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看待中医学与西医学
当前在如何对待中医现代化及如何进行中西医结合的问题上,反对的意见一直不绝于耳,特别是对于西医方法的借鉴和应用,有人以为是在消灭中医。对此问题,李锡光教授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李锡光教授认为,中医的发展离不开西医的支持,西医非但没有消灭中医,反而在支持着中医的发展。
对于很多疾病来说,原发病的治疗因西医疗效显著、见效快而成为首选,占据了治疗的主导地位,相比而言,中医已经处于“辅助地位”,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中医并非无所作为,而是应该重新定位,将治疗重点由治疗原发病转移到减轻西医西药不良反应上来。比如,高血压,中药的降压效果是无法与西药相比的,尤其在2级、3级的高血压患者中,就当前而言,降压的主导治疗药物仍是西药。患者在服降压药后,虽然血压恢复正常了,但仍可能有头晕、头痛等症状,西医对此没有好的办法,中医却能解决问题,中药对治疗高血压所引起的头痛、头晕等症状就十分有效。再如,心肌梗死,有些患者经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性命保下来了,但心绞痛、全身乏力等症状仍无法解决,生活质量严重受影响,中医的辨证治疗可以十分有效地缓解这些患者的心绞痛、气虚乏力等症状。从这些疾病的中医治疗效果来看,中医无须与西医比高低,也不可比。我们也必须正视现实,我国目前的医疗预防主体依然是西医。但是,这并不是说中医对这些病的治疗无所作为,关键是重新定位中医的切入点,要做到与时俱进。因此,就当前而言,一个好的中医大夫,不但要有纯熟的辨证论治技巧,还要了解西医的进展、优势及缺陷,从而找到中医的优势及临床应用的切入点。在临床中,要知道哪些病、哪些阶段应用中医药治疗效果最好,重新定位中医的治疗,这就要求中医的辨证论治思路也要在与西医的不断比较、不断协调中与时俱进。比如,上面所说的心肌梗死患者,可先行介入治疗等西医治疗,介入治疗后的治疗则是中医的优势所在,中医此时应发挥自身的优势。所以说,中医是大有作为的,但无须与西医比高低,应该是“它”(西医)发挥它的特长,“我”(中医)发挥我的优势。
对中医的前景抱悲观的看法是不对的,但把中医说得完美无缺,什么病都能妙手回春,也是不切实际的。李锡光教授认为,自己不是一个纯中医,而是一个现代中医,但归根到底是一个中医。李锡光教授熟练掌握了中医的理论和诊疗技能,又掌握了本专业的西医诊疗技能,临床中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在抢救危重患者时,他明白在什么时候应用西药,什么时候应用中药;在治疗慢性患者或急危重症缓解期的患者时,他基本就只用中药。李锡光教授反对用西医的标准来评价、管理中医,但又坚定地认为,中医必须掌握本专业的西医基本知识。当今的中医院,必须引进现代诊断技术;而当代的中医则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的诊断技术,以提高中医的诊疗技能,并为中医的诊疗活动保驾护航,这是时代对中医的要求。当今社会对中医院的要求是它首先是医院,然后才是中医院,中医院必须要有参与社会紧急医疗救助任务的能力。
我们必须纠正那种认为中医院使用CT、核磁等现代诊疗设备就是“西化”的观点。这些观点的错误是把本是诊断手段的现代诊疗设备与西医画上了等号。要知道,来源于物理学科、工程技术与计算机科学研究成果的内窥镜、X线机、心电图机、计算机断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等,其本身只是认识人体奥秘的工具,并不具备西医或中医的属性。因此,它们既可以为西医所用,同样也可以为中医所用。中医院引进这些先进设备,丰富了传统中医诊断学的内容,是中医诊断技术望、闻、问、切的延伸,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病情,是对中医整体观的有效补充,这是人类文明成果为中医创新发展创造的条件。
当代中医必须吸收文明成果为我所用,以提高中医的诊疗水平。那些认为中医利用了现代诊疗设备就是“西化”的人,如果他是个中医,那是无知与愚蠢;如果他是局外人,那是对中医的歧视。X光、CT、心电图等都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结晶,不具属性,即不具西医或中医的属性,不管西医、中医都能用它诊疗疾病。
李锡光教授认为,中医诊病由单纯的察色按脉到借助于现代影像和生化检验,是中医的一大进步。作为当代社会的一名医生,应尽一切可能,利用一切先进的条件和技术把病情诊断清楚,这是医生的责任。从疾病的诊断而言,西医明显比中医准确,而患者要求以直观的检测指标来指导治疗、解释病情也是合情合理的。这并不是谁要改变中医,而是现代社会的需要,是科学进步的表现,是历史使然。因此,我们在临床诊病时,应该谨慎有加,可以参考西医学的检查诊断,这样既有利于中医进一步的辨证论治,也避免贻误病情。比如,我们面对一个胸闷胸痛的患者,应该先分析心电图,然后再决定下一步的处理措施。如果心电图无异常或仅有轻微异常,则可一般处理,如心电图提示急性心肌梗死,则须紧急处理,方不致延误患者病情;再如,一个胃脘痛的患者,若胃镜及病理检查提示胃癌,则应告知患者,可尽快手术并结合化疗治疗此病,而不能要求患者只是服用中药。可见单纯的察色诊脉,已不足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李锡光教授认为,一个临床中医师如果掌握了相关的西医学知识,会帮助其在更深的层次上去认识中医。虽然中西医理论体系还是思维模式有很大的不同,临床诊治的优势与不足各异,但中医、西医都是面对同一“患者”,因而中西医之间必定有其共同点。所以,中医临证中要吸取西医学之长补自己之短,使之成为中医临床诊疗技术的补充手段,或使之成为中医辨证论治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医者的诊治思路必定广阔,疗效必然较高。
譬如,可将心电图作为脉诊的延续。李锡光教授认为,当代中医仅了解中医固有的脉象含义是不够的,应把脉象与心电图知识结合起来,使之从更高的层次上了解中医的脉象本质。如结脉,它在脉诊中的表现是“缓而时止,止无定数”(即脉率慢而不规则),但它可以包含着多种心律失常,室早、房早、结早、缓慢型房颤以及窦房传导阻滞、窦性停搏、二度房室传导阻滞(下传比例不一致时)等。又如迟脉(脉率<60次/分),可见于窦性心动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交界性心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等。了解了结脉、迟脉这些深层的知识,对于临证辨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他脉象亦然。
又如心肌梗死的发病机理,西医学认为,绝大多数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造成管腔狭窄而成的。在此病变的基础上,一旦粥样硬化斑块增大、破裂出血,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及/或持续痉挛,可使冠状动脉血管进一步狭窄甚至完全闭塞,血流降低使心肌细胞出现缺血性损伤。当缺血持续并进一步加重,心肌就会出现不可逆的损伤,即发生心肌梗死。因此,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斑块破裂出血,血栓形成,使冠状动脉闭塞,导致了急性心肌梗死。另外,冠状动脉持续痉挛,亦可使冠状动脉闭塞,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借鉴西医学冠状动脉脉痉挛学说,李锡光教授早在1997年就提出,气虚血瘀是心肌梗死的主要病机,而心脉绌急亦为重要病机。以此理论指导临床,创制了经验方养心通脉饮,多年来将其用于冠心病的治疗,收到很好的效果。
实践证明,西医的诊断是保证现代临床中医辨证和治疗质量的基础。有了疾病的明确诊断,我们才能对病位、病情和疾病的发展阶段有一个较为清楚的了解,才能使中医的辨证论治有的放矢。可以说,西医诊断为中医辨证论治的准确性和合理性提供了有效保障。中医应把西医学中对中医学有用的部分吸收进来,以取长补短。中医如果“自我孤立”或刻意“排外”都是错误的。
医学发展到今天,对一般疾病的治疗逐渐趋于综合性,因为综合疗法更全面,特别是中西医结合方法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事实上,中医众多优势是在中西医结合运用的过程中得以发挥和体现的。一味地追求纯中医特色而拒西医学于千里之外的观念和做法,并不符合现代中医临床的发展现实。
李锡光教授认为,要成为一个新一代有作为的中医,对你所从事专业的西医知识,如药物的应用及其他的治疗手段,你可以不用,但不可不知,不知而且不用是盲目排斥,其后果是处处被动。因为就某一个患者的疾病而言,必有它自身的发展变化规律,这些发展变化规律绝对不会因为中西医对它有不同认识而有所改变。如果一个医生能从中西医两方面来认识、诊治一个患者,对疾病的了解必定会深入得多,这对患者来说也是一个福音。中医只有开阔视野,解放思想,不断汲取中西医两方面的精华,才能成为一代名医,故步自封、抱残守缺是要被淘汰的。中医药现代化需多学科结合,应站在科技前沿审视中医的优势和特色,引进现代自然科学、生物信息学及循证医学等学科的新技术、新方法,开展多学科研究,而不是只重复自己的历史优势。
但凡科学的东西,都应该是不断发展的,应该对先进的科学思想和技术不断加以吸收和借鉴,取长补短,不断创新,这样才具有生命力。如果我们现在面对着最先进的科学思想和技术视而不见,那就有愧于做中医事业的继承者。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我们主张的是用现代科学思想和技术来帮助中医提升自己的水平,不是用它来置换中医。中医必须“开放”,不能搞“自我封闭”“自我孤立”,必须吸收现代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包括西医学)为我所用,否则中医只能停滞不前。
中医理论的现代化,只能是中医理论自身的辩证否定,它不可能转换成另外的一种理论来实现中医现代化。中医药的发展需要在继承中医药传统理论精华的基础上,努力用现代语言诠释古老的理论,用现代科技印证传统理论,不断赋予中医理论以时代的气息,使传统的中医理论与时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共同前进。
中医未来的地位是取决于它的发展与创新,而不是它过去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