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素材概括评述主题

一、围绕素材概括评述主题

即兴评述所依据的材料一般是当年发生的时事热点,或者是某个能够概括出独立主题的话题。即兴评述的话题是限定的,有话题材料依据,这个依据可能是某个事件,也可能是某张图片、某个事实、某句名言,或者是某个观点的正反面。

因此,即兴评述可以说是一种限定了主题的、源于主题的“借题发挥”。

例题2

在安徽省金寨县周集村,有接近70%的家庭父母在外打工。以前每逢暑假,孩子们都会在户外玩起九宫格、躲猫猫等游戏,村里非常热闹,但现在却很难再看到孩子们嬉戏打闹的身影。“孩子们都去哪儿了?”许多少年儿童越来越喜欢宅在角落里,一言不发地盯着手机,甚至连别人打招呼都很少理睬。面对自己的娃“手机成瘾”,不少返乡民工既心疼又无奈。不知不觉中,手机正侵蚀着孩子们的童年。

日前,针对留守儿童手机使用状况,扬州大学志愿者团队奔赴贵州、安徽、江苏北部等地展开调研,走访了近400户农村家庭。结果发现,长时间玩手机已经成为乡村少年的“流行病”,“手机带娃”在山区,尤其是留守儿童家庭愈加普遍。有些孩子吃饭、走路、上厕所,甚至睡觉,手里也紧握着手机。

调研数据显示,在12—16周岁的留守儿童中,有接近42.7%的孩子拥有自己的手机,其中,超过77.3%的孩子经常手机上网。此外,不少地区乡村儿童的上网时间已经高于城市儿童,尤其是留守家庭儿童,其上网数据更是令人惊讶。

部分地区有超过31%的留守儿童,暑假期间每天耗在手机上的时间超过两小时,更有接近15%的孩子,每天上网时间超过4小时。以“暑假期间每天上网次数超过3次或时间在两个小时以上”为判断依据,48.3%的留守儿童高度依赖手机。其中,刷视频、打游戏和网聊三项活动,占据了孩子们90%以上的上网时间。此外,14—16周岁的青少年正处于“叛逆期”,是手机成瘾问题的“重灾区”。

为什么留守儿童群体会集中陷入手机成瘾的困境之中?据了解,“手机带娃”是许多留守家庭的无奈选择。留守儿童的手机一般都是在外务工的父母买给孩子的,为的是方便通话交流和远程监管,但对当下很多中小学生来说,手机却更像是他们的电子玩具。

贵州省八河小学张校长说:“绝大多数留守家庭属于隔代教育,由于文化水平较低、身体状况较差、缺少教育方法等,老人普遍不懂智能手机,也没办法管好孙辈,给一部手机,孩子不吵不闹,可以省很多事。”

这段800字的新闻材料就是给即兴评述提供的一个素材,面对这一新闻素材,评述者要先概括出它的主要意思“农村手机带娃现象普遍”或者“留守儿童手机成瘾问题”,概括出准确的主题之后,在此基础上展开评述。

评述可以有多个视角,这些视角都源于这一评述素材。

例题3

如今社会上出现了整容热潮,你怎么看?

相对于例题1和例题2所提供的篇幅较长的新闻材料来说,例题3属于话题评述,它所提供的材料短小简洁,只是一个话题。围绕这个话题,可能有下面几个不同的评论视角:

第一,这体现出人们对美的要求越来越高。

第二,明星效应引起的从众心理。

第三,社会对“颜值”的追捧以及因整容而改变命运的例子引发了整容热。

第四,整容失败的例子越来越多。

第五,整容是对父母的不尊重。

这五个评论分别来自不同的视角,都没有跑题,因为都是围绕着例题3所给出的话题来评述的,无论选择哪一个角度来做主要评论立场都没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