衷中参西,辨证用药

2.衷中参西,辨证用药

对于本病的治疗,西医学已从短期血流动力学、药理学措施转变为长期的、修复性的措施,目的是改变衰竭心脏的生物学性质,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治疗效果仍然不能令人满意。中医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症状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心力衰竭主要病机以心气(阳)虚为本,血瘀水停为标,故补益心气、化瘀利水可贯穿于心力衰竭治疗的始终。

李锡光教授认为,广西地处岭南,气候湿热,病机多以气虚血瘀、气阴两虚夹瘀居多,合并痰湿者也相对较多,临证用药时除益气、养阴、活血外,总宜适当配合芳香化湿、化痰通络的药物。西医学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已经非常规范、成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洋地黄类、醛固酮受体拮抗剂5大类药物在临床得到了普遍应用。中医学也有类似的利尿、强心作用的治疗方法,如利水消肿法。该法虽为治标之举,但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法则,应用利水渗湿的中药可以起到利水消肿的作用,却没有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的弊端。李锡光教授一贯强调,应用中药的原则必须是以中医辨证论治为指导,现代药理研究可做参考,坚决不能用西医理论指导中医处方。就心力衰竭的治疗而言,单纯用利水消肿药肯定不行,必须辨证,判断其是气虚、气阴两虚还是阳虚,是否兼夹有血瘀、痰浊,在益气、养阴、回阳救逆的基础上,再加利尿剂,方能取得好的效果。李锡光教授常用的利水消肿药物有以下几味: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利水而不伤气,药性平和,为利水渗湿要药,尤其适用于脾虚所致的水饮内停,用量宜大,可用至20~30g。泽泻,利水渗湿,且性寒能泄热,对气阴两虚有热者尤为适宜,常与茯苓相伍而用。车前子,利水通淋,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葶苈子,为泻肺中气郁水饮、利湿平喘之要药,适用于中医辨证为浊唾痰涎壅遏气道之邪实气闭者,肺虚喘咳、脾虚肿满者忌用。临床应用治疗心力衰竭的指征为咳喘,不得卧,浮肿明显,且没有明显的脾肺气虚表现,尤其适用于反复应用洋地黄中毒,不能再用者,一般用量为15g,最多可用至30g。附子、麻黄、桂枝都具有温阳强心的作用,其中附子能回阳救逆,补火助阳,现代研究表明,其可以增加心肌收缩力,用于治疗各种心脏病引起的心力衰竭,辨证属心阳虚衰,鼓动无力之证,但因其有肾毒性,肾功能损害者慎用。麻黄、桂枝能提高心率,增加房室传导,适用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有缓慢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者。对于阳气虚衰,不能化气行水,而引起水液泛滥为主者,可辨证加用真武汤或苓桂术甘汤温阳化气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