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迷路的明示信息
新闻即兴评述比其他类型评述跑题的概率更高些,新闻材料字数较多,评述者容易被纷繁的信息干扰,因而出现“迷路”,继而评述“走偏”。常见的跑题表现有切入点走偏、离题万里、空中楼阁等。
例题49
近日,媒体报道了天津一位12岁的女孩,因为不满父母生二胎离家出走,从天津坐公交车一直到了北京通州,后所幸民警联系上家长,安全接回。
情感专家也介绍了一些案例:一个7岁的小女孩,在有了弟弟之后,觉得父母对弟弟的疼爱比她多,心中有些不平衡。后来女孩有一次生病发烧,一直呕吐,才感觉到父母对她的用心照顾。小女孩有了自己的想法,看来只要发烧一吐,爸爸妈妈就会对她好,就不会去管小弟弟,结果就不断暴饮暴食,吃完就吐,来索取父母的爱。一位大二女生得知母亲怀孕后,半年不和母亲讲话,甚至春节期间也不愿回家。
在医学上,有一个临床疾病叫作“同胞竞争障碍”,是指在有新的同胞出生时,大宝会出现焦虑、烦躁、失眠、哭闹、行为异常,甚至是伤害幼小同胞或是自己的伤害性行为。临床上也有很多老大因二胎出现诱发抑郁症、强迫症等精神障碍。
对于这则新闻材料,分析下面的即兴评述有什么问题:
现在,子女和父母之间的沟通问题真是越来越大了。就拿我们高三学生来说吧,跟父母有沟通问题的真是不少。我们高三学业压力大,不少家长不但不理解,还爱指手画脚。我们青春期的学生,很可能在家言语不合就争吵起来,有的甚至酿成悲剧发生。
就拿我一个高中同学来说吧……
这个评述的切入点走偏了。原材料的主题是“二胎引发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矛盾”,但这个评论的主题则是“父母与青春期子女之间的沟通问题”,属于典型的评述切入点走偏。
“离题万里”“空中楼阁”这类的即兴评述,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它们都属于更加严重的跑题现象。
新闻评述材料中的明示信息、隐含信息和迷惑信息多方混杂,评述者在阅读材料时应注意甄别,避开干扰,找到最重要的信息。
(一)明示信息
直接在评述材料中用文字体现出来的有价值的关键性信息就是明示信息。评述者只要能在读题的时候区分出它是明示信息,那么信息点的得出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明示信息也叫显性信息。
例题49中画线部分“不满父母生二胎”和“同胞竞争障碍”,就是材料中的明示信息。只要在读材料的时候捕捉住了这两个关键信息,就是抓到了材料的主题,围绕它们展开就不容易跑题。
在较复杂的材料中,关键性的明示信息往往有一些标记。比如,一些带引号的话语信息,一些专家或政府工作人员说出来的话语信息,还有一些否定词、转折词以及表示缺失的词语后面的语句,通常都会是材料中比较重要的信息。
例题50
“学校在微博、微信、网站多次发布延期开学通知,并由班主任、辅导员通知到每一个人。他们俩不听话,不重视。”2020年2月4日,西北某大学官方微信通报,称该校一名研究生和另一名大四学生,擅自提前返校且未及时向学院报告,被给予警告处分,其他学生要引以为戒,不得私自提前返校。
通报发出后引起广泛关注,有网友开玩笑称“积极上学也要被处分”。校方表示,两名学生跨区域返校,无异常情况,已隔离安置。如果没有发生疫情,提前返校的确是积极上学的表现,理当表扬。但目前正处于合力抗疫的特殊时期,不听劝阻,擅自提前返校,与平时“提前返校”不可相提并论。
当前,抗击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形势严峻,为避免交叉感染,尽快打赢疫情阻击战,诸多专家都建议学校延迟开学,各级教育部门积极响应,要求各类学校延期开学,几乎所有学校均发布通知,并强调要求学生不能擅自提前返校,在家坐等开学通知。涉事高校也是,不但通过各种渠道统一通知,还由班主任、辅导员具体通知到了每个学生。但两位学生不把疫情当回事,既不顾被感染的危险,也不遵循主动报告的规定。往小了说,这显然违反了校规校纪;往大了看,纯粹是给“抗疫”添乱。
专家说,提前返校意味着在返程路上可能接触到大量人员,这会增加沿途和进校后的交叉感染风险。
宅而后定,定而后安。新型冠状肺炎危害不容小觑,非常时期,“宅在家里就是做贡献”这句话很流行,实际上饱含深意。作为学生,就要严格听从安排。不给“抗疫”添乱,其实也是一堂规则意识课。
例题50这则新闻材料中的画线部分,分别是“转折词后面的话语”、“专家话语”和“引号话语”,都属于明示信息。无论材料多长,信息多繁杂,抓住这几处就能简单明了地抓住评述的要点。
(二)隐含信息
隐含信息是潜藏在材料中,没有在材料的文字层面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需要评述者根据现有材料和已有经验重建的信息,也叫隐性信息。能够找到隐含信息的人通常不仅要善于发现,而且还要善于联想和推理。
例题49中的隐含信息比较多。根据材料,可以得出“青春期孩子身体不舒服有可能是心病”,“二胎综合征有可能比我们已知的更严重”,“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孩子的心理关怀要跟上”,等等。不同的人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和对社会现象的联想,还可以挖出更多的隐含信息。获得隐含信息的能力取决于评述者自己重建材料中所未直接表达出来的信息的能力。
(三)迷惑信息
出现在新闻材料中的一些细节干扰了评述者的正常思维,影响了评述者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的信息就是迷惑信息。例题49中“看来只要发烧一吐,爸爸妈妈就会对她好,就不会去管小弟弟,结果就不断暴饮暴食,吃完就吐”这些细节,有可能引起一些评述者的联想。有的评述者想到自己小时候也这样做过,为了获得家长的关爱就装病、故意着凉生病,发烧后家长会给自己买黄桃罐头,因此馋罐头的时候就会出去吹风着凉……这些虽然与新闻材料中的信息有关联,但并非主要矛盾。它们的出现导致评述者偏离了主要的评述方向。
有些信息虽然在新闻材料中明确地出现,但未必是评述的重点。尤其要注意新闻材料中的细节,由于普通人潜意识中往往对鸡毛蒜皮的东西更感兴趣,这些迷惑信息更容易触发普通人的一些琐碎情绪,因此新闻材料中的细节部分也就成了导致评述者离题万里的关键所在。
了解了新闻评述材料中可能存在这三种信息,在读材料时善于分辨和摒弃迷惑信息,注意捕捉明示信息,继而抓住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