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验案举例

(二)验案举例

验案1:廖某,男,76岁,退休教师,2006年3月25日初诊。

活动后气紧、乏力进行性加重6年。患者从6年前起自觉活动后气紧,开始以为年老体衰,未系统治疗,运动耐量渐渐减退,逐渐发展至慢走5分钟也觉得气喘不已,全身乏力。2002年11月至某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断为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随后进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并服用华法林、厄贝沙坦片、地高辛等药物,但手术后症状未见缓解,并于2006年1月出现心房颤动。现患者动则气喘,胸闷,全身乏力,行走困难,极易疲劳,夜间不能平卧,稍有咳嗽,痰少质黏,食欲不振,夜寐不安,大便烂,小便短少。检查:神清,面色晦暗,颈静脉怒张,两肺呼吸音粗,两下肺可闻及湿性啰音,心率92次/分,律齐,主动脉瓣区、心尖部可闻及收缩期杂音,S2亢进,双下肢轻度水肿。舌暗淡,边有齿痕,苔白,脉弦。

诊断:心力衰竭,证属气虚血瘀。

治则:益气活血,养心通络,利水消肿。

处方:党参30g,黄芪30g,茯苓20g,丹参20g,赤芍15g,炙甘草10g,紫苏子10g,车前子10g,泽泻15g,当归15g,金银花10g,葶苈子15g,枳壳10g,神曲10g。6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患者气紧、乏力稍有减轻,痰易咳出,脚背凹陷性水肿。上方加白术20g,10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患者可慢步行走10分钟,夜间可平卧,下肢水肿消退。上方去葶苈子、泽泻、车前子,加防风10g、木香6g、砂仁10g。10剂,水煎服,日1剂。

后记:患者按上方自购方药再服1个月,病情稳定,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该患者久病不愈,始则气虚,继而因虚致实,血瘀为患,最终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治宜通补兼施。

验案2:汤某,女,74岁,2004年12月10日初诊。

患者于1982年发现血压升高,开始无明显症状,未予系统治疗,1995年开始逐渐出现胸闷、气紧,多在劳累、活动后出现,休息可缓解,心电图呈心肌缺血改变,确诊为冠心病心绞痛,予异山梨酯片、复方丹参滴丸等口服。最近几年,血压已经不高,但胸闷、气紧等症状进行性加重。现患者日常生活均感困难,如吃饭、穿衣、大便均可导致呼吸困难,需休息许久方能缓解。每天凌晨2~3时均有发作,表现为心悸、胸闷、气紧、大汗淋漓,早搏频发,持续约1小时才缓解。患者恶寒怕风,六月亦需着夹衣,饮食少,口不干,大便困难,需分几次方能解完。因血压、心率均偏低,抗心力衰竭的西药无法应用,遂来求治。检查:血压108/56mmHg,神清,面色萎黄,精神不振,两下肺少许湿啰音,心界向两侧扩大,心率62次/分,心律齐,偶有早搏,双下肢凹陷性水肿。舌瘀暗,苔少,脉沉涩。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ST段下斜性下移,冠状T波。胸片示:心影增大,心胸比0.76。心脏彩超示:全心普大,心肌收缩普遍减弱,左室射血分数为38%。

诊断:心力衰竭,证属心肾阳虚,水饮凌心。

治则:温补心肾,行气利水。

方药: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红参10g(另煎),制附子15g(先煎),白术15g,茯苓20g,白芍12g,桂枝6g,葶苈子12g,泽泻12g,炙甘草10g,车前子20g,丹参10g,川芎10g,肉苁蓉12g。6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药后双下肢水肿消失,胸闷、气紧稍减轻,夜间仍有发作,大汗。舌瘀暗,苔少,脉沉涩。上方加山楂10g,6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药后运动耐量增加,日常活动较前轻松,饮食仍少,心力衰竭发作时仍汗出,舌脉同前。上方去车前子、泽泻,加黄芪20g、防风10g。6剂,水煎服,日1剂。

四诊:中等活动量后仍感胸闷不适,呼吸困难,汗出减少,大便正常。舌质瘀暗稍减,苔薄,脉沉无力。方用保元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红参10g(另煎),黄芪30g,茯苓20g,白术15g,桂枝6g,炙甘草10g,桃仁10g,红花6g,当归10g,川芎10g,葶苈子15g,赤芍15g,山楂10g。10剂,水煎服,日1剂。

随访半年,生活自理,一般日常活动可轻松完成。以上方制成丸剂,巩固疗效。

按:本案患者轻微活动即感胸闷、气紧,大汗淋漓,下肢水肿,恶寒,纳少,大便困难,此为心阳不足,水饮凌心;舌瘀暗,脉沉涩,为心血瘀阻。治宜标本兼治,先行温阳益气,利水消肿,待水肿消退,阳气虚衰显露后,再治以益气活血,并逐渐加大益气力度,最后服用丸剂,巩固疗效。

验案3:谢某,男,66岁,2004年4月12日初诊。

活动后气紧进行性加重2年。患者有高血压病史12年,近5年方才开始服用卡托普利、美托洛尔等降压药,血压控制欠佳。平时多有头晕,眼花,近2年来自感体力渐差,活动后气紧、胸闷,休息后可缓解,运动耐量逐渐减退,精神较差,食少乏力,心烦失眠,伴口臭、反酸、耳鸣,舌暗红,苔少,脉沉细数。检查:血压176/92mmHg,神清,体胖,面色晦暗,不能平卧;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94次/分钟,节律整齐,双下肢无水肿。心脏彩超示:符合高血压心脏改变,左心扩大,左室收缩舒张功能减弱。胸正位片示:心影增大,心胸比0.65。

诊断:心力衰竭,证属气阴两虚夹瘀。

治则: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处方:党参20g,麦冬10g,五味子10g,玉竹15g,茯苓20g,炙甘草10g,丹参15g,牡丹皮10g,川芎10g,赤芍15g,黄芪15g,金银花10g,海螵蛸10g,枳壳10g。6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药后上症大减,舌暗红,苔少,脉沉细略数。上方加山楂10g、神曲10g。6剂,水煎服,日1剂。

按:本案患者活动后气紧、胸闷,食少乏力,心烦失眠,耳鸣,舌暗红,苔少,脉沉细数,此为气阴两虚夹有血瘀,治宜益气养阴,活血化瘀。

验案4:陆某,男,54岁,建筑工人,2005年4月20日初诊。

患者自述以前身体健康,3年前感冒高热,到医院输液治疗,突然心悸、胸闷,呼吸困难,后入院检查,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予地高辛、双氢克尿噻、卡托普利等口服。现运动耐量明显下降,中等量活动即有气喘、胸闷,容易汗出,夜间睡觉时有轻咳,无痰,口渴,心烦失眠,大便烂,日1~2次。舌质暗,苔薄黄,脉弦细。心脏B超示:左右心室扩大,左室为主,心室收缩运动弥漫性减弱,左室射血分数为42%。胸片示:心影扩大,心胸比0.62。

诊断:心力衰竭,证属气阴两虚夹瘀。

治则:益气养阴,固表止汗,活血通络。

处方:党参20g,麦冬10g,五味子10g,玉竹15g,黄芪15g,白术10g,防风10g,白芍10g,金银花10g,丹参15g,川芎10g,甘草10g,仙鹤草10g,车前子10g(包煎),木香6g(后下)。6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气喘、胸闷明显减轻,汗出减少,舌质暗,舌尖红,苔薄黄,脉弦细。上方加酸枣仁15g。5剂,水煎服,日1剂。后以生脉胶囊口服维持,病情一直稳定。

按:本案患者气喘、胸闷,容易汗出,口渴,心烦失眠,舌质暗,苔薄黄,脉弦细,此为气阴两虚夹瘀之证。治宜益气养阴,固表止汗,活血通络。

验案5:叶某,女,52岁,工人,2005年2月初诊。

患者自诉1985年开始在工作、劳累后出现呼吸困难,甚至不能平卧,伴有咳嗽,卧位明显,后经医院检查,诊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三尖瓣关闭不全,经治疗后症状好转,以后时有反复。1994年开始自觉心悸不适,经检查为心律失常(快速型房颤)。近几年来,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日常活动即感不适,并有心慌气短,长年服用利尿剂、洋地黄等药物。上周起居不慎,外感风寒,先是恶寒、咳嗽,四肢乏力,关节酸痛,继而咳嗽痰多,动则气喘,心悸,双下肢水肿,不能平卧,饮食少,小便短少。舌暗淡,苔白滑,脉沉细促无力。心电图示:异位心律,快速型房颤。

诊断:心力衰竭,为心肺气虚、痰瘀阻络、水饮内停所致。

治则:健脾益气,化痰祛瘀,利水消肿。

方药:二陈汤、三子养亲汤、苓桂术甘汤合方加减。

党参20g,黄芪20g,茯苓20g,法半夏10g,陈皮10g,炙甘草10g,白芥子10g,紫苏子10g,莱菔子10g,防风10g,白术15g,桂枝10g,泽泻15g,生姜10g。4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药后咳嗽、咳痰减少,痰白质稀,水肿减轻,舌苔同前。上方加丹参15g、川芎10g。4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药后呼吸困难较前减轻,仍咳嗽,痰少,水肿基本消退,尿量增多。舌质仍暗淡,苔白,脉沉无力。此为痰饮已化,气虚血瘀,宜补益心肺,活血化瘀,方用四君子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处方:党参20g,黄芪30g,茯苓20g,白术15g,炙甘草10g,赤芍12g,生地黄12g,当归10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6g,柴胡10g,炒枳壳10g,桔梗10g,牛膝12g,葶苈子15g。6剂,水煎服,日1剂。

四诊:患者自行停药半个月,症状又有所加重,动则气紧,胸闷,轻咳少痰,下肢不肿,倦怠少动,不思饮食。舌质暗淡,苔白,脉沉无力。宜标本兼治,益气活血。

处方:党参20g,黄芪30g,茯苓20g,炙甘草10g,炒枳实10g,白术15g,木香6g,焦山楂10g,当归10g,丹参15g,川芎10g,生姜10g,酸枣仁10g,远志10g,牛膝15g,山茱萸15g,陈皮10g,法半夏10g。10剂,水煎服,隔日1剂。

按:心力衰竭是因心痹、肺心病、心瘅、胸痹、高原胸痹等久病不愈或过度劳累,损伤心气所致。患者病久体虚,心阳不足,经气不利,血行不畅,水气内停,泛溢肌肤,凌心射肺,出现心悸、喘促、水肿等症状,是为心力衰竭。治疗时以二陈汤、三子养亲汤、苓桂术甘汤合方加减,使心阳得温,痰饮得化,水肿得消,待咳嗽、咳痰渐少,再治以健脾益气、活血化瘀之法。不同阶段、不同病机采用不同治法,则诸症渐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