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即兴评述》是一本关于“器”的书。

它跟“道法术器”和“君子不器”有关。

因此,这本书的前言,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关于“道法术器”。

先说一个看上去和“即兴评述”似乎八竿子打不着的东西,那就是源自老子《道德经》的“道法术器”。2500年后,在传统的辩证哲学思想跟现代传播的理论和实践之间,依然可以用这种有效的对应关系来解释。

道:就是核心思想、理念和本质规律。

法:就是法律、规章、制度、方法。“法”是以“道”为基础制定的原则,比如“道法自然”或“以人为本”都与这个“法”密不可分。

术:是以道为指导原则,做出反应和选择的行为与技巧。“以道御术”,亦出自《道德经》,很多人把“御”看作“承载”,其实更贴切的是“驾驭”。

器:本质就是“有用者也”。

《易经·系辞》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思就是把有形的东西抽象上升为规律就是道,把有形的东西具体下用作某种功能就是器。“器”为“具体而有用者也”。无道,不成器;没有器,则无以载道。

很多时候,某一领域不缺少理论家,但缺少能够切实落地的人。还有的时候有了核心技术,但缺少技术推广应用的方法。对一个技术具体怎么应用会有很多的字面解释,但没有具体的方法和路径。许多看上去有指导性的理念,基本上都是在指导“方向”,而没有具体的“方法”。

《即兴评述》就在“道法术器”的最末端,旨在以口语传播的“道”为基本指导思想,探寻“落地”的方法。

第二部分,关于“方向”和“方法”。

白岩松在第20届齐越朗诵艺术节暨全国大学生朗诵大会的学术论坛发言中说:“在我们的传播教育当中,我一直觉得我们一起要去改变一个东西,我们在方向上付出的时间太多,我们都在教方向。我觉得教育应该是用很短的时间,大家统一方向,用绝大多数的时间来教方法。因为方向从来不自然诞生方法,但是方法却可以确定方向……没有方法,光有方向,教育有什么用?教育不是在教方向。我认为教育是明晰它的方向,然后教方法,让学生能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我们需要在知道了我‘说什么’后,重点往‘怎么说’方面去努力。”

《即兴评述》所涉及的正是这个“方法”。

第三部分,关于“即兴评述”。

为什么要学好即兴评述呢?

因为它几乎是一切考查性语言活动的基础。近年来,在各种语言类考评中,无稿表达问题最多。

无稿表达主要包括即兴评述、即兴演讲、模拟主持和即兴答问等形式。其中,即兴评述由于考查的综合性强、难度大,又是无稿表达中出现问题最多的。

即兴评述需要套路吗?

遇到不熟悉的材料怎么办?

容易跑题怎么办?

心里明白但组织不起语言怎么办?

……

类似的问题是不是还有很多?

基于此,《即兴评述》希望能够探寻口语传播的“道”与即兴口语学习的最佳接口,希望有助于教师结合不同任务类型的特点对教学策略做出调整,希望学生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来认识正在进行的即兴评述这种“任务”,从而促进即兴评述朝着准确、流利和精彩的方向发展。

《即兴评述》遵循“道在术中,以道御术”的规律。它由六章、三大部分组成:第一章到第四章的即兴评述宏观指导、第五章四个常见即兴评述形式的分类指导和第六章即兴评述的临场状态调控。

道家的“道法术器”,如果是以出门旅游为例,可以这样描述:

道:你的目的地。

法:你选择到达的方式。

术:你的开车技术。

器:你选择开哪辆车。

而作为即兴评述的“道法术器”,是这样的:

道:口语传播的大规律,在这之下你要达到的目标。

法:口语表达的择词、组句、排序等显性方法或潜在规则,在这之下你选择的练习提升的方式。

术:你用来提升即兴评述能力的种种技术。

器:将这些规律、规则和技术一一落实的方法。

道是无形的,器是有形的。有形的物质都是器,不单指器皿;而道,是所有器物存在、运动、发展的总规律,是无形的。但是,道器不离,无形的规律(道),恰好就存在于有形的器物之中。

同为姜燕的口语传播系列研究著作,作为“道”,有《汉语口语美学》;作为“法”,有《即兴口语》;作为“术”,有《问答术》《论辩术》;而《即兴评述》,就划归到“器”中吧,但它的目标是成为一个利器。凡事都有一个起步,你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始于足下。学习即兴口语表达的人可以试着从即兴评述这里起步,秉承“大道至简”原则,举一反三,时时研读演习,才会百炼成钢。小“器”的目标是成就口语传播的大“道”。

古人云“君子不器”,说的乃是“小器”,而我们要成的是“大器”。“教方法”其实很难,从这一点上来说,《即兴评述》是一本关于“大器”的小作。

姜燕

202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