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有效性的判断

(一)论证有效性的判断

“有效”是指“能够实现预期的目的,有效果:有效方法,有效措施,这个方法果然有效”[67]。如“有效教学”,指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了知识,得到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现代汉语词典》对“性”有多种解释,与“有效”结合有关的解释有以下几种:“(1)物质所具有的性能;物质因含有某种成分而产生的性质:黏性、弹性、药性、碱性、油性;(2)表示名词(以及代词、形容词)的类别的语法范畴。语法上的性跟事物的自然性别有时有关,有时无关。例如俄语名词有阳、阴、中三性。”[68]在论证领域,“有效性”是指论证的一种品性,“性”为“有效”的名词性后缀,“有效性”具有描述性与评价性双重意思,指论证本身符合逻辑推理规则,前提可接受,结论也被认可,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对于论证,可以有不同的评价方法,在逻辑学领域,“形式有效性”是区分论证好坏的标准。论证是有一系列推理构成,因此推理的有效与否直接关系到对整个论证的评价。推理一般分为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的结论是一种必然的,而归纳推理则不具有必然性。推理的结论是从其前提中符合逻辑规则地推导出来的,那么此推理是有效,反之则是无效的。在逻辑学上,有效性一般指演绎有效,那么归纳推理是否存在有效性问题?“当我们说有效时,是从演绎标准去说的,而与归纳标准无关,因而是指演绎有效。传统所理解的演绎推论,其实是从演绎标准去理解的推论,同样,归纳推论是从归纳标准去理解的推论。”[69]在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中,应用不同的标准来判断,“有效性”不是“必然性”。在归纳推理中,用“归纳强度”来判断,虽然归纳推理的结论具有或然性但不能否认归纳推理的有效性问题。

对于论证的有效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评价。苏珊·哈克认为有效性有三种类型:“(1)逻辑的:前提和结论之间是否存在一种适当的联系?(2)实质的:前提和结论都是真吗?(3)修辞的:论证能说服、吸引听众并适他们感兴趣吗?”[70]这三个有效性实际上是从语形、语义及语用的角度分析有效性。戈维尔认为,“有效性”有三种含义:(1)总有效性:论证的前提与结论之间有合适的联系,并且前提对结论提供充分理由支持,那么该论证具有总有效性;(2)语义有效性:结论是从前提中演绎出来的,前提真而结论假是不可能的;(3)形式有效性:结论是从前提中通过正确的逻辑推理规则演绎而来。[71]任晓明、桂起权认为对推理的有效性或说服力进行评价的主要方法有:(1)逻辑的评价,考虑前提与结论之间是否存在着合理的联系,即证据支持关系;(2)关于实质性内容的评价,考虑前提与结论的内容是否真实;(3)修辞的和心理的评价,考虑推理论证能否吸引或感动听众,能否抓住听众的心理。[72]以图尔敏为代表的论证逻辑学者认为:逻辑有效性的概念包括形式有效性、实质有效性、修辞学的有效性。图尔敏认为,演绎标准只适用于分析形式有效、必然的论证,但该标准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实践中的论辩、论证。“逻辑学理论发展中的最主要的曲解,总是把一个领域内的论证的优点与有效性视为普遍标准”[73],图尔敏否定了“形式有效性”在实践论证中标准。

在演绎论证中,结论如果严格地从前提中推导出来,该论证是有效的。演绎论证只有“有效”与“非有效”之分,没有其他的可能性,因为演绎论证中不涉及价值判断,只有形式有效与否。判断一个演绎论证的有效性,我们都假定前提是真的,从该假定出发,结论是不是有可能是假的。如下面这个例子:

前提1:所有的高校都是教育机构。

前提2:北京大学是一所高校。

结论:所以,北京大学是一家教育机构。

在上述论证中,从经验判断两个前提都是真的,而涉及的三个概念:教育机构包含高校,高校包含北京大学,毫无疑问教育机构包含北京大学,所以从该前提出发不可能得出假的结论。所以上述论证具有“有效性”。

如果前提都是真的,但结论是假的,该论证不具有“有效性”。如:

前提1:所有的高校都是教育机构。

前提2:新东方是一家教育机构。

结论:所以,新东方是一所高校。

该论证的两个前提都是真的,但从前提推不出结论,因而该论证不是有效的。在逻辑上,论证的有效性不是由事物的实际真假决定,有效性是由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关系决定,即前提能支持结论。从以下真值表(表3-1)可以清楚地看到前提、结论、有效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表3-1

在归纳论证中,如果论辩者主张前提为真而结论为假是不大可能,如果这项主张是真的,那么该项论证可以称为强的。因此,在强的归纳论证中不大会出现前提为真而结论为假,但结论是从前提中或然地得来的。弱的论证中其结论不是或然地从前提中得出。[74]判断归纳论证与演绎论证的有效性类似,都是从前提与结论的关系来考察,如果前提是真的,结论是不是或然地从前提中得出。归纳论证的强度不在于前提和结论的真假,而是前提对结论的支持度。参照演绎论证,可以构建一个评价归纳论证强度的真值表(表3-2)。

表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