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观点分
即兴评述的“评”要有“观点”,根据材料选出一个容易出彩的“点”来确立论证的角度。要想获得较高的分数,需要评述者对新闻和社会生活具备较好的洞察力及判断力,在短短数分钟的评述中,准确选择“落点”是获得观点分的关键。
根据例题21,下面这个观点,是绝大多数评述者可以评述出来的:
这位小偷能把通讯录寄回来,可见良心未泯。希望他好好改造,重新做人。
这一观点虽然保险,免了跑题之嫌,但也不会在众多评述中脱颖而出。一个事件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找出各种影响因素并区分出它们的主次关系,就需要进行多元的分析。下面是其中一个多元化的观点:
这件事奇葩就奇葩在手机丢了,通讯录还能找回来,相信通讯录对很多人来说还是很重要的。这个小偷能把通讯录寄回来,也说明他不乏善的一面,但是我想,这件事情在处理的时候,应当引发我们的思考和探讨。因为一旦曝光,下次再丢了手机,可就没人再把通讯录寄回来了。
即兴评述的最高境界,是语言、思想和思维的完美结合。能否进行多元分析是决定即兴评述“观点分”的基础。许多人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只能走那条最常走的评述途径;相反,分析能力强的人却能透过事物表象,获取对问题的本质认识,做到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这样才能获得在观点分上“出类拔萃”的机会。
例题23
2018年7月19日下午,有网民发出一张海关工作人员穿吊带装的照片。原来这名女性工作人员当天已请假,准备离开时,恰逢有人前来办事。为了不耽误对方,她临时受理了业务。没想到,因着装问题被拍照晒到了网上。你对此怎么看?
针对例题23所提供的材料,许多评述者会这样评述:
海关人员这么做不妥当。窗口行业是有制度的,而制度应有“刚性”。这位海关人员助人为乐没错,但她应该把手头工作处理好再请假离开,或者换好衣服再坐回窗口。
海关人员的行为到底是助人为乐还是不合规定,评述者众说纷纭,这里不做定论。能获得“观点加分”的如下:
观点1.
那位海关小姐姐,也许还会因为这张不合规定的照片受到处罚,尽管她的本意只是想尽快解决办事人的需求。对于这个,我就想说,网友们的监督意识固然值得肯定,但,是不是有些时候批评意识太强了?面对持刀杀害无辜群众的凶手,总有人要问上一句“一定是有理由的吧?不然他为什么会杀人呢?”可是,对于这些默默付出的公职人员,网友能当面拍照发上网,却不愿多问一句,了解一下真相,更有甚者,看了图就编故事对当事人加以中伤。这是不是伤害了很多原本善良的人?
观点2.
海关有它的工作制度,这谁都理解,不过,拍照曝光让大家议论是不是最佳选择?无论这个事情的处理结果怎样,我都有些担心,下次再遇到同样的事,还会有人把手头的工作做完再走吗?下次还有人主动做工作外的事吗?下次如果遇上紧急的事情,也会顾忌着着装怎么办?
为了更加直观,下面把能否获取加分的观点做一下整合:
表2-2-3
要在评述中获得这种“观点分”,评述者要有面对素材的“多元分析”能力。多元分析就是能够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在多角度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深度挖掘。具体可以有横和纵两个方面。
(一)横:先找出所有角度,进行多角度分析
一个客观事物往往是具有多个意义的。事物的多义性,决定了可以先从横向的方面来分析它。从多角度、多方面来认识事物,用怀疑的、批判的眼光看待已有的认识。这是横向评论的重要一步。
有一道评述题目是这样的:
一个探险家出发去北极,最后却到了南极,因为他带的是指南针,找不到北极。别人说:“南极的对面不就是北极吗?转过身来走就可以了。”
这道题本身给我们的启示就是看问题应当“横看成岭侧成峰”。就这么一个简单的“转身”,却并非人人都能做到,具备多角度分析能力的人才善于从那些似乎已成定论的认识里发现出人意料的思路。
例题24
谈旅游
这是一道关于“旅游”的即兴评述题。题目一目了然,取材容易,可评述范围广,但这个题目容易流于平淡。大多数评述者都是说自己去过哪些地方旅游,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那里有什么吃的喝的玩的,在那里遇到了什么朋友,或者那里有什么风土民情,等等,这些虽然扣题,确实是在谈旅游,表达也流畅,但就即兴评述来讲,“述”的成分偏多,围绕旅游这个话题的“评”通常比较浅,对事物的认识比较表面化。这类题目看上去容易,实际难在如何出彩,怎样做到不落俗套。
在众多评述者的“我去了什么城市”“我吃了什么美食”“有这样一个风景区”“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暑假”等种种评述内容中,有这样一个落点新颖的评述:
说到旅游,我就联想到南京。我第一次去南京,是因为艺考。我为了省钱,花了127元坐了绿皮车,但这多花了我6个小时的时间。等我到了以后,宾馆没有房间了,我只能花189元住水泥地的平房。这就是南京给我的第一印象。当然,这也是此行给我的第一个教训。
在南京艺考的间隙,我去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里有一面墙,上面刻满了名字,都是南京大屠杀中遇难者的名字。那间屋子的屋顶,做成了满天星星的样子,我望着那个星空,就想起那遇难的30万同胞。可是,近年来,日本人却不承认他们当年的侵略行径……
这个评述超越了一般旅游话题的吃吃玩玩,而是在一个看上去漫无边际的题目上,找到了可以出彩的“点”。
再以例题8“成都的哥捡40枚戒指主动归还”为例,根据这则新闻材料进行横向发散,可以找到不同的观点。“拾金不昧”这个材料有好几个点可以评说:
观点1.
表现了一种应当提倡的拾金不昧的社会正能量。
观点2.
这个的哥提升了行业形象。
观点3.
失主给予的哥适当报酬是应该的。不仅要提倡做拾金不昧者,还应学会做一名合格的失主。
如图2-2-1所示:
图2-2-1 “拾金不昧”话题横向拓展
从“出租车司机拾金不昧”这个中心材料向外辐射,有多个点可以展开评论,这些围绕中心材料平行拓展开的点,就属于横向评论。
获取横向观点要有对材料的整体把握能力,在“述”的基础上拓展“评”的视野,这就需要评述者平时多了解国家政策,关注社会大环境,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在评述时,通过对某种社会现象的分析评论,挖掘出现象背后隐藏的生活道理,表现出看问题的态度。根据材料的不同,即兴评述立场可以有三种:赞扬性话题、批评性话题和启示性话题。
在具体操作中,具有“双刃剑”这样的思维更容易获得观点分。“双刃剑”从字面的意思就能看出它有两个刃,使用的时候当一面对着敌人,另一面就会对着自己;将剑刺出去的时候,对方的兵器一挡,剑就会反弹回来(如图2-2-2)。因此“双刃剑”也意味着考虑问题要周全。“双刃剑”不仅仅是兵器上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它也被赋予了一种丰富的内涵,指一件事物的两面性,对于特定事物产生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例题25
越来越多的孩子玩起了微信、微博、贴吧,网络受众且日益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有人认为这是随大流,有人则充满担心。你怎么看?
图2-2-2 双刃剑
基于“双刃剑”这样的两面性思维,可以给出这样的评述: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网络的普及,微信、微博、贴吧等逐渐走入了千家万户,当然,也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了玩微信、微博的大军之中。我的观点是,这是一柄双刃剑。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一定会出现电子产品的低龄化现象,这是不可避免的。与其担心、排斥、严令禁止,不如坦然接受这种社会趋势,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引导。
这样兼顾事物两面性的评述既客观又辩证,表现出了评述者严密的逻辑和深邃的思考。
例题26
“您的包裹已放在小区快递柜,取件码×××××,请及时领取。”这样的短信对于习惯网购的用户来说并不陌生,与此同时,快递小哥的送货电话却日益减少了,快递常常被直接放进快递柜。你怎么看?
同样是基于“双刃剑”的观点,可以给出这样的评述:
这个材料,看上去似乎是快递业越发达、手段越先进,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就越少了,快递疏远了人际距离,而小区快递柜的普及又进一步淡化了人际关系,其实不然。我们对新事物的到来,应当是静心地迎接它而不是抗拒它。想想,老年人腿脚不方便,年轻人又忙于工作,门卫总不能老是化身为快递接纳点,因此,小区快递柜的出现其实是迎合了社会新事物的发展。再者,在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严重期间,无接触配送就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善于全面地看问题得益于思维的广度。假设将评述材料置于一个立体空间之内,那么可以围绕着它进行多角度、多途径、多层次、全方位的表达。思维的广度在即兴评述中表现为思路开阔:既能综观问题的整体,又能兼顾问题的细节;既能抓住问题的本身,又能兼顾其他相关的事物。
(二)纵:在选择的角度上,进行深度挖掘
对同一则材料,横向的分析是从多角度、多方面来认识事物,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行纵向的挖掘,即把评论的眼光放在发展的视角上。
例题27
你怎么看如今家长给小学生报多个辅导班?
对这一评述题目,很多评述者只能说出“家长这么做是不对的”“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让孩子失去快乐的童年”这类观点,不能分析出话题背后的深层原因和需要采取的合理对策,致使话题深入不下去,只能在浅表层游走。
有深度的分析是这样的:
首先不排除一些家长受虚荣心的驱使,形成了攀比教育,比车比房还要比孩子,不想让孩子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其次是部分培训班的诱导,借家长的虚荣心理来谋取利益。这是两点主要原因,这种现象会导致两个消极影响:一是无法培养具有独立学习能力的全才,囫囵吞枣式的教育模式容易使孩子在学习上贪多嚼不烂;二是容易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
要获得纵向分析的观点分,可以把握这样几个原则:重视切入点,划分逻辑单元,进行由材料切入点到深入思考的有效延伸。评述者在围绕一个材料进行评述时,应能深入到材料的内部,抓住问题的核心,即事物的本质部分,进行由远到近、由表及里、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思考。
例题28
因女友提分手,浙江杭州的13岁男孩小胡心情不好,一口气喝了3瓶100ml的白酒,喝完还去打篮球,结果瘫倒在地并伴有鼻腔出血,紧急救治后被送进儿科治疗。小胡被送医时已昏迷,被诊断为急性酒精中毒。
对此,杭州一位中学班主任说,失恋的男生承受能力比女孩要低。青少年心智不够成熟,早恋很容易产生各种不良情绪。请对此进行评述。
在对这个素材进行评述的训练中,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评论角度:
观点1.
13岁,儿科,这新闻看上去很悲伤,但同时还有些喜感。“儿科”两个字莫名打破了这则新闻的严肃性。看来还是作业太少了,你一个还看儿科的小屁孩儿谈啥恋爱?
观点2.
这下可好了,小小年纪,全中国都知道你有个难以忘记的前任。很多评论的人应该重新思考一下,为什么13岁的小孩就在为自己的爱情流泪了,而很多大龄成年人还在为别人的爱情流泪?
观点3.
现在孩子的发育提前了,感情萌芽的时间也提前了,家长的包容度大了,整个社会的宽容度也比前些年大了。
观点4.
初恋对于男孩子来说,印象深刻,被分手对他们来说是情感的否定,一时间无法接受。在这方面,家长和老师要提前给孩子打预防针,这段感情没有向他们想象的方向发展,要如何面对?如果一段失败的感情让你学会如何去爱自己、爱别人,变得更好,那就虽败犹荣吧。
观点5.
借酒消愁的这个男生是想仿照成人的方式解决问题。从这则新闻可以看出,现在的孩子发泄情绪的渠道不多,有的一下子想不通可能就走了极端。
失恋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失恋后的过激行为和情绪宣泄也不是一个新的话题,但是这个评述之所以引发这么多新鲜的吐槽是因为评述材料的主人公还未成年,还看“儿科”。把它放在发展的视角上来分析,和上一代人保守的恋爱、前几年对青少年早恋的严令禁止相比,即从纵向来看,围绕这样一件“失恋”所引发的思考,可以拓展出很多不同的线索。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在分析个别事物时,还要分析它和周围有关事物矛盾的相互联系;在分析事物矛盾的某个方面时,还要分析它和整体以及整体中其他部分的联系,切忌把部分和整体之间的界限绝对化。客观联系有的是直接的,有的是间接的。辩证地考虑问题,是以一个更加客观全面的角度去看待世界。人很难做到时时客观、辩证,但换用这个视角看问题也许会更加清晰透彻。
例题29
“异烟肼”是一种治疗结核病的药,和“狗”看上去八竿子打不着,但最近它却有了新的用途。这源于1995年的一起意外。1995年7月,河北保定有只西施犬误食一片异烟肼片后中毒,经宠物医院救治无效死亡。这桩意外被河北农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在1996年的《中国兽医杂志》上。此后,专业圈子里有了“如何用异烟肼大量快速扑灭犬只”的讨论。
2015年,《四川畜牧兽医》杂志上刊登了一篇相关的研究文章,研究人员在15只健康的中华田园犬身上进行了异烟肼灭犬试验,发现50毫克/公斤的剂量就足以杀死所有犬只,且犬只从服药到死亡的时间间隔很短。
宠物医生表示,犬只中毒比较常见的除了老鼠药就是异烟肼,基本救不回来,所以异烟肼有个外号,叫“狗立停”。
近日,有微信公众号发布名为《遛狗要拴绳,异烟肼倒逼中国养狗文明》的文章,称异烟肼对人类无害,对犬类却具备非常强的毒杀作用。用于小区投放,可以倒逼养狗文明。
此文一出,迅速引发争议,并且有人付诸行动。很快,北京发生毒狗事件。8月10日,北京警方表示,随意投放有毒物质已经触犯法律,不论伤人或者伤狗,都应承担法律责任。
这则新闻材料是个练习即兴评述的好素材,因为它不像大部分新闻事件一样,有一个相对清晰的导向,而是包含着错综复杂的思维脉络。围绕着它展开的评述,可以出现异彩纷呈的效果。
评述1.
毒狗事件,说明了一个问题:这是人为,不是狗祸。
这些狗,养它们的是人,遗弃它们的是人,嫌弃它们扰民、杀死它们的也是人。
其实,狗是没有人的意识的,养在家里,它就有可能叫,带出门来就会随地排便。作为动物,它们并没有什么错,而问题就在于人。养了但是不好好管理自家的狗,出现了吠叫扰民的现象,一开始觉得好玩想养,发现饲养麻烦又有政策限制,所以出现了主人弃养的情况,大批的狗成为流浪狗。人们怕被这些流浪狗所伤,就会想着消灭它们。但流浪的源头,却是人的利益驱使、喜怒无常和随意弃养。
“毒狗”不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能激化矛盾。无论是人与人之间,还是人与狗之间。
评述2.
这篇公众号文章带有半遮半掩的暗示,是一篇无良文章。
在它别有用心的传播下,不少路人都了解了异烟肼这种看上去和狗八竿子打不着的东西,但它却可以致狗于死地。这对不少人的心理是一个潜在的暗示,它诱发了毒杀狗的行为。
在整个事件中,人作孽,狗受罪,伤害就来得异常容易。在“有心人”的指导下,小小一片异烟肼,就能轻易带走它们的生命,所有人都能“低成本,高效率”地去杀死这些狗。你可以不喜欢这些狗,但不能对毒狗和虐狗行为推波助澜。总有一些极端的人,在这些暗示之下容易成为杀手。今天看不顺眼小区不牵绳的狗,他们可以在草丛里投毒,明天就可能因为一些口角争执,将毒物投放到别人家门口。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人一旦对生命开始漠视,就会愈加麻木,最终一发不可收。
两个评述都是紧扣材料展开的,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评述2比评述1更紧地抓住了材料的核心,挖掘也更深刻些。如果两个评述者的语音面貌等其他条件相近,显然就内容上来说,评述2可以获得更高的观点分,因为从纵向分析的角度来看,评述2在材料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和更高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