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换行为和转化控制
很多人都有过“无心插柳”和“歪打正着”的经历,这给我们的启发是“放下包袱”才能“开动机器”。即兴评述本来只是一个任务,然而,它的结果可能导向一个好的求学机会、一个称心的工作和美好的前景,因而会出现动机过强带来的严重心理负担。
期望过高背上思想包袱,会导致过度紧张,除此之外还有自我意识过敏、消极暗示等因素,有的人过分突出了自己的细枝末节,思想压力过重,越是追求完美,就越担心自己表现不好。比如,某位应试者说话带方音,或者长相上某一点不够好,这时应试者有一种外表扭曲的自我形象感,就会加重心理上的紧张和压力。
即兴评述中的“克拉克现象”分“性格型克拉克现象”和“环境型克拉克现象”。性格内向安静,特别是自卑心理强的人较难适应考场的严肃气氛,对外界的刺激过于敏感,有的人尽管基础不错,但经历多次练习依然容易出现“克拉克现象”。“环境型克拉克现象”属于相对短暂的状态,出现频率很高且很普遍,考生怕现场的声音,若评委有小声说话或某个幅度较大的动作时就会很紧张。
逻辑能力差或语言组织能力不好的人,拿到题目后不知道从哪方面入手,语言和思维不协调,词语搭配不当,调取失误,更容易加剧焦虑感,诱发语流失畅。相关训练可以从平时做起,多关注周围的事件和新闻,经常自言自语地复述某件事情;多尝试和不同的人交流,激发出与人交流的欲望。
对于容易紧张的人来说,可在平时学会放松自己,身心相通,身体放松时紧张也就得到了缓解。有几个简单易行的减压办法:
(一)打个哈欠
哈欠是替换行为(displacement activity)的范例,打哈欠是对压力的回应,它有助于替代焦虑。
你观察过周围的候考者吗?凡是那些处于紧张、兴奋之中,思想高度集中的人是不会打哈欠的。打哈欠通常是在工作告一段落,精神放松、疲倦之后才会出现。打哈欠是精神、肢体处于松弛状态的结果,哈欠原本是身体疲乏的表现之一,有人正在打呵欠,这是机体正在调整疲倦的表现。
打哈欠的目的是增加吸氧量,它具有“清洁大脑”的作用,可以减轻紧张,放松神经;它实际上是一次深呼吸,可以排出肺内的二氧化碳,吸入更多的氧气。
既然如此,可在感到紧张时打个哈欠,可能你会发现它的放松作用非同小可。
打哈欠是想打就能打的吗?差不多。哈欠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人们一旦看到别人打哈欠,甚至读到打哈欠或想到打哈欠,就有可能打哈欠。所以说,你可能一时半会不好操控你的紧张情绪,但相比之下倒是好操控你的哈欠。
(二)开心一笑
你平时有储存笑话的习惯吗?这是一个好习惯。
开始即兴评述之前,如果环境允许,可以和周围的人说笑一下,给别人讲个笑话。如果旁边没人,自己回忆一下脑子里最可笑的几个笑话或场景。开心一笑可以让紧张的躯体迅速放松,肌肉不再紧张,血压、心跳有所缓和,心理也会感觉轻松很多。考前交流时要避开那些喋喋不休地诉说自己多紧张,以及考试的种种难度的应试者。很多人在上考场前脑子里和话语中不断出现:
我紧张啊紧张啊。
我今天状态不好。
我恐怕会出错。
我预感到我会卡壳。
我要说不下去了就麻烦了。
……
这些不良的心理暗示只会给自己带来不安,人为地制造紧张气氛。这些消极的暗示特别容易分散评述者的注意力,降低自信。表达焦虑与即兴口语流畅度两者间有着明显的关联,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一些不太自信的评述者,在考场上进行即兴评述时,出问题的概率更大的原因。
容易紧张的人,可以带上自己平时喜欢的一件小玩意,考前的一段时间里拿出来看看、摸摸,对放松也会有效。
(三)放段音乐
放上一段音乐,和看个笑话具有同样功效。它和开心一笑一样,属于“转化控制”。
“转化控制”是通过另一种活动或有意识地改变注意的指向来缓和紧张情绪的方法。如听音乐、看图片、玩抖音,还有秀一个自己最拿手的动作或姿势等,都可以用来摆脱消极的紧张情绪。许多人都知道听合适的音乐可以放松身体也放松心情,考前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进行放松。注意,最好是轻松的音乐。如果是歌曲,要挑选轻松的、中性的,以免因为歌词诱发分神。如果离上场时间还长,身边有自己喜欢的乐器也可以拨弄一下。手上的肌肉一旦运动起来,大脑就不那么紧张了。
(四)消耗热能
消耗热能,严格说来属于“冷化控制”,这里也放在“转化控制”部分。由于紧张情绪会使人体内产生大量的热能,在面试上场之前,可以设法使肌肉交替紧张或松弛,以提前消耗掉无用的热能。可以让脚使劲地踏地,或者做下蹲运动,直到感觉到腿上有许多热能要释放出来,然后再使它松弛,直到紧张不复存在为止。或者双手先是紧握,然后再放松,重复几次,让能量消耗殆尽。使用一些机械的方法自控,如咬紧嘴唇、手捏肌肤等,这种动觉刺激在大脑皮层能引起强烈的兴奋,对已有的兴奋情绪起负诱导作用,也能达到冷化情绪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