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验案举例

(二)验案举例

验案1:梁某,女,63岁,退休干部。

患者在1996年体检中发现血糖升高,伴有口渴多饮、消瘦,诊断为2型糖尿病,不规则服用降糖药物,未检测血糖。2001年开始经常心前区绞痛。此次入院前1日下午饱餐后胸部疼痛如绞,曾服用复方丹参滴丸等药,症状稍有缓解,次日上午阵发性绞痛加剧,伴呕吐、便秘,急诊以“胸痛查因”入院。检查:体温38℃,脉搏72次/分,血压160/100mmHg,精神差,舌质偏红,苔白稍厚,脉细无力。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心率72次/分,心尖区可闻及Ⅱ级收缩期杂音。心电图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血清肌钙蛋白阳性。

中医诊断:真心痛(气阴两虚夹瘀)。

西医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治则:益气养阴,活血祛瘀。

方药:①予静脉滴注生脉注射液、丹参注射液。②内服以养心通脉饮加减。红参10g(另煎代茶),黄芪20g,麦冬10g,五味子10g,玉竹10g,白芍15g,白术10g,丹参15g,川芎15g,当归15g,檀香3g(后下),木香3g(后下),炙甘草10g。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4天后精神好转,服药7剂,心绞痛未发作。心电图示:Q波加深,ST、Ⅱ、Ⅲ、AVF接近基线,T波倒置变浅,符合急性心肌梗死演变。原方不变,继服7剂。

三诊:2周后偶有胸闷憋气,指末不温,脉细无力,苔厚腻虽化,舌质仍偏红。属于气阴两虚之证,宜益气养阴,化瘀通络。上方加石斛15g、桂枝6g、生地黄15g、益母草10g。药后症状消失,原方继服以巩固治疗,出院。

按:李锡光教授认为,心肌缺血坏死与气滞血瘀的理论是相吻合的。方中丹参、川芎均有祛瘀生新之功,川芎为血中之气药,走手足厥阴二经,能增强活血之效。心肌梗死患者在进入恢复期时,往往表现为阴损及阳的阴阳失衡状态,故后期多以益气温阳的方法来调治,通常以生脉散为主方进行加减治疗。方中红参大补元气;麦冬除滋养心营之外,尚有兼清胃热之功;五味子为收敛之品。一补、一清、一敛恰到好处。桂枝一药,温经通阳有独特之功,配生地黄滋养心液,又可免除桂枝之温燥。

验案2:胡某,女,75岁,2006年4月17日初诊。

心前区绞痛突然发作持续1小时,伴头晕,随即昏厥,面色苍白,冷汗湿衣,四肢厥冷,小便自遗。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欲绝。血压70/60mmHg。心电图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

中医诊断:真心痛。

西医诊断: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

治则:回阳救逆,活血通脉。

方药:①予静脉滴注参附注射液、丹参注射液,配合西药共同抢救。②内服方以参附龙牡汤加减。

红参15g(另煎代茶),熟附片10g(先煎),山茱萸18g,煅龙骨30g,煅牡蛎30g,当归18g,丹参15g,赤芍10g,炙甘草10g。2剂,水煎服,日1剂。

4月19日二诊:胸痛已除,血压未稳定,汗出减少,四肢转温,胃脘痞满不舒,脉细,舌质暗,苔灰腻。患者高龄,心阳心气两亏,痰瘀痹阻,再以温通心阳之法化痰瘀。

处方:红参15g(另煎代茶),熟附片10g(先煎),山茱萸18g,川厚朴6g,枳实15g,制半夏9g,当归18g,丹参15g,焦山楂9g,焦神曲9g。4剂,水煎服,日1剂。

4月23日三诊:昨日起血压已稳定,汗止,四肢转温,胸痛已瘥,苔薄腻带灰,脉小滑。患者心阳渐复,痰瘀稍化,再拟扶正活血祛痰。

处方:红参15g(另煎代茶),熟附片10g(先煎),炒当归15g,山茱萸30g,丹参15g,茯苓9g,制半夏9g,枳壳9g,焦山楂9g,焦神曲9g。3剂,水煎服,日1剂。

4月26日四诊:口干咽痛,虚烦不得眠,舌红脉细。心电图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恢复期。此为阳损及阴,心脏阴阳两亏,拟养心安神,佐以活血化瘀。

处方:党参15g,麦冬15g,五味子6g,丹参15g,当归15g,赤芍15g,茯苓9g,酸枣仁9g,浮小麦30g,炙甘草6g。稍加减服10余剂。

5月6日五诊:左胸稍闷无痛,寐安,纳增,二便如常,舌转稍红,脉细。心脏损伤渐复,血行仍未通畅,再拟益气养阴,活血化瘀。

处方:党参20g,黄芪15g,麦冬10g,五味子10g,玉竹10g,白芍15g,白术10g,丹参15g,赤芍15,当归15g,木香3g(后下),炙甘草10g。上方加减20余剂出院。

按:本案为心阳不振,血行失畅,心脉瘀阻,心阳暴脱重证,危在旦夕,急予参附注射液静滴及参附龙牡汤回阳救逆,加山茱萸以增加其固脱之力,好转后以气阴双补收功。曾加用多巴胺、毛花苷C等西药抢救,住院36天,出院时症状全部消失,心电图示陈旧性心肌梗死。

验案3:贾某,男,51岁,工人,2005年5月26日初诊。

自述近1年来经常胸闷气短,心悸,阵发性心前区疼痛,纳呆恶心,体倦乏力。经某医院检查,确诊为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不规则服用中西药物(具体用药不详)。近日心前区疼痛加剧,伴头晕,全身倦怠乏力,行走不及百步,恶心纳呆,口干而黏,不欲饮。舌胖苔白腻,脉沉迟。心电图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中医诊断:真心痛(痰浊阻滞)。

西医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治则:通阳泄浊。

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

瓜蒌9g,薤白6g,制半夏9g,茯苓12g,枳实9g,厚朴12g,石菖蒲12g,桂枝6g,郁金9g,干姜6g,甘草6g。5剂,水煎服,日1剂。

6月1日二诊:药后纳谷见增,头晕、恶心、胸闷等症状均见好转,但仍心悸乏力,口中黏腻,饮食乏味。既见小效,守方不更。

6月6日三诊:自述诸症均见好转,胸闷、头晕、恶心基本消失。心电图显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恢复期。遂以原方加党参30g、白术15g、生山药15g,以健脾固本。

6月12日四诊:诸症消失,精神见充,体力增强,已不需人扶,可单独行走。原方再进6剂,以巩固疗效。

按:本案属脾虚湿盛,痰浊痹阻心脉。治疗先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通阳泄浊、豁痰开结治其标,再以四君子汤加味,益气宁心,健脾利湿治其本。治疗时把握不同时期的不同病情,针对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区分标本缓急,用药有的放矢,故疗效既著且速,充分体现了依证为凭、知常达变的辨证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