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虚、痰、瘀论治心脑血管疾病
随着我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现在,高血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脑血管意外等心脑血管疾病已不是一种单纯的生理性疾病,而是一个全国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李锡光教授认为,虽然西医学在心脑血管领域发展很快,但中医中药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效果确切,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发挥中医中药特色,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李锡光教授认为,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因病机十分复杂,多为虚实夹杂,虚者表现为阴阳气血的虚损,尤以气血虚损为主,实者则表现为血瘀、痰阻、气滞等,而老年人易本虚、易痰阻、易血瘀,这是常见的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础,使老年心脑血管疾病形成虚实夹杂的病理变化,且虚为致病之常,痰、瘀为致病之变。
1.虚 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年龄近年虽呈年轻化趋势,但患者群仍以中老年人为主。其发病与年老体虚、饮食不当、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年老体虚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老年人之所以容易出现虚证,有其客观的生理病理基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人体进入老年之后,肾气渐衰,肾阴不足,不能滋养、濡润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肾阳不足,不能推动、温煦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身体机能走向衰老,脏腑功能日趋减弱并易失调,故老年人患病以虚为主。在一般情况下,上述表现只是衰老,若超过一定限度,则是一种病理现象。当然,老年人患病并不表现为纯虚,因为虚反过来又可致脏腑功能活动迟缓或障碍,造成气血阴阳的不足,常使体内的代谢产物停留而形成新的致病因素,一般表现为痰与瘀的阻滞,临床多见虚实夹杂之证。
2.痰 痰多为人体脏腑气血失和、水谷津液运化失常的病理产物,其中既包括可咳吐而出的肺胃之痰,又包括可以触见的瘰疬、痰核等外在之痰,还包括停积于脏腑、经络、血脉之中的潜在之痰,当其达到一定程度不能消除时,便可引起多种疾病。
痰具有流动不居、随气升降流行的特性,内至脏腑经络,外至筋骨皮肉,泛滥横溢,无处不到,既可因病生痰,又可因痰生病,互为因果,危害人身。《杂病源流犀烛》云:“痰之为物,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颠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故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也。”痰致病广泛,涉及人体的各个系统,其症状十分复杂,可轻可重,可明显可隐蔽。临床上见到下列症状特点时都可考虑到痰证或夹痰之证为患:久病形体不衰,病症时发时愈;眼神涩滞不流利,面色晦暗,或眼眶周围明显晦暗,其形如肿;皮肤油垢明显,手心、足心及前阴等处常泌液渗津,或面色光亮如涂油;形体肥胖,手足作胀;精神恍惚,或抑郁,或亢奋,头痛,惊悸,易失眠,嗜睡,或困顿,或昏厥,或神志异常,但神经科检查无异常。
痰之生成,总因水谷精微不归正化,虽六淫之邪、七情之伤、饮食劳倦、气血不畅、脏腑内伤皆可导致痰的形成,然老年病中的痰主要是由于脏腑功能衰退,使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发生障碍所致,其生成与脏腑的功能特别是肺、脾、肾三脏的功能密切相关。
3.瘀 凡体内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排出和消散,停积于体内,或血行不畅,壅遏于经脉之内,以及瘀积于脏腑组织器官之血,统称为瘀血。瘀血致病具有广泛性与复杂性。老年病中致瘀的主要原因是脏腑功能衰退,气血运行无力,或阳虚经脉失于温煦,血凝为瘀。临床常见的老年病有因病而致瘀者,亦有因瘀而致病者。
瘀血形成之后,不仅失去了正常血液的濡养作用,而且反过来会影响全身或局部血液的运行,出现疼痛、出血或经脉瘀塞不通、内脏发生癥积等现象,以及“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等不良后果。瘀血的临床表现因瘀阻的部位和形成瘀血的原因不同而异。例如,瘀阻于心,可见心悸、胸闷心痛、口唇指甲青紫;瘀阻于肺,可见胸痛、咯血;瘀阻胃肠,可见呕血、大便色黑如漆;瘀阻于肝,可见胁痛痞块;瘀血攻心,可致发狂;瘀阻胞宫,可见少腹疼痛、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经色紫暗成块,或见崩漏;瘀阻肢体末端,可成脱骨疽;瘀阻肢体肌肤局部,可见局部肿痛青紫。虽然可有多种表现,但总以疼痛、肿块、出血、肌肤甲错、口唇爪甲紫暗、皮下瘀斑以及舌脉改变为主要表现。当然并不是每一个患者都齐备。
4.虚、痰、瘀三者的关系 虚、痰、瘀是常见老年病的病机特点,但这三者之间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可以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
痰浊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脏腑功能的减弱所致。正常生理情况下,水液的输布排泄主要依靠三焦的气化作用和肺、脾、肾的功能活动。三焦气化失宣是形成痰饮的主要病机。三焦司全身的气化,为内脏的外府,运行水谷津液的通道,气化则水行。若三焦失通失宣,阳虚水液不运,必致水饮停积为患,如《圣济总录》云:“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始终也。三焦调通,气脉平匀,则能宣通水液,行入于经,化而为血,灌溉周身。若三焦气塞,脉道壅闭,则水积为饮,不得宣行,聚成痰饮。”若联系五脏,则痰饮之生成与肺、脾、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肺居上焦,主气,肺气有宣发肃降、通调水道的作用。若肺气失宣,通调失司,津液失于布散,则聚为痰饮。脾居中州,主运化,有运输水谷精微之功能。若湿邪困脾,或脾虚不运,均可使水谷精微不归正化,聚为痰湿。肾为水脏,处下焦,主水液的气化,有蒸化水液、分清泌浊的职责。若肾气、肾阳不足,蒸化失司,水湿泛滥,可导致痰饮内生。三脏之中,脾运化失司,首当其冲。因脾阳虚则上不能输精以养肺,水谷不归正化,反为痰饮而干肺;下不能助肾以制水,水寒之气反伤肾阳,由此导致水液内停中焦,流溢各处,波及五脏。
血瘀的形成也与正气的亏虚密切相关。气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及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脏腑通过各自的功能,从不同的环节参与并影响气血津液的活动。例如,肺主气、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肾主纳气等。其中以肾至为重要,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肾为先天之本,肾藏元阴元阳,影响其他脏腑,从而作用于气血。另外,肾还以“藏精化血”“主骨生髓”“髓生血”的功能直接参与气血的活动。气血与脏腑不仅存在着生理联系,而且有着病理关联,脏腑病变可影响气血运行,导致气血病变;气血失和是脏腑功能失调的主要表现形式。血脉由心所主,心脏的正常搏动依赖于心气,而心气有赖于肾阳的正常温煦,肾阳虚则心阳失温,运血无力而致血瘀。年老体虚,肾气不足,影响气血的运行。血液的正常运行亦有赖于血液本身的充盈,血虚则血脉空虚,也能影响心脏的正常搏动和血液的运行,不畅则致瘀。张景岳云:“凡人之气血,犹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壅滞,故气血不虚则不滞,虚则无有不滞者。”
痰和瘀虽不属同一物质,但均为阴精的病理产物,同由津液气化。二者之间是相互转化及依存互根的关系,直接影响着疾病的转归。血的运行输布离不开气的升降出入,若痰湿内停,气机受阻,则血液运行迟滞而产生瘀血,此因痰而导致血瘀。若瘀血内阻,影响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肺、脾、肾、三焦等脏腑功能失常,则水湿内停,聚而生痰,此因瘀而致痰。
朱丹溪首创“痰夹瘀血,遂成窠囊”之说。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指出:“须知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但去瘀血,则痰水自消。”痰饮的停留与流动必然影响气血运行而导致瘀血,瘀血又致气滞,气滞则血瘀,影响脏腑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又变为痰饮。
总之,痰与瘀同是气血失和的病理产物,同时也是致病因素。痰瘀互结,临床上多见于久病痼疾,并有同入络脉的特点。其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多种多样,除可根据痰证或瘀血证的临床表现来判断外,舌象变化对确立痰瘀同病的诊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瘀血内阻,则舌质紫暗,有瘀斑或瘀点;痰湿内停,舌苔必腻。只有舌质的改变为瘀,只有舌苔的改变为痰,舌质和舌苔同时改变才能辨为痰瘀同病,二者缺一不可。痰瘀同病临床并不少见,尤其在久病、疑难杂病中更为常见,如高血压、高脂血症、动脉硬化、脑血栓、冠心病、肺心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病证中常可见此证型。
李锡光教授认为,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首先要理解心脑血管疾病虚、痰、瘀的病理特点,这对临床治疗具有重大意义。
人到老年,脏腑功能减弱,气血津液的正常功能失调,津液不能蒸化,血行缓慢不畅,易生痰生瘀。老年病的发生与虚密切相关,而痰瘀既是病理过程中的产物,亦可是致病因素,其病变可在局部,亦可涉及全身,痰瘀形成以后,反过来又阻碍气血的运行,导致气血的亏虚。此外,瘀阻血难行,血凝痰难化,血滞痰凝也可相兼为患。津液与血均有赖于气以化之运之,气足则输布有力,运行正常;气虚则输布无力,津液不行,停聚而为痰,血行不畅而为瘀。日久痰阻可致瘀,血瘀津凝可生痰。因此,治疗此类老年性心脑血管疾病,总以补虚、祛痰、化瘀为基本治法。
首先,重在补虚,尤其重视补益气血;其次,注意化痰,但治痰不能见痰治痰。朱丹溪曰:“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指出治痰应结合理气。同样治瘀亦不能见瘀治瘀,应该重视行气补气在活血化瘀中的作用。总之,在老年病中,痰、瘀是标,治标以疏通为贵,应避免黏腻;虚是本,治本是扶正补虚,以恢复脏腑阴阳及气血津液的功能,从而消除产生痰、瘀的根源。此外,还应注意补虚时要权衡标本、缓急、轻重,采用通补兼施的方法,或先祛邪后补虚,或先补虚后祛邪。祛邪时宜辨明痰瘀标本,或重在祛痰兼以化瘀,或重在化瘀兼顾祛痰,或祛痰、化瘀并重,再随证酌加调理气机之品,灵活运用。下面就几种疾病来论述一下李锡光教授如何辨治心脑血管疾病。
心力衰竭是指由各种病因引起心脏舒缩功能障碍,心排血量减少,不能满足组织代谢需要而导致的一种综合征,临床上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瘀血及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为主要特征。本病可归属中医学“心悸”“喘证”“水肿”“肺胀”“痰饮”等范畴。中医学认为,心力衰竭之所以发生,其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心阴阳气血亏虚,尤以心之阳气虚衰突出,标实突出表现为血瘀、痰浊,尤其是血瘀。
李锡光教授认为,心力衰竭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加重的过程,在其早期,主要是心气不足,由于气与阳互为助益,故心气虚很快累及心阳致心阳亦虚,在临床上有时难以分开,气虚推动无力,阳虚鼓动不力,气虚血不行,气虚水亦不行,于是血行瘀缓,痰湿内生,表现出夹瘀、痰、水之象,总以虚为本,虚中夹实为病机特点。进一步发展可出现气阴两虚夹瘀、气虚血瘀、阳虚水泛等不同证型。其病位在心,与肺、脾、肾相关。
在临床中,李锡光教授运用补益心气、活血化瘀、化痰通络的方法治疗心力衰竭,疗效证实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力衰竭有着明显的优势。
慢性肺心病失代偿期心力衰竭明显,属中医学之肺胀,病变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及心。其既有正气虚弱的一面,又有痰瘀伏肺的一面。在肺心病的治疗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补气,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活血化瘀法的运用。在临床上,李锡光教授善用大剂参、芪合血府逐瘀汤治疗肺心病,屡用屡验。
高血压是目前最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呈加速上升的趋势,中医中药在改善患者全身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中西医结合疗法仍不失为目前高血压防治的最为理想的方案。
根据其临床表现,高血压可归属于中医学“眩晕”“头痛”“心悸”“失眠”等范畴。李锡光教授认为,高血压的本质是本虚标实。本虚者以心气不足为主,标实者以血瘀、痰浊为主。疾病早期多以实证为主,进一步发展则因实致虚,到后期则多虚实夹杂。这也是高血压对靶器官的损害从轻到重的过程。气虚血瘀是该病最常见的证型,治疗以益气活血为法。
高脂血症是一种常见的脂代谢紊乱综合征,部分病例可归属于中医学“眩晕”“胸痹”“中风”等范畴。就其病机而言,多归于痰浊、瘀血证的范畴。其主要病理机制为代谢紊乱,脂质堆积,壅塞脉道,气血不通。
李锡光教授提出了“高血脂为血中的痰浊”的见解,主张对高脂血症以痰浊论治,并强调该病的产生与肝脾失调密切相关。肝脾失调是其产生的主要病理基础,痰、瘀是其病变之标。治疗当以疏肝理脾为主,兼顾其标。李锡光教授自拟调脂胶囊治疗高脂血症,以标本同治、攻补兼施为治则,以化痰湿、祛瘀血为治法,尤其重视健脾化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