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常表现为心慌、心跳、胸闷、气短、头晕,乏力等,属中医学“心悸”的范畴。《黄帝内经》虽无心悸或惊悸、怔忡之病名,但已认识到心悸的病因有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并对心悸脉象的变化有深刻认识,指出脉律不齐是本病的表现。心悸的病名,首见于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称之为“心动悸”“心下悸”“心中悸”“惊悸”等,书中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劳及汗后受邪等,并记载了心悸时表现出的结、代、促脉及其区别,提出了基本治则,以炙甘草汤等为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丹溪心法》认为,心悸的发病应责之虚与痰。《景岳全书》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且“虚微动亦微,虚甚动亦甚”。《医林改错》认为,瘀血内阻可导致心悸怔忡,记载了用血府逐瘀汤每多获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