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验案举例
验案1:吴某,男,40岁,2005年11月11日初诊。
喉中异物感20年。患者自1986年起自觉喉中有异物,吞之不下,吐之不出,工作紧张时症状消失,情绪波动时感觉明显,严重时甚至感到窒闷难忍,但进食进水通畅,无发热,不咳嗽,自觉有痰,纳可,夜寐稍差,二便调。舌胖质淡暗,苔黄腻,脉沉细。曾多次行喉镜检查咽喉各部,亦曾行X线吞钡检查,均未见阳性发现。
诊断:梅核气(气虚夹痰瘀)。
治则:益气活血,理气化痰。
处方:党参30g,黄芪30g,茯苓20g,白术15g,炙甘草10g,陈皮10g,法半夏10g,浙贝母10g,柴胡10g,香附10g,丹参15g,川芎10g,白芷10g,金银花10g,莱菔子10g。6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药后喉中异物感明显减轻,上方加砂仁10g。6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上症继续好转,舌暗淡,尖红,苔薄黄,脉沉细。上方加枳壳10g,最后改用丸剂,早中服香砂六君丸,晚上服逍遥丸,坚持半年,症状消失。
按:梅核气最常见的病因为情志不遂,肝气郁结,多发于壮年人,以女性居多,而本例为男性患者,亦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而成本病。久病不愈,乘脾犯胃,运化失司,津液不得输布,凝结成痰,痰气结于咽喉,故有喉中异物感。舌胖质暗淡,苔黄腻,为痰瘀互结之象。治宜益气活血,理气化痰,最后以中成药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收效。
验案2:李某,女,37岁,2005年12月8日初诊。
喉中异物感半个月。患者半个月前因生气后自觉喉中有异物感,吐之不出,吞之不下。曾多次做喉镜检查,未见异常,纳少,夜寐差,二便调。无恶寒发热,无咳嗽咳痰。舌尖红,苔薄白,脉弦细。以往情绪波动时曾有类似发作。
诊断:梅核气(气阴两虚)。
治则:益气养阴,疏肝理气。
处方:甘草10g,小麦15g,大枣10g,柴胡10g,枳壳10g,白芍15g,丹参15g,沙参15g,党参15g,茯神15g,白术10g,珍珠母40g,香附10g。6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喉中异物感减轻,夜眠转好,唯纳食仍少,上方加山楂10g。6剂,水煎服,日1剂。
按:本案患者因情志不畅而致肝气郁结,耗伤气阴,治宜疏肝理气,益气养阴,方用甘麦大枣汤、四逆散、四君子汤合方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