜疏风清热,和络止痛,6剂而愈。
验案6:柴某,男,38岁,2004年12月10日初诊。
患者平时脾气暴躁,急躁易怒。近1周来,头痛如劈,面赤心烦,口干口苦,失眠易惊,舌赤苔黄,脉弦数。
诊断:头痛(肝郁化火,上扰清窍)。
治则:清热降火,平肝息风。
处方:龙胆6g,山栀子10g,黄芩10g,玄参12g,麦冬10g,生地黄10g,磁石30g(先煎),蔓荆子10g,菊花10g,红花6g,白芍12g,赤芍12g。5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患者仍头痛,右侧胁部作痛,口干口苦减轻。舌红苔黄,脉弦细。此火势渐平,但肝郁未解,仿柴胡疏肝散意疏肝行气,和血止痛。
处方:川芎10g,木香6g,柴胡12g,枳壳10g,白芍12g,当归10g,红花6g,郁金10g,白芷10g,黄芩10g,蔓荆子10g,竹茹10g。5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稍感头痛,心情平静,不烦躁,头晕眼花,睡时易醒,饮食增加,大便已通。舌红苔少,脉弦细。肝火已平,脉络亦畅,但肝阴不足,治宜滋阴养血疏肝。
处方:生地黄12g,熟地黄15g,当归10g,白芍10g,山茱萸12g,女贞子10g,牡丹皮10g,茯神12g,珍珠母30g,川芎10g,蔓荆子10g。6剂,水煎服,日1剂。
四诊:头昏、头痛止,惟睡眠有梦,苔薄,脉弦细,仍以原法再进上方5剂。
按:肝为“将军之官”,性喜条达,郁久则化火;肝主疏泄,滞久则血瘀;肝属木,木郁则克土。患者因肝郁化火,上扰清空致头痛失眠,故以苦寒直折其火,次用活血通络,最后肝火已平,阴虚之本显露,以归芍地黄汤加减滋养肝肾而收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