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清晰的思维主线

二、确定清晰的思维主线

即兴评述的串联也就是即兴评述内容的组接方法,确定清晰的主线需要用一种符合逻辑和听众接受规律的方式将即兴评述的内容串起来。可以提前设定主线,事先对立意和选材、组织和表达等有一个统筹的安排。

例题4是按照“界定—渊源—对策”的“三步路径”来进行评述的。

例题4

浙江杭州市某小学推出“轻声教育”,要求学生在不同场合使用相应等级音量说话。校长接受采访时称,国民素养要具备国际水准,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同的场合控制说话的音量。你对此怎么看?

例题4中提出了一个“轻声教育”的问题,下面是围绕着这则材料,顺着“三步路径”展开的评述:

第一步,对“轻声教育缺失”的描述和界定。

“轻声教育”,是一种“公共空间意识”的教育,图书馆、纪念馆等公共场所不能大声喧哗。近年来,我国国民的素质有所提高,然而,“轻声”往往仅限于图书馆等文化场所,在走廊、高铁、公交车等其他公共场所里,还是经常见到一些人粗声大嗓说话和接电话,随意嬉笑打闹等。这就是一种“公共空间意识”的缺失。

第二步,列出“轻声教育缺失”的原因。

推行“轻声教育”,先要寻找问题的源头。在“轻声教育”上,仅靠学校教育难有长效,“轻声教育”的缺失,很大原因是家庭教育重视度不够。许多孩子喜欢大声说话,和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方式有关。家庭教育是落实“轻声教育”的重要环节。年幼的孩子非常容易专注在一件事情上,听不见大人说话,这时,家长倾向于提高音量,让孩子听见自己的话语。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这样一个意识:想让人注意到自己,就要提高音量大声说话。

童年时期,如果家长习惯大声说话,孩子自然也会不自觉地提高音量。

孩子的天性容易兴奋,容易大呼小叫,现在不少人提出让孩子自由成长,但很多人对“自由”的理解有误区,自由不代表可以没有规矩,可以乱喊乱叫,有约束的自由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还有一个情况是我们特有的文化所决定的,在中国,人与人交往,声音大了会显得比较热情,其他国家安静的交往模式在我们的文化里会被视作冷漠,并不适用于我国。因此在推行“轻声教育”的过程中,不应该生硬类比,不同的文化对公共空间规则的具体定义不同。一个国家的公共空间呈现出的模样,植根于这个国家的文化内涵。

第三步,为“落实轻声教育”给出对策。

“轻声教育”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方式方法很重要。

第一,强化“轻声教育”的情景体验。可以在各种活动中,让孩子在不同的场景感受“轻声细语”的重要性。

第二,将“轻声教育”纳入评价指标。比如,在低年级学生的期末测评中,可以将是否具有良好的公共空间意识纳入考评项目。

第三,给孩子适当的宣泄空间。

在合适的时间地点可以给孩子喊叫和跑跳的自由,而不是时时处处都限制。孩子天性好动,需要一定的发泄空间。现在由于课业负担比较重,孩子能发泄能量的时间不多,可以给予他们充足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在满足天性需求的基础上,再引导他们注意场合,根据不同的场合养成良好的公共空间意识。

第四,家长、老师以身作则。

年幼的孩子神经发育不完全,无法准确地根据环境判断自己应该使用的音量,无法用成人的标准来约束他们。合适的“轻声教育”不能通过强制性的要求去压制孩子的天性,而是通过家长、老师自己的行动,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五,给予“轻声教育”一定的时间,不可操之过急。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公共空间文化,学校要教孩子有公共空间意识,要弄清我们国家的公共空间文化是什么样的,不可能通过强制性规定获得立竿见影的成效。可以通过学校教育的倡导,潜移默化地让孩子知道,嗓门大小是与生俱来的,但说话的音量是可以控制的。

这个评述主线十分清晰,“轻声缺失”的“界定—渊源—对策”的“三步路径”形成了例题4的评述线索。思维是层层推进的,串联十分清晰。

相对于即兴主持等其他形式的即兴口语表达类型,即兴评述的思维主线更为重要,因为评述内容受题目的限制,评述时不一定有统一不变的思维模式,只要有一条思维的主线就行。“三步路径”,也可以做进一步的拆分,“三步”可以再拆分为“六步”:

提取主题—现象描述—原因分析—点明利弊—提供对策—远景展望

这个路径更适合初学者。以例题2“手机带娃”这个素材为例,下面的评述就是以“提取主题—现象描述—原因分析—点明利弊—提供对策—远景展望”这个“六步路径”为主线来做的: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外出打工,农村留守儿童沉迷手机的问题愈加严峻。(提取主题)

城乡教育差距使得农村孩子的教育基础本来就薄弱,手机成瘾会让留守问题更加复杂。比沉迷手机更严重的,是学生成绩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接触不良信息等衍生问题。调查显示,在农村,许多少年儿童越来越喜欢宅在角落里,不知不觉中,手机正侵蚀着孩子们的童年。(现象描述)

留守儿童沉迷于手机不能自拔,原因往往是儿童对世界的好奇心比较强、自律性差、缺少监督等。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再加上留守儿童缺少家庭关怀,很容易陷入迷茫,手机娱乐可以让他们暂时逃避眼前的焦虑。然而,过分在虚拟世界中寻找价值认同,可能会导致他们与家长、与同龄人缺少正常有效的交流,造成性格孤僻、寡言少语。(原因分析)

从身体健康的层面来看,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容易导致视力下降、颈椎压迫等问题。看惯了手机上动感十足、感官冲击力强的画面,孩子有可能对普通信息的刺激变得迟钝,这就很容易影响学业。(点明利弊)

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怎样避免手机成瘾成为留守儿童的痛点?我认为可以在偏远乡村启动健康上网普及教育活动。家校联合,是破解手机依赖的有效途径。学校对避免上网成瘾的教育工作要从孩子扩大到家庭,只有祖辈等实际监护人懂得移动互联网知识,意识到“手机带娃”问题的严重性,才能够有效发挥监管和教育引领作用。(提供对策)

在互联网时代,找到青少年正确使用手机的方式,是当务之急,也是一个需要长久跟进、不断探索的工作。(远景展望)

在顺着思维主线行走的时候,即兴评述是使用口语来表达的,口语的传播特征是一维性的,话语要一个字接一个字地说出来,它具有单向性、直线性的特点,一旦说出就不可收回。

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呢?

在许多即兴演讲、即兴主持或者即兴评述的场合,常听到有人这样说:

不好意思,我可以重新开始吗?

假如是在即兴评述的考场上,不要问考官这个问题。这是把单向的、不可撤回的口语,和答卷子时写在纸上的书面语混淆了。纸上的字写错了,用橡皮擦擦就看不出来了,这是书面语的特点。口语是无法撤回的,即便重新开始,前面的错误听的人也已经听到了,只是又多浪费了一段时间。况且,有可能前面并没有什么错,只是一种自我感觉;或者,由于口语传播的一过性和粗略性特点,听的人可能并没有听出有什么错,评述者要求重新开始,就相当于告诉别人:请注意,我刚刚出了错。

说出来的话,只能补救,不能撤回。因此,不要倒退也不要逆行。认识到即兴评述本身就是一个不完美的、留有遗憾的艺术,会更有利于放平即兴评述时的心态,从而获得更好的评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