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验案举例
验案1:陈某,男,79岁,2005年4月1日初诊。
心悸、胸闷反复6年。患者自诉于1999年起,稍有活动即心悸、胸闷,休息后缓解,症状逐渐加重,有时心悸、胸闷发作时伴头晕、乏力、视物模糊,无晕厥史。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建议植入永久性起搏器,但患者拒绝手术。刻下仍反复心悸、胸闷,动则尤甚,时有黑蒙发作,伴头晕、乏力、畏寒,神差,面色㿠白。舌质暗,苔薄白,脉沉迟结。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窦房传导阻滞,交界性逸搏心律,偶发室性早搏。
中医诊断:心悸(心阳不振)。
西医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治则:益气温阳,养心安神。
处方:人参10g,黄芪20g,桂枝10g,山茱萸10g,煅龙骨30g,煅牡蛎30g,当归10g,赤芍10g,川芎10g,炙甘草15g。5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服药后头晕、乏力减轻,但活动后仍有心悸、胸闷,纳可,寐差,二便调。舌质暗,苔薄白,脉沉迟结。证治同前,上方加麦冬10g、枸杞子10g。7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心悸、胸闷明显减轻,头晕、乏力消失,纳寐可,二便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迟结。守上方再进20剂。
按:心主阳气,心脏赖此阳气维持其生理功能,鼓动血液的运行,心阳不振,心气不足,则无以保持血脉的正常活动,致心失所养,心神失摄,从而发为心悸。治当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方中人参、黄芪、桂枝温补心阳;龙骨、牡蛎安神定悸;加山茱萸、麦冬、枸杞子滋阴,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验案2:周某,女,32岁,干部,2006年2月27日初诊。
患者自诉平素易感冒,10天前感冒后出现心悸不适,多于工作时病情明显加重,无胸闷、胸痛,无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双下肢水肿,无头晕、黑蒙、昏厥史。曾在外院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诊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口服多种西药(具体不详)治疗,病情无明显好转,遂到本院求治。现症见:心悸不适,活动后加剧,伴乏力,咽痛,口干苦,纳可,寐差,小便黄,大便调,已无发热、恶寒、咳嗽等症状。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24小时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律,频发房性早搏,短阵房性心动过速,ST-T改变。心肌酶学:CK 3320U/L,CK-MB 46IU/L。电解质:K+ 3.8mmol/L。血常规正常。
中医诊断:心悸(气阴两虚,余热未清)。
西医诊断:急性病毒性心肌炎。
治则:益气养阴,宁心安神,兼清余热。
处方:党参20g,黄芪15g,麦冬10g,五味子10g,酸枣仁15g,炙甘草15g,生龙骨30g(先煎),生牡蛎30g(先煎),丹参15g,金银花10g,苦参10g。5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药后咽痛消失,心悸、口干苦、乏力症状减轻,但活动时仍有心悸气短、乏力。舌质红,苔薄白,脉沉细略数。考虑患者感冒后余热未清,心之气阴两伤未复,经治热势稍减,上方去金银花。5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心悸、口干苦等症状大减,活动后心悸气短的症状明显减轻。守上方治疗10天,症状消失,复查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肌酶学,已恢复正常。
按:感受风热毒邪,余热未清,邪毒侵心,心体受损,耗气伤津,气阴两伤,心失所养,发为本病。治当益气养阴,宁心安神,兼清余热。方中党参、黄芪、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酸枣仁、炙甘草、生龙骨、生牡蛎敛心气,安心神;金银花、苦参兼清余热。
验案3:伍某,女,64岁,退休工人,2006年1月9日初诊。
心慌、心跳反复20年,复发4天。患者自诉20年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心慌、心跳不能自主,伴胸闷、乏力,但无头晕、汗出、黑蒙、昏厥等,5~15分钟可自行缓解,未做诊治。此后每年均有3~5次类似发作,并逐年加重,持续时间延长至10~60分钟不等。2005年曾于广西医科大学求治,经心电图检查,诊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建议行射频消融治疗,但患者拒绝。近4天上症复发,且发作频繁,每天均发作1~2次,持续10~30分钟,休息后可自行缓解,伴乏力、胸闷,纳寐差,二便尚调。舌质红,苔薄白,脉沉细疾。发作时心电图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缓解后心电图示:窦性心律,预激综合征。
中医诊断:心悸(气阴两虚)。
西医诊断:预激综合征。
治则:益气养阴,养心安神。
处方:党参20g,黄芪20g,麦冬10g,五味子10g,酸枣仁15g,丹参15g,牡丹皮10g,川芎10g,赤芍15g,葛根15g,甘草6g,木香6g(后下),砂仁10g(后下),首乌藤15g。
二诊:药后乏力减轻,精神好转,1周来心慌、心跳发作2次,每次持续时间减少至10分钟左右。舌质红,苔薄白,脉沉细,未见疾脉。上方加生龙骨30g(先煎)。6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药后症状明显缓解,次数及程度均减轻。舌红,苔薄白,脉弦偶结。继服上药10剂,未再复发。
按:方以生脉散加黄芪为主药以益气养阴。酸枣仁、首乌藤养心安神;又思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虚者多伴有血瘀,故加丹参、牡丹皮、川芎、赤芍等活血、养血、凉血之品;再佐木香、砂仁理气健脾。诸药合用,共收益气养阴、养心安神之功。
验案4:张某,女,56岁,2006年6月12日初诊。
活动后心慌、胸闷,反复发作10月余。患者自诉去年8月开始于活动后出现心慌、胸闷、乏力,持续10分钟至2小时不等,发作时自测脉律不齐。在当地医院做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动过速,频发室性早搏,ST-T改变。曾服用美托洛尔、通心络胶囊、速效救心丸等治疗,症状无缓解,病情时轻时重,遂来求治。现症见:心慌时作,动则尤甚,乏力,夜寐多梦,时有盗汗,口干欲饮,二便调。舌质红,少津,苔薄白,脉促。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频发室性早搏,ST-T改变。24小时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律,频发室性早搏,频发房性早搏,ST-T改变。
中医诊断:心悸(阴虚火旺)。
西医诊断:心律失常。
治则: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处方:生地黄15g,玄参10g,麦冬10g,五味子10g,玉竹10g,当归10g,丹参15g,桃仁15g,桔梗10g,炙甘草15g,党参10g,莲子心6g,柏子仁10g,酸枣仁10g。6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药后症状稍减,乏力减轻,但仍于活动后出现心悸、胸闷等不适之症,无黑蒙、昏厥等。舌质红,苔薄白,促脉,仍属阴虚火旺之心悸。治法同前,守上方加白术15g、茯苓10g,益气健脾以资气血生化之源;加珍珠母30g以镇惊安神。6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活动后心悸、胸闷发作明显减少,5~10分钟即可缓解,纳寐可,二便调。舌质红,苔薄白,脉细,偶有结象。证治同前,守上方再进10剂。
后记:2006年7月30日来电话告知,心悸、胸闷等症状全部消失。在当地医院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律,频发室性早搏,偶发房性早搏。病情告愈。
按:肾阴亏虚,水不济火,以致心火亢盛,扰动心神,而成本证。治当滋阴清火,养心安神,方选天王补心丹加减,加党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以助后天之本,珍珠母以镇惊安神。
验案5:杨某,男,78岁,2006年2月10日初诊。
患者自诉9年来心悸反复发作,多于劳累时出现,持续10分钟左右,含服速效救心丸可缓解,伴胸闷、乏力、头晕等。曾多次诊治,予心电图检查,提示窦性心律、频发室性早搏,口服阿替洛尔、养心氏片等药治疗,病情仍常反复,但无明显胸痛、气紧、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双下肢浮肿等。近10天,因劳累后上症再发,含服速效救心丸症状缓解不明显,遂来求治。现症见:心慌、心悸时作时止,伴胸闷,乏力,头晕,畏寒喜温,自汗。舌质淡暗,苔薄白,脉弦细结。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不齐,频发室性早搏。
中医诊断:心悸(心阳不振,心血瘀阻)。
西医诊断:心律失常。
治则:益气温阳,祛瘀通脉。
处方:黄芪30g,桂枝8g,甘草6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桃仁10g,红花6g,丹参10g,赤芍10g,当归10g,川芎10g,淫羊藿10g。6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症状减轻,但活动较多时仍有心慌发作,休息后缓解,善惊易恐,心中惕惕不安。舌质暗,苔薄白,脉弦细结。上方加麦冬10g、五味子10g、玉竹10g,以滋阴助阳。
按:心阳不振,心失温养,则心悸不安;心阳虚衰,鼓动无力,血液运行不畅,心血瘀阻,则胸闷;肢体失于温煦,卫外不固,则畏寒、自汗。治当益气温阳,祛瘀通脉。二诊中加入麦冬、五味子、玉竹滋阴助阳,以“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验案6:秦某,女,28岁,2005年4月8日初诊。
感冒后心悸反复发作1个月。患者自述1个月前感冒后开始出现心悸,伴胸闷,头晕,自汗,劳则加重,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质暗淡,苔薄白,代脉。本院心电图示窦性心律、频发室性早搏三联律,心肌酶谱、心肌肌钙蛋白正常,心脏彩超正常,诊为心律失常,服肌苷、美托洛尔等药治疗,症状无好转,遂来求治。
中医诊断:心悸(气虚血瘀)。
西医诊断:心律失常。
治则:益气活血,养心安神。
处方:红参10g,黄芪15g,白术10g,茯苓10g,炙甘草15g,丹参15g,赤芍10g,当归10g,川芎10g,五味子10g,酸枣仁15g,木香6g(后下)。6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药后症状明显减轻,但活动后仍有心悸不适,多汗,纳可。舌质暗,苔薄白,脉沉细结,代脉消失。上方显效,守上方加浮小麦10g、煅牡蛎30g。6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药后症状基本消失,汗出明显减少。舌质暗红,苔薄白,脉沉细,律齐。证治同上,继服上方6剂,隔日1剂,水煎服,以巩固疗效。嘱定期复查心电图。
按:心为神舍,心气不足易致神浮不敛,心神动摇,发为心悸。然气为血帅,心气不足,胸阳不振则运血无力,气血运行失和,血滞心脉,心悸更为加重。治当补益心气,活血化瘀,养心安神。方中红参、黄芪、白术、茯苓益气健脾;丹参、赤芍、川芎、当归活血化瘀;五味子、酸枣仁敛心气,安心神;木香行气,使补而不滞。
验案7:韦某,男,76岁,退休工人,2004年6月16日初诊。
心慌、心跳反复发作5年。患者5年来时有心悸不适,稍有劳累或情绪激动后症状发作明显,每次持续时间从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发作时自测脉律不齐,伴有乏力、短气,四肢不温,精神差,食欲减退,形寒怕冷,睡眠差,二便尚调。既往有冠心病病史。舌淡嫩,苔薄白,雀啄脉。24小时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频发多源性房性早搏,短阵房性心动过速,ST-T改变。
中医诊断:心悸(心阳不足)。
西医诊断:冠心病。
治则:益气温阳,安神定悸。
处方:桂枝10g,甘草6g,煅龙骨30g,煅牡蛎30g,党参20g,黄芪15g,麦冬10g,五味子10g,酸枣仁15g,川芎10g,赤芍15g,砂仁10g,首乌藤15g。6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药后症状明显缓解,次数及程度均减轻。舌淡红,苔薄白,偶见雀啄脉。继服上药10剂,心悸偶有复发,但生活质量已明显改善。
按:心阳不足,心失温养,故悸动不安;胸阳不足,故气短;心阳虚弱,血液运行迟缓,肢体失于温煦,故四肢不温,形寒怕冷,精神差,食欲减退;舌淡嫩,苔薄白,雀啄脉,均为心阳不足,鼓动无力之征。治当益气温阳,安神定悸,方选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味而收功。
验案8:蒙某,女,69岁,2002年7月19日初诊。
心悸反复发作13年,再发6小时。患者自诉13年前开始反复出现心悸,胸闷,头晕,头胀痛,多次测血压均高于140/90mmHg,血压最高达182/106mmHg,平时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降压,血压控制欠佳,心悸反复发作。6小时前无明显诱因下心悸再发,自测血压180/96mmHg,伴胸闷,头晕,耳鸣,头胀痛,无恶心呕吐、视物旋转,无黑蒙、晕厥等,发病以来神疲乏力,腰膝酸软,遇劳加重,纳寐可。舌质红,少苔,弹石脉。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ST-T改变。
中医诊断:心悸(阴虚阳亢)。
西医诊断:高血压2级(极高危组);心律失常。
治则:滋阴潜阳,安神定悸。
处方:生地黄15g,山茱萸10g,淮山药20g,茯苓10g,泽泻10g,牡丹皮10g,黄柏10g,知母10g,酸枣仁15g,五味子10g,生龙齿30g(先煎),炙甘草15g。6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患者仍心悸、胸闷、头晕、头胀痛,但程度均已减轻。舌质红,少苔,脉弦。继服上药10剂,心悸偶有复发,但已明显改善,自测血压正常。
按:肾阴亏虚,虚火妄动,此乃阴虚相火妄动,治当滋阴降火,方选知柏地黄丸加味。方中黄柏、知母清泻相火,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酸枣仁、五味子、生龙齿安神定悸。诸药合用,有滋阴潜阳、安神定悸之功。
验案9:韦某,女,45岁,2000年2月6日初诊。
因反复心悸、气紧16年,加重伴面浮肢肿1个月入院。患者16年前开始反复出现心悸、气紧,常伴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动则尤甚,或感冒后加重。曾多次于我院就诊,均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经治疗后症状好转,但病情常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入院前1个月,上述症状再发。现症见:心悸,气紧,动则尤甚,面浮肢肿,下肢尤甚,偶有胸闷,面色㿠白,形寒肢冷,小便不利。舌质暗淡,苔薄白,解索脉。心脏彩超示: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病,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心脏收缩功能下降。心电图示:异位心律,快速型心房颤动,ST-T改变。
中医诊断:心悸(心肾阳衰,水饮凌心)。
西医诊断: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治则:温肾助阳,化气行水,益气复脉。
处方:人参10g(另煎),制附子10g(先煎),桂枝10g,白术10g,茯苓10g,车前子10g,猪苓10g,赤芍10g,生姜10g,煅龙骨10g,煅牡蛎10g。3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药后尿量明显增加,面浮肢肿减轻,心悸、气紧等症状均有明显好转。舌质暗淡,苔薄白,解索脉。继服上药10剂,面浮肢肿消失,心悸、气紧仍时有复发,但生活质量已明显改善。
按:心肾阳衰,不能化气行水,水饮内停,上凌心肺,故见心悸、气紧;饮溢肌肤,故见面浮肢肿;阳气虚衰,膀胱气化失司,故小便不利;舌质暗淡,苔薄白,解索脉,为心肾阳衰,水饮内停之象。治当温肾助阳,化气行水,益气复脉,方选独参汤、真武汤加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