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给话语拆支架

二、给话语拆支架

对任何事物的学习和掌握都有一个过程。大多数即兴评述学习者是通过在社会环境中和他人交流来学习语言使用、获得评述技能的,但在即兴评述的初级阶段,许多教学是从教给学习者一个支架开始的。带着任务的语言学习,往往要先经历“他人调控”的阶段,也就是“更好的他人”的帮助。比如,学生在艺考前大多要上辅导班,在考前的即兴评述冲刺环节,很多老师会提供“当年的热点”,还要“押题”,甚至有老师还会提供现成的“模板”“套路”让学生背诵。这些东西,看上去是“偷懒”用的,其实它们是语言学习初始阶段的一种“支架”。

在艺考即兴评述环节被滥用的“国家、社会、个人”套路就是一个常见的“支架”,不少学生把这个支架背熟且会运用之后,就以为自己掌握了即兴评述的全部技能,殊不知支架仅仅是即兴评述学习的初级阶段,也就是一个“蹒跚学步”阶段所借助的工具,确切地说只是一个“拐杖”。

常见即兴评述中的支架大致有三种形式:

支架之一:背诵现成语句。

支架之二:使用常用熟语。

支架之三:使用套路。

支架在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肯定是有用的。一些语言学习中的结构性活动主要指聚焦语言形式的操练活动,听说法教学最主要的课堂教学方式就是通过大量跟读、模仿、替换等句型操练,强化学生对语言规则的记忆和使用。在任务型教学中它被称作“意识觉醒活动”,但练习的方式不是机械地记忆、重复,而是引导学习者单独集中注意某一个特定的语言现象,通过教师对规则的明确描述或学习者的发现分析,来唤醒学习者对语言形式的注意。这往往是通过讲练结合或者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完成的。

支架教学的好处是学生能较快地把握这种即兴评述任务的形式,尽快地进入独立表达阶段。有了支架有利于类推,方便初学者以有限的句型去拓展无限的话语,在短时间内提高表达的有效性;有助于评述者关注语言形式在表达意义时的形式特征,并提高语言表达的流利性。

日常生活中的语句千千万万,但很多能在形式上归入一定的套语类别,比如归纳性套语、概括性套语等。

通过……可以看出……

通过这些,可以得出两个结论……可以有如下解决措施……

这些都是即兴评述中常用的基本句型,它们概括性强、扩展性强。在这些套语系统中,不同形式在使用时频率也不同。不过,语言表达中的支架仅仅是个工具,最终目的是甩掉拐杖,实现自由行走,因此即兴评述中话语的支架,实际也就包含了搭建支架、拆除支架两个环节,最终达到自主应用的目的。这两个环节中又以拆除支架环节最为关键。

(一)搭建支架

“支架”一说,来自心脏外科手术。正常人不需要搭支架,只有心脏出毛病,自体不能克服时才会搭支架。这就是为什么即兴评述中的“支架”只是一个辅助手段、一个“拐杖”或“轮椅”,绝不能成为即兴评述者努力的最终目标原因所在。

即兴评述中的“支架”也像建筑工地上的脚手架(如图4-3-3)。

图4-3-3 工地上的脚手架

搭脚手架,即支架学习法,来自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通过有时间安排、有程序操作的话语逐渐消失的方式,扶持学生将理解记忆的内容再造性地呈现出来,就是一种有效的支架式教学方式。

有支架的口语活动指借助语言自动化产出的中间过程,使陈述性的知识转换为程序性的知识的加工阶段,此时的输出是有一定提示、一定帮助和一定限制的有限输出,评述者靠着给出的情景、语言框架的帮助、上下文的限制,来传递一定的信息,表达一定的思想,而不是完全被动、机械地模仿与照搬。在保证输出的正确性基础上,同时进行一些主动的表达。

在即兴评述的初级阶段,搭个支架是可以的,它可以很快地让评述者从“不能说”到“能说”,起到“速成”的作用;有助于迅速建立起评述者的信心,降低学习初期的难度。但是,支架式学习法仅适用于初级阶段,在应试语境中,它几乎也是初级评述者的“标签”,有经验的评委通常会在听到这些“支架”之后马上将评述者划归为初级水平之列。假如评述者本身即兴表达能力并不差,但由于使用“支架”而导致评委将其归为“初级”,岂不是得不偿失?

因此可以这样理解:支架是迫不得已而为的带有“初学者”和“需借助工具的残障人士”标签的辅助性工具,是只用在刚接触即兴评述的初学者以及完全做不出即兴评述的“弱者”身上的拐杖和轮椅性的工具,具有应急和过渡的作用,但不可以当作自己即兴口语的本领和既成能力,一旦有了实际提高,就要随时抛掉支架,抛掉“弱者”标签,以获得实际的进步,向更高的评述能力和语言水平迈进。

(二)拆除支架

一个有效的支架应该是一个互动的支架,在使用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指导或同伴的提醒来发现语言的特征,并在交流中逐步内化语言特征,逐步拆除支架,从而实现从他人调控到自我调控的自主学习。

所以,“搭支架”最终还是为了“拆支架”,要在后面的学习中逐渐拆除支架,获得完善的自主的口语表达使用体系。拆除支架这个过程颇为关键,可以细分为三步:

第一,获得对语言的全面感知能力。

这一步,关键是“意识”,即意识到支架的特点,通过对语言的层层认识和感悟,找到使用语言的感觉,这是抛掉支架,找到自我的基本步骤,也是初学者必经的过程。学习者可以通过多听多说多想来加强对语言的感知。

以唱歌和弹吉他为例,一个娴熟的歌者和弹奏者并不需要每次开口唱歌或者弹奏之前都找一下发音的位置和手位,而是可以自如地找到艺术表现的感觉。初学者则需要经过一个寻找“位置”的过程,有的还需要多次寻找、多次纠错或“重启”才能大概找准位置。这跟寻找即兴评述的支架有相似之处。只有将演唱和演奏的感觉“融入”自身,才会获得自如使用的天地。

第二,以自体感受取代支架。

这一步,关键是“吸收”。把这些支架的特点融入对即兴评述的任务把握和基本运用步骤中去,就是吸收的过程。

每种支架都有各自的特性。在医疗领域,熟悉各种支架的特性是介入治疗得以成功的保证,支架只是帮助患者度过急性期。即兴评述中的支架也是为了帮助即兴评述者度过“起步”这个艰难的阶段,找到开口评述的感觉。一旦可以下意识地“说”了,就可以把支架忘掉,从必然王国走入自由王国。

第三,将支架“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

20世纪80年代初,一位阿根廷医生设想用支架撑开硬化、狭窄的心脏冠状动脉。1984年,中国进行了第一例心脏支架介入手术。外科手术通过放“支架”,弥补肢体功能的不足,支架放好了也就成为自体的一部分了,并非像“拐杖”或“轮椅”一样(图4-3-4)。因此,拆除支架的第三步,是将它内化为自体的一部分,而非一直是外在的支架。

图4-3-4 心脏支架

有趣的是,这种支架和即兴评述中使用的支架多有契合之处。人体中使用支架就是走过了三个阶段:

最早的是第一代金属支架,做得既韧又硬。韧,才可以通过方向不定、分支角度较大的冠状动脉;硬,则可以撑住已被扩开的狭窄动脉内腔,使其不会回缩。

第二代是药物涂层支架。支架并非接上就能自如运用,它跟即兴评述中的套路一样,都是主体之外的“异物”。机体会把支架当成异物,把支架和动脉膜接触的部位当成创伤区,人体就要对其进行修复,支架处就会出现炎症反应。科研工作者为将药物和支架结合在一起,在金属支架表面“镀上”一层药膜。这种支架植入人体后,药物便会缓慢释放出来,抑制疤痕组织在支架周围生长,保持冠状动脉通畅。这种经药物处理过的支架便是第二代动脉支架。

在这个基础上研发的是第三代生物可吸收支架。这种新型支架可以在体内自行溶解,并被机体吸收。支架在动脉狭窄时可以起到扩张血管的作用。当急性期过去、支架作用完成、血管重新塑形后,它则溶解、消失,从而避免了局部炎症反应的不良后果。

第三代的最大特征和优势就是它可以“融入”自身,成为自体的一部分。语言也一样。

不少教即兴口语的老师,把支架当成了即兴口语的终极目标,他们给学生设置了支架,但是后期却并未教学生如何拆除支架,这就使得学生一直处于一个“半支架”的状态。

语言体系并不是从外界照搬来的,而是建立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自我建构,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培养在实时和没有帮助的条件下运用这些特点的能力,即自主性应用,到这一步,就意味着对即兴评述支架的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