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的两大类别

一、话题的两大类别

相对于新闻即兴评述来说,话题即兴评述的材料内容范围很广,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根据话题的内容可以将之细分为新闻热点类话题和社会观点类话题两大类。

(一)新闻热点类话题

话题即兴评述中的新闻热点类话题评述,和上一节的新闻即兴评述很像,区别在于字数和表述方式。

这类题目的素材,通常是某一时期、某一方面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和难点社会问题,它通常是一个高度概括的新闻话题。例如:

你怎么看帮同学写作业挣外快现象?

如何看待“伪娘”文化等反串之风?

近日出现不少老年人因智能化“被弱势”的新闻,智能时代如何不让老年人掉队?

很多小区的物业都拒绝共享单车进入,但有人认为共享单车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问题。你对此怎么看?

风驰电掣的外卖小哥交通违法事故率不断提高,你怎么看?

“我们被手机控制了”,你如何看这句话?

这类题目对于见多识广、对生活认识深刻、了解社会、长于发散思维的评述者来说比较容易;但对抽到不熟悉的题目,又不善于联想的评述者来说,这类题目的难度高于新闻即兴评述。

(二)社会观点类话题

社会观点类话题的评述中心,本身就是一个观点。即兴评述要以这个观点为中心话题进行评述。它又可以细分为四种类型:俗语谚语类话题、政策解析类话题、自选观点类话题和两重看法类话题。

第一,俗语谚语类话题。

俗语谚语类话题题目中的关键内容是广泛流传于人们生活和工作中,同时又得到人们基本认可的一些谚语、俗语和道理。这类评述素材本身就是一个流传甚久的观点。例如:

“志和者,不以山海为远”,对此谈谈你的理解。

你怎么看“行百里者半九十”?

谈谈你对“随心所欲不逾矩”的理解。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这句话怎么理解?

对这些题目的评述首先要解释原词原意,然后以发展的眼光来给出新的解读,同时还要联系当今的社会现实和自己的感悟。

并非所有的谚语和俗语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有的有很大的片面性,还有的已经不能与时俱进,这些谚语、俗语或道理在现实生活、工作中受到了质疑。例如:

俗话说“车到山前必有路”,按照这样的观点,人们干工作、做事情就不需要有计划吗?请谈一谈你的理解。

这就需要在面对这些题目时既了解古语,也深谙现实。在评述中做到古今结合,古为今用。

第二,政策解析类话题。

这类题目给出的是一个已有的做法或者政策,评述者要围绕着现有的做法或政策,结合现实谈谈自己的理解。例如:

艰苦朴素、反对奢侈、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又是当前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政策。对此,你如何理解?

国家提出将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你如何理解这一字之差?

习总书记指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涉及已有政策的评述,需要评述者先对国家政策、社会形势和社会问题有基本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分析才能有的放矢。评述时先要解释政策以及政策出台的背景,既要谈看法,还要能举出现实的例子,因而评述者要具备一定的时政分析能力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洞察力。

第三,自选观点类话题。

自选观点类话题,其实就是考官把命题的环节交给了考生,题目中没有提供观点,而是仅有一个话题范围,需要评述者在评述前自己选出一个观点。因此,此类题目给了评述者较大的自由表现空间。例如:

你认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朝代是哪个?

你的男(女)神是谁?为什么?

如果世界上有“后悔药”,你打算把哪一段时光重来一遍?

说说你身边有哪些陈规陋习,应如何克服?

在我们国家的建设成就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项?谈谈你的认识和感想。

如果战争明天来临,今天你会做些什么?

面对自选观点类话题,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题目之下,落脚点的确立非常重要,要找自己熟悉的、有话说的点来展开评述,不要依赖惯性思维,否则不仅会落入俗套,无法谈出具有个人特色的见解,而且还有可能说几句话就山穷水尽了。比如这道题目:

谈谈我们的教育中最缺少什么?

这个题目看上去有一个评述的主题,就是“教育”,但在这个范围内评述之前还要自拟一个中心论点:那个缺少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是自由?是个性?是创新?是启发?在选择中心论点之前,评述者肯定要做一番衡量。

还有另外一种题目看上去似乎不难,很接地气,自由度也很大,但是要说出理由来就不那么容易了:

现在超市里出售的鸡蛋也是类型丰富:散养土鸡蛋、圈养土鸡蛋、家养鸡蛋等,让人眼花缭乱。如果让你买鸡蛋,你挑哪一种?为什么?

这道题,说自己打算买哪一种鸡蛋,这不难,难的是给出什么样的理由,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将评论上升到一个比较高的层次。选哪一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对这个论点的熟悉程度,能否围绕着它做出充实的、有理有据的评论。自选观点类话题评述的关键,是评述者能否弄清这个题目的用意,在选择了论点之后还能展开洋洋洒洒的评述。

第四,两重看法类话题。

两重看法类话题,也叫正反型观点评述,它有点像论辩题目,提供了针对某一问题的正反两方面的看法,似乎正反都有一些道理,需要评述者做出选择性分析。

两重看法类话题,评述的基点是一对矛盾命题,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论辩中的正方和反方。这种题目很好判断,它区别于一般社会观点类话题的最明显之处在于:两重看法类话题的观点只有正反两面。例如:

作为一名在校生,你认为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师队伍应当优先发展哪一个?

你认为国与国之间是“国强必霸”好还是“平等相待”好?

有人说,领导者有丰富的经验是首要的,创新是次要的;有人说,领导者的创新是首要的,经验则是次要的。你的看法是什么?

当代社会更需要冷静的头脑还是热心肠?

人有没有表达偏见的自由?

情比金坚还是金比情坚?

富余的社会资源应用于探索未来还是改善民生?

高校大量引入留学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两重看法类话题往往与评述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密切相关,评述者拿到题目后能展开思考,容易引出话题;这些问题一般都没有法律和道德上的定论,允许个人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发表不同观点。面对两重看法类话题,评述者是否具备批判性思维很重要,批判性思维可以在评述时带来创造性的分析,这是观点对抗的兴奋点和内在动因。只有对某个事物持怀疑、批判态度时,才会产生探究和辩驳的兴趣与热情,在即兴评述中才会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好的评述应有创造性的分析,敢于和善于提出新的具有建设性的观点和论据。

有的正反型观点评述,是以两人或者三人一组的方式进行的,这种集体参与的评述,也是要先挑选一个立场,然后再按照惯常的评述方式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