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讲个故事
在日常讲话时没有任何问题,一旦开始即兴评述才有问题的人,往往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这些人即兴评述和日常讲话时的语态有很大差别。
这说明什么呢?
越是陌生的表达越会加重说话人的紧张和不适感,这时,生活化的表达会给评述者带来放松的感觉。如何找到日常化讲述的感觉呢?那就是讲故事。
(一)讲故事容易使你回到舒适的生活状态
相对于自己不常说的评述语言,如果讲个故事或者叙述一个事件,更容易接近即兴评述者的日常表达状态;换用这样的讲话内容,有利于放松心情,从而回到正路,将即兴评述顺利继续下去。
故事是什么?
就像你把一包神奇的蚕豆胡乱地放在一个抽屉里,把它忘掉了一样。当你开始讲述时,可以帮助你发现那包神奇的蚕豆。讲述生动的故事,是人类历史上用来产生影响的最古老的工具。[1]
讲好一个故事就像把自己要说的东西做成一个微型纪录片一样,通过你的表达,重新播放一遍,好让其他人也看到它。
(二)讲故事有助于帮助你的记忆
很多人在走出评述考场之后会说:“哎呀,我准备好的东西一上场就都忘了。”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很努力地要记住某个东西,但是记了很多次总还是记不住。
在兰州,有一家牛肉面馆,叫马子禄牛肉面,但是有人只记住了一个姓马的牛肉面,后面两个字每次都想不起来,每次都需要别人提醒。直到有一天,有人说,这个名字很好记呀,姓马的人大都是回族,“子”有可能是家谱中的辈分字,而过去在西北,很多家庭都喜欢用“福禄寿喜”来给孩子做名字,“马子福”“马子禄”“马子寿”和“马子喜”。这样就容易记住了,原因是这个名字有了一个故事,故事是顺应人的天性的,它能帮助一个人记忆。
同样是姓“马”,出自电影《夏洛特烦恼》的“马冬梅”的梗,很多人都知道。那段搞笑对话片段之后,再次爆红网络是因为最近出现的一个吐槽期末考试复习时背书状态的段子:
翻书:马冬梅。
合书:马什么梅?
翻书:马冬梅。
合书:什么冬梅?
翻书:马冬梅。
合书:马冬什么?
女主马冬梅的一段自我介绍,加上故事就会瞬间觉得好记了:“我爸叫马冬,我一出生他就不见了,所以我叫马冬梅。”
既然讲故事能够使人放松并有助于加强记忆,那么在即兴评述的过程中,它的“救场”就很有必要了。讲什么呢?只要把严肃的评论语言稍稍转向,换成举例子或者讲个事实,甚至仅仅是放下架子换成给孩子讲故事的语态,就会发现评述还可以顺利进行下去。