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验案举例

(二)验案举例

验案1:凌某,男,80岁,退休教师,2006年3月11日初诊。

反复胸闷、胸痛1年,加重1周。患者自诉去年开始反复胸闷、胸痛,伴后背部放射痛,安静休息及活动时或情绪激动时均可出现,含服速效救心丸症状可缓解。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ST-T改变,遂诊为冠心病心绞痛,予血脂康胶囊、血塞通片等药治疗。2006年1月7日到区人民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近端局限狭窄50%,远端狭窄50%~60%,予长期服用阿托伐他汀钙片、美托洛尔片、阿司匹林等药治疗,但胸闷、胸痛仍反复发作,因患青光眼不能服用硝酸酯类药物,遂到本院求治于中医。现症见:胸闷、胸痛时作时止,并向肩背部放射,痛甚则汗出,动则尤甚,乏力,纳呆,夜寐差,二便尚调。既往有青光眼病史5年。检查:体温36.7℃,脉搏68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90/60mmHg,神清,精神差,消瘦。心界不大,心率68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双下肢无水肿。舌质红,苔薄白,脉沉细。心电图示:窦性心律,ST-T改变。

中医诊断:胸痹心痛(气阴两虚夹瘀)。

西医诊断:不稳定型心绞痛;青光眼。

治则:益气养阴,活血化瘀。

处方:党参30g,黄芪20g,麦冬10g,五味子10g,玉竹15g,白术10g,白芍10g,赤芍15g,木香6g(后下),丹参15g,檀香3g(后下),炙甘草15g。6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药后症状稍减,但本周仍于活动后出现胸痛,胸痛发作1次,伴乏力、汗出,夜寐欠佳,二便调。舌质红,苔薄白,脉沉细。仍属气阴两虚夹瘀之胸痹证。治法同前,守上方加酸枣仁15g、首乌藤15g。6剂,日1剂,水煎服。

三诊:药后无胸闷、胸痛发作,汗出减少,但仍乏力,寐差,纳可,二便调,舌脉同前。守原方10剂,水煎服,日1剂,以巩固疗效。

按:患者胸闷、胸痛反复发作,痛甚则汗出,动则尤甚,乏力,舌质红,苔薄白,脉沉细。本案属气阴两虚夹瘀之胸痹心痛证,治疗当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为法,方选养心通脉饮加减。

验案2:李某,男,60岁,退休工人,2003年3月20日初诊。

患者自述左胸闷痛时作,反复3年余,活动时为甚,每次发作持续时间10分钟左右,发作时立即休息、停止活动,疼痛可缓解。曾在某医院做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右冠状动脉优势型,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开口处闭塞,回旋支95%~99%狭窄。鉴于患者的实际情况,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有困难,故未做。近期胸闷痛加重,并有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纳眠尚可,二便调。舌尖边红,苔薄黄,脉沉细,脉律齐。

中医诊断:胸痹心痛(气阴两虚夹瘀)。

西医诊断:不稳定型心绞痛。

治则:益气养阴,活血祛瘀,理气止痛。

处方:党参20g,黄芪20g,麦冬10g,五味子10g,白芍15g,丹参10g,赤芍10g,当归15g,延胡索10g,檀香3g(后下),砂仁10g,红花3g,木香3g(后下),黄柏10g,桃仁10g,炙甘草10g。6剂,水煎服,日1剂。

以上方为主,视病情变化,随症加减,连服半年,胸闷痛、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消失。此后,患者将上方间断服用,病情稳定。随访1年多,胸闷痛等症状未发作。

按:患者胸闷、胸痛反复发作,动则尤甚,乏力,并有心悸、气短、乏力,舌尖边红,苔薄黄,脉沉细,脉律齐。此属气阴两虚夹瘀之证,治疗当以益气养阴、活血祛瘀、理气止痛为法,方选养心通脉饮加味。

验案3:李某,男,67岁,退休干部,2005年6月20日初诊。

胸痛反复发作6年,加重1周。患者自诉6年前开始每于劳累或情绪激动时出现胸闷痛,持续10~15分钟后可自行缓解,每月发作1~2次,发作时伴胸中窒闷不舒,恶心欲吐,但未呕出任何食物,无发热、气紧、头晕、晕厥等。曾在当地医院做心电图检查,提示ST-T改变,诊为冠心病,予口服异山梨酯片、复方丹参滴丸及中药汤剂(具体不详)等治疗,病情仍反复发作。2004年12月曾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未发现异常。近1周胸闷痛发作3次,因发作频繁而来求治。现症见:胸闷痛时作时止,倦怠乏力,肢体沉重,纳寐可,二便调。既往有高脂血症病史6年,不规则服用降脂药(具体不详)治疗。检查:体温36.2℃,脉搏62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30/84mmHg,神清,精神差,形体肥胖。心率62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滑。心电图示:窦性心律,ST-T改变。

中医诊断:胸痹心痛(痰瘀交阻)。

西医诊断:不稳定型心绞痛。

治则:益气化痰祛瘀。

处方:党参20g,黄芪15g,麦冬10g,五味子9g,陈皮10g,法半夏10g,茯苓10g,枳实10g,竹茹6g,丹参15g,赤芍10g,当归10g,砂仁10g(后下),木香6g(后下),甘草10g。6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药后症状稍减,但仍于活动后发作1次,伴乏力、汗出,倦怠乏力,肢体沉重,纳可,夜寐欠佳,二便调。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滑。仍属痰瘀交阻之胸痹心痛。因痰属湿邪,其性缠绵,不能速效,故仍宗上法治疗,守上方加白术15g。因脾为生痰之源,上方加白术乃宗四君子汤之意,以健脾化痰。6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无胸闷痛发作,汗出减少,但仍乏力,肢体沉重,纳寐可,二便调。舌质暗淡,白腻苔稍减退,脉滑。证治同前,前方有效。守原方10剂,日1剂,水煎服,以巩固疗效。

后记:患者宗上法调治2月余,诸症渐消。

按:患者胸闷痛伴倦怠乏力,肢体沉重,既往有高脂血症病史,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滑,属痰瘀交阻证。治当益气化痰祛瘀,以健脾益气为主,佐以化痰祛瘀,在养心通脉饮中加入温胆汤,以痰瘀同治。

验案4:李某,男,59岁,退休干部,2004年2月13日初诊。

胸痛反复发作2年,加重2个月。患者自诉胸痛反复发作2年,多于气候骤冷或不慎受凉后发作,呈绞痛,并向左肩背放射,每次发作持续10分钟左右,伴形体寒冷、冷汗自出、面色苍白等,无心悸、气喘、晕厥等,无双下肢浮肿。曾在当地医院多次诊为冠心病(心绞痛),予口服速效救心丸、复方丹参滴丸、异山梨酯片等药治疗,症状时轻时重,多于冬季病情加重。近2个月来,因气候寒冷,上症发作次数增多,遂来求治。既往体健。检查:体温36.5℃,脉搏6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0/70mmHg,神清,精神尚可。心率60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双下肢无浮肿。舌质紫暗,苔薄白,脉沉细。心电图示:窦性心律,ST-T改变。

中医诊断:胸痹心痛(心脉绌急)。

西医诊断:不稳定型心绞痛。

治则:益气养阴,芳香温通。

处方:党参30g,黄芪15g,麦冬10g,五味子10g,玉竹10g,白芍15g,白术10g,丹参15g,木香6g(后下),桂枝10g,檀香3g(后下),川芎15g,白芷10g,延胡索10g,炙甘草10g。6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胸痛程度大减,发作次数减少。舌质紫暗,苔薄白,脉弦细。前方显效,继进10剂,以巩固疗效。

按:本案患者胸部绞痛多于气候骤冷或不慎受凉后发作,伴冷汗自出,形体寒冷,面色苍白,舌质紫暗,苔薄白,脉沉细。此属心脉绌急证,治当益气养阴,芳香温通,故在养心通脉饮中加入川芎、白芷、延胡索等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