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无文本的即兴评述
当评述者对即兴评述这一任务很熟悉并有足够的时间对言语进行计划和组织时,表达就可能比较流畅。不少评述者习惯在评述前先写成文稿,这源于给即兴评述多划拨了一些准备时间。在展开评述之前进行充分准备会加强说话者对语言形式的注意,即在说出口之前先充分完善语言形式,但并非准备时间越长即兴评述就越流畅,因为,有时候就准备成了“文稿+背诵”。
在准备即兴评述的过程中,不能将准备说的内容通过文稿形式表现出来。对一个成功的评述者来说,“出口成章”是即兴的最高境界,提前写出文稿反倒违反了“即兴”的基本原则,容易失掉话语的生动性和灵活性。保持无文本的即兴评述,指的是真正意义上的脱稿评述,而非看似“即兴”,实则事先背过的、暗中有文本依托的所谓的“无稿”即兴评述。按照即兴口语表达的生成性来划分,即兴口语分原生口语和次生口语两大类。没有受到文字影响的原生态的口头语言是“原生口语”,由书面文本转化过来的口头语言就是“次生口语”。[1]
即兴评述只能有潜在的串联脉络。不擅长即兴表达的人,经常过分依赖事先准备好的所谓“即兴口语”:通过文稿来理顺思路,突出主题,斟酌语言,再通过背诵的形式表达出来。这不是即兴的自然形态的语言,而是“次生口语”。“次生口语”所依赖的文稿难以获得出口成章时的语境,没有充分考虑它是供人听的,听的人通过声音来接收语义,他们看不到文稿。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关注不到字、词、句说起来顺不顺口,是否有利于听众的接收,经常是写稿时使用了书面语词汇或语法形式,转成口语时按图索骥,这就等于给自己和听众都设置了语言障碍。
预先成型的文字容易使人在表达时过多依赖记忆中的符号,少了创造性。经常回想某个事先打好的腹稿会引起思路的中断,影响语言的流畅性和气势,同时也削弱了即兴评述的现场感。即兴评述要找到即时表达出思维流程的语言,呈现出与听众交谈的状态。
如果过于重视语言形式和词汇意义准确性的表达,评述语言就会离不开稿子,使评述者产生文本依赖。文本是二维的,口语是一维的,两个维度发生矛盾,在口语表达时就难以左右兼顾,从而导致表达断断续续,既不流畅也不连贯。
即兴评述属于口语语体,“边想边说”才是符合要求的语言表达状态。流程大致如下:
研读素材—提取主题—形成腹稿(主线+开头+典型事例)—边想边说(思维外化)
如果已经形成了“先写后说”的不良习惯,有个简单的修正办法,那就是只给评述者很短的准备时间,或者不给准备时间,看过即评。没有时间写下来,评述者就只能从思维状态直接进入表达状态,勤加练习就会逐渐养成无文本的表达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