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视像进行口语转述
你肯定有这样的体会:表达出来的言语总是不如自己想要表达的含义丰富。这其实是有声语言的属性,也和表达者的语言能力有关。“从语言的观点来看,思维的定义可以是:言语的最高级的潜在的(或者可能的)内容,要达到这内容,串联的言语中的各个成分必须具有最完满的概念价值。由此可知语言和思维不是严格的同义的。语言最多也只有在符号表现得最高、最概括的水平上才能作为思维的外表。……语言并不像一般的但是肤浅的想法那样,是贴在完成了的思维上的标签。”[1]
即兴评述语言表达的直线性给思维带来的一个难题是,它似乎难以真实地反映动态的立体化的事件和视觉情景。只能按照不同词语符号出现的先后顺序,一步一步地进行。即使在一个最简单的直言判断(即陈述句)中,语言的这种影响也会清晰地显露出来。
有些东西,要想用线性的语言表述清楚比较麻烦,逻辑思维对于空间视觉景象的顺畅反映,是通过使用准确的语言,把三维空间的坐标转换到一维时间轴上来实现的。[2]在即兴评述中,不仅有思维,而且还会有“视像”。
什么是视像?就是当你给别人讲述一段话时,是不是脑子里会浮现出相应的画面?这些画面尽管不是连续的,也不一定清晰,但是它的映像会出现。在即兴评述中要把它们清楚地转述出来。
试着先看明白下面的材料,然后再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
在近期举办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第14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中有个运动项目,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议,这个网红运动项目的名字叫“蚂拐(青蛙)抓害虫”。比赛中,参赛选手模仿蚂拐跳跃的动作,在赛道起点往前跳跃抓取“害虫”,然后再返回起点,率先抵达终点者获胜。据裁判介绍,这个比赛项目源自蚂拐节,体现了壮族的一种文化。比赛组织者经过挖掘整理,把这种民族文化因素融入体育赛事中,制定相关规则,形成了一个新的比赛项目,使民族文化在体育活动中得到传承发展。蚂拐是壮族人民心中的吉祥物,每年的蚂拐节就是延续壮族先民崇拜青蛙的遗俗。
你会发现,材料虽然能看得明白,但是当自己复述出来时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口头语言是否能够较完美地表达主题,把自己所想的内容在听者头脑中建立一份附件?
很难。因为存在于成熟的语言符号系统之外的人们的精神世界非常广阔。听者所感知到的语言内容与评述者用来表达主题的语言并不对称。因此,评述者关注的重点应是语言表达之后在听者头脑中形成的印象是什么,对传播效果有什么影响,而这些效果又取决于评述者能够从“听”中得到多少暗示,评述者的“说”是提前意义上的“听”。即兴评述活动应当将评述者和听者共享的文化之道、语言审美、言语表达观念等有机地组合在一个“听说阈”中,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形成口语传播中的一种特殊互动思维。
既然如此,我们就要在理解评述素材和提炼观点的基础上,先将思维以二维的方式呈现(如图4-1-2):
图4-1-2 多维思维的二维呈现
这就是一个从多维思维到二维呈现的平面图,在这个图的基础上再按照顺序,用一维的语言逐个表达出来。
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军事家排兵布阵凭的是什么?是从大处着眼,对战争进行全局把握。这必定就要运用到空间结构思维,这里的“全局在胸”就是把握战争全局的空间结构特性,只不过它的对外表达要靠线性的语言方式来实现而已。
按照这个流程来安排一下语言试试,把多维的思维先压扁成一个清晰的平面图,在这个基础上再捋成一条口语的线就容易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