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写作内容
基于选题意义及研究现状,笔者对法律论证的可接受性研究主要包括法律论证可接受性的内涵分析、法律论证可接受性的评价标准以及法律论证可接受性的实现三个方面。全书分为五部分:
第一章“导论”。
第二章“非形式逻辑与可接受性理论”,对非形式逻辑的含义及其在法律论证中的方法论意义进行了分析,另外对几种可接受性理论进行了介绍及评述。
第三章“法律论证及其可接受性的内涵”,分析了论证与法律论证的含义及二者与相关概念的区别,对法律论证可接受性的含义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法律论证有效性与可接受性的关系。
第四章“法律论证可接受性的评价标准”,首先介绍了非形式逻辑的论证评价标准,并分析了该标准与法律论证评价标准的关系,提出了法律论证可接受性的具体评价标准。
第五章“法律论证可接受性的实现”,结合具体案例探讨了法律论证可接受性的实现方式,并分析了法律论证的主要适用领域——司法裁判中法律论证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实现裁判可接受性的几点建议。
【注释】
[1]参见中国铁路物资广州有限公司与何细战、湖南力邦物流有限公司等买卖合同纠纷、保证合同纠纷案(最高人民法院[2014]民申字第1767号)。
[2]参见浙江顺风交通集团有限公司与深圳发展银行宁波分行借款合同纠纷一案(最高人民法院[2005]民一终字第116号)。
[3]舒国滢.法学方法论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20.
[4]陈金钊.法律方法论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2.
[5]霍姆斯法官对逻辑与经验的关系的论述,其本意不是全面否定逻辑。“In one of the best-known passages of The Common Law,Oliver Wendell Holmes writes:It is something to show that the consistency of a system requires a particular result;but it is not all.The life of the law has not been logic;it has been experience.The felt necessities of the time,the prevalent mor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even the prejudices which judges share with their fellow-men,have had a good deal more to do than the syllogism in determining the rules by which men should be governed.The law embodies the story of a nation’s development through many centuries,and it cannot be dealt with as if it contained only the axioms and corollaries of a book of mathematics.”
[6]任晓明,桂起权.非经典逻辑系统发生学研究——兼论逻辑哲学的中心问题[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10.
[7]武宏志,周建武、唐坚.非形式逻辑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
[8]原文为:“‘所有的人都会死;苏格拉底是人;因此苏格拉底会死。’就让我从这个恰当且著名的(尽管,我们有时会注意到,这并不是标准的)三段论开始。这一论证的有效性……而不是结论的真实与否,结论真实与否取决于大小前提是否真实……看上去令人完全信服。但这只是因为这个结论,即苏格拉底会死,是包含在大前提对‘人’的界定中了。这个前提实际说的只是:这里有一个贴了标签‘人’的箱子,箱子里有一些东西,其中每一个都‘会死’。小前提则告诉我们,箱子里的东西都有个名字牌,其中有一个牌子上写的是‘苏格拉底’。当我们把苏格拉底拿出箱子时,我们就知道他是会死的,因为箱子里唯一有的东西都是会死的。因此,我们拿出来的不过是我们预先放进去的东西。”(波斯纳:《法理学问题》,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49页。)
[9]易延友.证据法学的理论基础——以裁判事实的可接受性为中心[J].法学研究,2004,(1):99-114.
[10]苏力.解释的难题:对几种法律文本解释的追问[J].中国社会科学,1997,(4):12-31.
[11]Stephen Toulmin.The Uses of Argument[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1.
[12][荷]菲特丽丝.法律论证原理:司法裁决之证立理论概览[M].(张其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45.
[13]Perelman.The new rhetoric and the rhetoricians:Remembrances and comments[J].Quarterly Journal of Speech,1984,70(2):188-196.
[14]赵艺、熊明辉.语用论辩学派的论证评价理论探析[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7,(4):32-36.
[15]Frans H.van Eemeren·Bart Garssen.Pondering On Problems Of Argumentation[M].The Netherlands:Springer,2008:25.
[16]陈金钊.法律方法论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