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验案举例
验案1:刘某,男,68岁,退休工人,2006年1月16日初诊。
反复咳嗽、咳痰13年。患者长期吸烟,每年季节变换时则症状加重,逐年迁延发作,病情持续加重。5年前开始有气喘,活动后加重,运动耐量逐渐减低。曾在多家医院住院治疗,诊为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心力衰竭。10天前因外感风寒而复发,咳嗽、咳痰明显加重,痰色黄,质地黏稠,难以咳出,口干,尿少,下肢渐肿,气喘不得平卧,伴胸闷、心悸、气短、食欲不振,大便秘结,3~5日一行。因患者及家属经济困难,且临近春节,不愿住院,特求治于李锡光教授。查体:体温36.8℃,血压128/80mmHg,神志清醒,身体消瘦,端坐位,口唇、颜面、爪甲明显发绀,球结膜水肿,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桶状胸,肋间隙增宽,听诊双肺有大量干湿啰音,剑突下心脏搏动明显,心率110次/分钟,律齐,心尖内侧可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肝脏右肋下三指,质地硬,轻压痛,肠鸣音减弱,双下肢膝以下浮肿明显,按之没指。舌质紫暗而有瘀斑,舌苔白厚腻,脉沉涩无力。24小时尿量约600mL。心脏彩超示:右房室增大,肺动脉压增高。
中医诊断:肺胀(气虚血瘀,痰热郁肺)。
西医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失代偿期。
治则:益气活血,化痰止咳平喘。
处方:党参30g,黄芪30g,柴胡15g,桃仁15g,红花10g,当归20g,枳壳15g,赤芍20g,川芎15g,桔梗15g,怀牛膝20g,鱼腥草20g,黄芩15g,浙贝母15g,丹参20g,杏仁10g,火麻仁15g,制大黄6g。6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患者自觉咳嗽、咳痰减少,痰易咳出,呼吸较前平顺,夜间可以半卧休息,口唇、颜面、爪甲发绀减轻。双肺干湿啰音较前减少,大便稍硬,2~3日一行,仍尿少,24小时约900mL,双下肢水肿消退不明显。舌质紫暗有瘀斑,苔白,脉沉涩无力。上方去火麻仁,加茯苓30g、葶苈子10g。10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浮肿明显减轻,咳痰清稀,可平卧,尿量增加,24小时约1300mL,大便排出状态进一步改善,日一行。体力有所增加,可床边活动。双肺有少量湿性啰音,心率90次/分,舌脉同前。食欲尚欠佳,故于二诊处方中加入焦山楂15g、鸡内金15g。10剂,水煎服,日1剂。
四诊:浮肿完全消失,偶有咳嗽、咳痰,体力明显增加,但活动后仍觉气短乏力,舌质暗,有瘀斑,苔白,脉沉涩。两下肺少许湿啰音。治疗时仍宗益气活血之意,拟四君子汤合桃红四物汤加黄芪、杏仁、白芥子,继服20剂。嘱其慎起居,避风寒,避免过劳。
随访半年,病情稳定。
按:血府逐瘀汤为王清任所创,本为治疗瘀血内阻于胸部,气机郁滞所致胸痛、胸闷的代表方剂。由桃红四物汤合四逆散加牛膝、桔梗而成。李锡光教授用治肺心病,取其活血化瘀而不伤血、舒肝解郁而不耗气之意。方中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活血祛瘀,凉血清热;配桔梗开宣肺气,载药上行胸中,使药至病所;枳壳行气消痰,与桔梗相合,一升一降,开胸行气;又有牛膝活血祛瘀,通利血脉,并引胸中的瘀血下行,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两药相配是一升一降,调畅气机,使气行则血行。诸药相伍,活血而不破血,养血而不滞血,气血并治,升降适度,方剂配伍恰合肺心病气虚血瘀证的特点。临证时再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随症加入清热化痰药,如杏仁、鱼腥草、浙贝等药。本病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故李锡光教授在治疗上尤其强调必须注意审度证候的虚实偏重,抑或虚实并重,而予补中寓攻、攻中寓补、攻补兼施之法,切忌一味浪补或一味猛攻。
验案2:朱某,男,75岁,退休干部,2004年10月25日初诊。
咳嗽、咳痰反复发作10年,活动后气紧5年,再发加重2周。患者平时即有咳嗽、咳痰,冬春季节气候变化时尤为明显,近5年开始有气喘,逐渐加重,2周前上症复发加重。现症见:咳嗽、咳痰,痰黏稠难咳,色白,晨起为重,口渴多饮,纳寐尚可,大便干结。面色晦暗,舌暗,舌尖红,苔黄腻,脉弦数。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10年,肺气肿病史5年,吸烟史40余年。
中医诊断:肺胀(痰热郁肺,瘀阻络脉)。
西医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失代偿期。
治则:清热宣肺,化痰止咳,活血化瘀。
处方:麻黄6g,杏仁10g,石膏40g(先煎),甘草10g,陈皮10g,竹茹10g,法半夏10g,茯苓15g,白术15g,丹参15g,赤芍10g,鱼腥草10g,黄芩10g,桔梗10g,党参20g,白及10g。4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咳嗽、咳痰,痰量减少,容易咳出,大便4日未行。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肺气不通,腑气不降,上方加大黄6g。6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大便已通,咳嗽、咳痰明显减少,痰白易咳,气喘减轻,宜加强健脾补气之力,方用温胆汤加减。
处方:枳实10g,甘草10g,陈皮10g,竹茹10g,法半夏10g,茯苓15g,白术15g,丹参15g,赤芍10g,白芥子10g,党参15g。5剂,水煎服,日1剂。
四诊:仍咳嗽、气喘,程度较轻,痰少清稀,饮食略增,大便正常。舌淡暗,苔白,脉沉无力,尺脉弱。治宜补肺纳肾,方用金水六君煎加减。
处方:当归12g,茯苓12g,半夏10g,熟地黄20g,山茱萸12g,陈皮10g,炙甘草10g,党参15g,黄芪30g,丹参15g,生地黄15g,麦冬12g,黄芩10g。4剂,水煎服,日1剂。
按:本案患者咳嗽、咳痰、气喘,肺气不能敛降,中医诊断为肺胀,为久病肺虚,痰瘀阻络;西医诊断为肺心病,为肺部感染。此次急性发病开始表现为咳嗽、咳痰,痰白难咳,大便干结,是为痰热郁肺,标实突出,治宜先清热化痰,宣肺止咳;一诊过后,咳嗽减少,但大便多日不通,故加大黄泻热通腑;三诊过后,咳嗽、咳痰减少,痰易咳出,是痰热渐清,当标本兼治,顾护其本,故改方为金水六君煎加减。
验案3:贾某,女,56岁,2007年12月13日初诊。
喉中哮鸣反复发作24年,活动后气喘逐渐加重5年。患者原有支气管哮喘20余年,近几年症状日重,日常活动即气喘难平、心悸、胸闷。现症见:气急咳喘,动则汗出,喉间水鸡声,咳嗽、咳嗽,痰少质黏难咳,胸部膨满,不能平卧,口干纳少,腹胀,大便干结,1~2日一行,尿少,下肢浮肿。查体:神清,半卧位,呼吸急促,表情痛苦,颜面发绀,颈静脉怒张,桶状胸,肋间隙增宽,两肺满布干湿性啰音,心率110次/分钟,律齐,双下肢凹陷性水肿。舌暗,苔黄腻,脉沉弦滑。
中医诊断:肺胀(痰热郁肺,瘀阻络脉)。
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失代偿期。
治则: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活血化瘀。
处方:麻黄6g,石膏40g(先煎),杏仁10g,甘草6g,黄芩12g,桑白皮10g,紫苏子10g,竹茹10g,枳实10g,丹参12g,牡丹皮10g,射干10g,葶苈子12g,大黄6g。5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喘咳稍平,痰变清稀,容易咳出,大便仍干,动则汗出。舌暗红,腻苔部分消退。上方加芦根15g,5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喘咳平,能平卧,痰少易咳,仍汗出,大便日一行,精神转佳。舌暗红,苔剥脱,是为痰热渐清,阴虚之象已露,治宜补肺益肾,养阴敛汗,平喘止咳。
处方:党参20g,黄芪20g,茯苓15g,白术15g,麦冬15g,五味子10g,赤芍12g,丹参15g,牡丹皮12g,杏仁10g,紫苏子10g,瓜蒌皮10g,甘草6g,黄芩10g。5剂,水煎服,日1剂。
四诊:活动后气喘不适,稍有咳嗽、咳痰,汗出口干,饮食增多,以生脉散合六味地黄丸调理4周,病情稳定。
按:肺胀之病,为多种慢性肺系疾病的最终结局,以咳、痰、喘、胀为主要表现,到晚期几乎均为肺肾两虚,痰瘀阻络。本案患者初诊时痰热郁肺,标实证突出,故以麻杏石甘汤加减;后痰热渐清,阴虚之象显露,故宜补肺益肾,敛阴止汗;最后把握其肺肾两虚的基本病机,予生脉散合六味地黄丸调理,病情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